梁小玲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3)
高等學校應在立德樹人的視域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課,這對于培養和正確樹立新時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均有重要意義。尤其在如今信息網絡十分發達的形勢下,培養學生的價值取向,顯得尤為重要。作為藝術類鋼琴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同樣也是培養學生高尚的藝術情操、品行端正、專業技巧過硬的關鍵。為了有效的提升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鋼琴教學與德育的融合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
高校中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擔負著傳授知識和傳播真理的同時,也擔負著塑造學生的靈魂和生命的時代使命。因此,教育者如何為人師表和言傳身教,不僅影響知識的傳授和學生品行素養的提高,而且直接影響國家未來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教育體制不斷改革,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和發展,但仍存在著不少問題。
過去高校的音樂教育中的鋼琴教學,是以教師的傳授為主,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教師一言堂和滿堂灌。由教師選教材、定計劃、定目標,其教學模式,主要以傳授鋼琴彈奏技能為主,進行“曲目練習”,教師完全處于主導地位,指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目標彈琴練技能,并對練習過程中,針對學生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行修正,提出建議。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教師一言堂或滿堂灌進行,學生只能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練習。這種說教式教學模式不僅發揮不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而且也影響著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學生在沒有理解作評的情況下,照搬照套機械式的學習,嚴重阻礙了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對藝術的悟性,鋼琴藝術家的夢想很難得以實現。
藝術的熏陶不僅是一種學習,同時也是一種體驗,因此,鋼琴教學應該打破過去傳統教學模式,不是以教師為主導,不是老師滿堂灌的教育模式,而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該作為一個啟蒙師,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和指導學生彈奏作品,分析作品、懂得作品,“觸及”學生內心。將藝術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經典故事融入教學之中,讓學生用心去理解和感知鋼琴藝術的內涵。也就是說鋼琴教學融入德育是首位,然后幫助解決鋼琴練習中的技術難點。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藝術修養、思想修養及鋼琴技能,把重點放在啟發和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對所學的知識消化程度如何,不要懂不懂,學不學都不顧,一味地灌輸。
鋼琴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要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也就是說,在教學中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懂得所學課程中要攻克的重點和解決的難點問題,教師提出一些可以思考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師生共同討論和分析所演奏的作品。任何作品都有其產生的背景和文化意蘊,與學生一道學習作品、研討作品、凝練作品,升華作品內涵,使學生真正了解其作品的主題內涵,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以飽滿的情感彈奏作品。因為作品的彈奏不是熟悉機器,更不是機械式的技能練習,而是有情、有愛、有恨的情感釋放。因此,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對鋼琴演奏將是一部合作曲。互動溝通直接關系融合質量。但傳統德育工作與鋼琴教育融合過程中,由于缺乏良好的互動機制和實踐展示平臺,影響了鋼琴教育實效。①所以,師生互動,教與學互動,才能真正理解音樂作品的深刻內涵,重塑學生的音樂聆聽,使其由初級美感階段逐步提升到高級美感的階段。
任何一種技能都需要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尤其是像鋼琴演奏表演,更需要一個長期、艱難、精致的訓練過程。
眾所周知,被世人尊稱為“樂圣”的貝多芬是著名的德國音樂家和鋼琴家,他的音樂天賦雖然超群,但與他的嚴格訓練也是分不開的。從小他的父親每天把他拽到鋼琴前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如果沒有這種嚴格的訓練,貝多芬也不會成為舉世著名的“樂圣”。鋼琴的高超技巧不僅需要音樂靈感、音樂感知,更需要一種堅韌不拔的毅力,精益求精的練習,把每個音符、音節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僅要手指靈活,更需音樂情感的融入,使聽眾們更好的領悟那種感人、動人的藝術世界的內涵,使藝術作品發揮更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鋼琴教學與德育融合,重在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音樂感知能力可具體細分為感知辨別、音樂理解和音樂表現三種能力,培養音樂感知能力其實就是對音樂要素的系統學習。②那么,這一過程,不僅需要教師闡釋作品內涵,分析作品的主題思想,而且還要讓學生很好的聆聽音樂作品的深刻含義,進行音樂要素的系統學習和相應的科學訓練。要以形式多樣的、開放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體驗音樂的藝術魅力,不斷提升學生們的音樂感知能力,讓學生們具有音樂欣賞、音樂創新能力,構建音樂審美觀念,提高音樂素養。
鋼琴演奏只靠高超的技巧,沒有音樂情感,談不上為藝術。藝術起源于生產勞動并滲透到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她通過感性與理性、情感與認識,把創造性的生活與表現情感結合起來,并用色彩、音調、語言文字等手段將形象物質和外觀,成為客觀存在的審美對象。因此,學生的情感在鋼琴演奏中,占有重要地位,她通過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抒發對音樂作品欣賞和贊美,以激昂的音樂情感展示作品的主題,這樣才能發揮鋼琴的藝術震撼力和感染力。
如何創新鋼琴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高校藝術類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因此,應該認識鋼琴教學融入德育模式的價值和意義,為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探索新的思路和路徑。
高校的教育始終以學生為本,這一教育思想體現了鋼琴教學也應秉持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啟迪和開發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音樂理解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為主,使他們創造性的展示自己所學的東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師德尤為重要,他不僅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還要懂得潛移默化的啟發,不僅教授鋼琴彈奏技巧,更為重要的是培養音樂情操,把鋼琴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合起來,使學生具有人文知識,具有音樂專業知識,綜合提升學生的素質。
鋼琴演奏是一門高雅、靜心、養心的藝術形式,鋼琴曲目所演奏的每一個音符和音節,不僅蘊含了獨特的人生道理和經典感悟,而且也表現了作品的向往和生命力,充分展示了作品所具有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因此,通過鋼琴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不僅憑借鋼琴藝術的獨特魅力,吸引學生對音樂的癡情和向往,理解鋼琴所表達的音樂情感,感悟其深刻的藝術生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同時也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提升綜合素質和社會視野。
鋼琴教學以其獨特的魅力越來越受學生的青睞和重視。如何綜合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已成為鋼琴教學與德育融合的核心內容。我們的教學理念是立德樹人,創新鋼琴教學模式。首先,努力發揮德育與鋼琴藝術的資源優勢,深挖具有啟迪性、感染性的音樂教學素材,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理解、體會鋼琴教學蘊含的藝術魅力和獨特價值,進一步達到鋼琴教學與德育的相融合。其次,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在這一點上,教師的師德,教師的音樂素質顯得尤為重要。要多給學生創造鑒賞鋼琴藝術的美學和情感的音樂平臺,讓學生通過親自體驗來全面提升藝術素養。
德育融入鋼琴教學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她作為一門具有獨特藝術內涵、藝術價值的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感染力和震撼力。因此,學生通過良好的鋼琴藝術熏陶,不僅培養藝術素養,使學生鑒賞鋼琴曲目的藝術魅力,提升音樂的感知力,而且通過德育和鋼琴教學的融合,才能真正實現“人才培養德為本”的教學理念,適應新時代的需求,成為國家有用的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