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收入不僅在絕對數額上實現了十八大設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于農民收入增長的目標要求,而且以較快的增長速度縮短了城鄉收入差距,其收入結構隨著就業結構的升級不斷優化,并逐漸趨同于城鎮居民收入結構,并且地區間農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斷縮小,實現了城鄉、區域間農民收入平衡、穩定、快速的增長與發展。農民收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發展也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奠定了扎實基礎。
[關鍵詞]農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城鎮居民收入;收入差距
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是深化農村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之一[1]。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2]的時代要求。“全面”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著眼點,全面建成的小康不僅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小康,更是人民生活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在農村[3],因而,農民群體的生活和發展的問題應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關注的重點領域,農民收入的增長與提升也應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
一、農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提前實現
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政策正確與否“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4]。相應地,衡量國家農村政策正確與否應以農村生產力是否得到發展、農民收入是否實現增加為主要標準和尺度?!稗r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問題。”[5]黨一直把“為廣大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6],農民收入持續不斷穩定較快增長是提高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重要內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中,農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一項不能有絲毫退讓的硬要求,這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性內容,也是中國由傳統走向現代的階段性標志之一。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農民人均名義可支配收入的變化趨勢來看,2010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 272.4元,若以此為基準翻一番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則在2020年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必須超過12 544.8元,而這一目標已經在2017年達到了?,F實情況發展比預期目標要更好:在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經非常接近翻一番的目標要求,達到了12 363.41元;2017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 432.43元,超過2010年的基準收入1.14倍,已經完全達到并超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農民收入翻一番的要求;到了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提升至16 020.67元,超出2010年目標基準收入1.55倍。
可以預見,即使2020年我國經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現發展緩滯狀況,前兩個季度農民收入也因之出現負增長,在第三個季度也只是恢復1.6%的很低的增長率,但由于農民人均收入已經提前3年完成了翻一番的目標,在此基礎上,2020年農民名義人均收入保持住超出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倍的基本盤還是非常有希望的。此外,若扣除物價上漲因素計算農民實際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發展趨勢來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農民收入情況,那么,2010年農民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 054.44元,實現翻一番的目標的話,則需要達到或超過12 108.88元。扣除物價因素之后,2016年農民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 132.89元,已經超出2010年農民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翻一番的目標要求24.01元。
因此,在扣除價格因素之后,在2016年農民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經實現并超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于農民收入倍增的目標要求。而到了2019年,農民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15 523.91元,是2010年農民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的2.56倍,已經遠遠超出了農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標要求。同樣,在2020年全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條件下,農民實際收入可能會在2019年的基礎上略微減少,但不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農民實際收入,2020年倍增的目標產生實質性的不利影響。
因此,從名義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農民收入在2017年已經達到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關于農民收入增長翻一番的目標,從實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農民收入在2016年就已經實現了在2010年農民收入的基礎上翻一番的要求。
可見,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之中,農民收入和農民生活水平均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和提升,這不僅證明了我國的經濟政策和農村政策符合農村和農民發展的現狀和要求,而且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確性和制度優越性的一個明證。
二、農民人均收入增速較快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反映出新時代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良好態勢。無論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本身的發展趨勢來看,抑或是與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作比較,還是與國民總收入(GNI)、人均國民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作對比,可以看到農民人均收入雖然起步較低,但增速快,發展趨勢非??捎^。
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本身的變化增長來看,2013年至2019年的七年間,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9.69%的速度從9 430元增長到了16 021元,絕對數額增加了6 591元,年均增加1.38個百分點。若扣除價格因素,則2013年至2019年的農民實際人均收入平均每年以7.48%的速度在迅速提高,年均增加1.07個百分點。因此,不論從名義增長率抑或從實際增長率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都是非常快的。
對比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絕對值和增長率可以發現,從2013年到2019年,農民人均收入雖然在絕對數值上遠遠落后于城鎮居民,但從增長速度來看,不論是名義增長率還是實際增長率,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速率均大幅超過城鎮居民。七年間,農民人均收入名義增長率分別超出城鎮居民4.62、2.29、0.74、0.48、0.38、0.98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比城鎮居民名義增長率高出達1.60個百分點,而扣除農村和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之后,農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率分別高于城鎮居民4.29、2.56、0.94、0.68、0.79、0.96、1.23個百分點,平均下來,其年均實際增長率超出城鎮居民1.64個百分點。七年平均來看,農民人均名義收入每年以9.69%的速率高速提升,超出城鎮居民1.59個百分點,扣除物價上漲因素之后,農民人均實際收入年均增長率也高達7.48%,高于城鎮居民1.64個百分點??梢?,對比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城鄉居民收入可以看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義和實際增長率兩方面均相應大幅高于城鎮居民。由此,從2013年到2019年,雖然在絕對數額上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還在持續拉大中,但是從兩者的比值來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卻一直下降的,從2013年的2.81下降至2019年的2.64,下降的趨勢比較明顯,下降的速度也是較快的。
此外,對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與GNI、人均GNI、GDP和人均GDP增速的話,可以看到,從2014年到2019年,雖然在農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在2016年至2018年均低于同年GNI和GDP的增長率,且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低于人均GDP增長率2.20和1.16個百分點,但是六年平均來看,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均高于2014年至2019年平均GNI、GDP、人均GDP、人均GNI的增長速率,分別高出0.19、0.29、0.83、2.80個百分點??梢姡h的十八大以來農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不僅跑贏了國民總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而且以較大幅度超出了人均國民總收入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農民人均收入增速超過GDP、GNI、人均GDP和人均GNI的平均增長速度,說明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上是越來越傾向于農村居民的。
三、農民收入結構趨于現代化
由于計劃經濟體制殘余并未完全消除,我國在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的“農民”這一概念不僅指稱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更是一種帶有戶籍和地域意義的身份性指稱。因此,中國農民更加指向由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農民(peasant),而非存在于任何社會中的職業農民(farmer),[7]由之,其收入結構也比國外職業農民更加多元。相應地,“農民收入結構現代化”指的是,在農民收入結構中代表第二、三產業發展情況的工資性收入比重逐漸提高,代表第一產業發展狀況的經營凈收入則比重下降,另外還有代表農民財富增加、生活質量提高的財產凈收入不斷增加,同時,轉移凈收入來源也趨于多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大量農民不斷進入城市的第二、三產業中工作,農民工資性收入也隨之不斷提高。從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率來看,從2013年至2019年,農民工資性收入從3 653元增長到6 583元,其年度增長率分別為13.66%、10.79%、9.17%、9.48%、9.06%、9.79%,年均增長速度達到了兩位數,為10.32%,超出同期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1.09個百分點;從農民工資性收入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對比來看,六年間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率均超過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分別超過2.43、1.89、0.94、0.83、0.24、0.18個百分點,年均超過1.09個百分點;從農民工資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來看,農民工資性收入占比逐年提高,從2013年到2019年年均增加0.99個百分點,并且到2019年達到了41.09%之高??梢?,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收入的增長與構成越來越依靠工資性收入絕對數額的增加和相對比例的提高。
由于第一產業產值增速較慢,加之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攀升,農民經營凈收入呈現出數值上增加、比例上減少的變化趨勢。從農民經營凈收入增長率來看,從2013年至2019年,農民經營凈收入從3 935元增加到5 762元,年均增長6.57%,并且農民經營凈收入一直在不斷提高,雖然在2016年增長率達到最低,但從2017年開始經營凈收入增長率開始回升;從農民經營凈收入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對比來看,從2014年到2019年,農民經營凈收入增長率均低于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六年下來平均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低2.67個百分點;從農民經營凈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來看,經營凈收入的比重逐年下跌,年均下降0.96個百分點,到2019年下降到了35.97%的占比程度。因此,雖然在絕對數值上農民經營凈收入在增長,但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貢獻率是下降的。黨的十八大以來,雖然農民工資性收入與經營凈收入一起作為勞動所得構成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工資性收入已經取代經營凈收入成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來源,經營凈收入不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其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不斷下降。
而標志著農民因擁有資產而過著較高的生活水平的財產凈收入,則表現出增速快卻比重很低的特點。從農民財產凈收入的增長率來看,從2013年至2019年,農民財產凈收入從195元增長到377元,增長速度較快,年均增長率達到11.63%;而對比農民財產凈收入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話,則可以發現除2016年農民財產凈收入增速低于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0.30個百分點外,2014年和2015年、2017至2019年農民財產凈收入增速均超過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平均每年超過2.39個百分點;從農民財產凈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來看,除2016年財產凈收入比重下降了0.01個百分點外,其余年份均為正值,但是由于農民財產凈收入數額很小,其占比年均只增加0.05個百分點,到2019年也只有2.35%的比重??梢姡m然農民財產凈收入數額小,比重低,但其增長率快,因此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由于農業補貼的逐步提高和完善以及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從2013年到2019年,農民轉移凈收入從1 648元增長到3 298元,增加了一倍有余,可以看到農民轉移凈收入在絕對數字上提高很快。從農民轉移凈收入的增長率來看,農民轉移凈收入年均增長率高達12.26%;而對比農民轉移凈收入增速與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話,六年間農民轉移凈收入的年度增速均大大超過了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超出2.67、1.17、4.44、3.17、3.36、3.34個百分點,平均下來,農民轉移凈收入年均增速超過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3.02個百分點;從農民轉移凈收入占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來看,農民轉移凈收入占比從2013年的17.48%提高到2019年的20.59%,年均增加0.52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農民轉移凈收入在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構成中越來越重要,成為支持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的重要力量。
由此可知,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民工資性收入數值和比重增長,而經營凈收入比重下降,同時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快速增長,意味著中國農民的收入結構伴隨著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而更加現代化。
四、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結構趨同
“現代化帶來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后果便是城鄉差距”[8],在中國,城鄉差距最突出地表現在城市居民收入明顯高于農村居民。“現代的[歷史]是鄉村城市化”[9],所謂“鄉村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絕對數額上的差距逐漸縮小,其收入的來源結構比例亦逐漸趨同。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收入快速增加使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并且隨著農民收入結構更加現代化,使其向城鎮居民收入結構趨同。
從2013年到2019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名義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一直處于不斷縮小的良好趨勢之中,且中間并無反復,2013年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名義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為2.81,到2015年下降到了2.73,而到2017年兩者之比則為2.71,到2019年城鄉居民人均名義收入之比縮小到了2.64??梢姡捎谵r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其與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具體來看農村和城鎮居民的各項收入來源的增長變化,從2013年到2019年,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所有四項來源收入的增長率都有所提升,但其比重有較大差異。從工資性收入來看,由于農民工資性收入處于年均1.72個百分點高速提升的樂觀態勢,其在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也在不斷攀升,從38.74%提升至42.09%,年均提高0.3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也在不斷提高,從2013年的16 617元提高到2019年的25 565元,年度增長率在保持在6.87%至7.94%之間,年均增加1.24個百分點,其平均年增速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年均增長率0.71個百分點,所以其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從2013年的62.78%下降到2019年的60.35%,年均降低0.41個百分點??梢?,與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相比,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雖然所占比重較低,但增速是較快的。從經營凈收入來看,從2013年至2019年,農民經營凈收入以年均6.57%的速度不斷增加,平均每年提高1.09個百分點;但是由于增速較低,農民經營凈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連年下降,從41.73%下降到35.97%,年均下降0.96個百分點。而城鎮居民經營凈收入則以年均增長8.46%的速度從2 975元提高到4 840元,平均每年增長1.41個百分點,城鎮居民經營凈收入占比一直保持在11.14%和11.43%之間,變化不大。因此,與城鎮居民經營凈收入相比,農村居民經營凈收入增速較慢,比重下降較快。從財產凈收入來看,從2013年至2019年,農民財產凈收入平均每年提高11.63%,年均增加1.94個百分點,不僅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2.39個百分點,而且年均增幅也多0.40個百分點;同時,農民財產凈收入的比重基本處于穩步提高的良好態勢,從2013年的2.07%提高到2019年的2.35%,除2016年減少了0.01個百分點外,其余年份均在增加,年均增加0.05個百分點。而城鎮居民財產凈收入從2013年的2 552元增長到2019年的4 391元,每年平均增長9.48%,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1.33個百分點;且城鎮居民財產凈收入的比重除2015年與2014年比重持平、2016年略有下降外,基本上也處于穩步提升的趨勢,從2013年的9.64%提升至2019年的10.37%,年均增加0.12個百分點。所以,雖然農民財產凈收入起點和比重都很低,但增速快,其平均增速超過城鎮居民2.15個百分點,其在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很可觀的。從轉移凈收入來看,從2013年到2019年,在農民收入四項來源中,農村居民轉移凈收入年均增速最快,高達12.26%,年均提高2.04個百分點;農村轉移凈收入占比也在逐年提升,從2013年的17.48%提升至2019年的20.59%,年均提高0.5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城鎮居民轉移凈收入也在較快增長,平均年增速為9.78%,低于農村居民轉移凈收入年均增速2.48個百分點,年均提高達1.63個百分點;除2018年城鎮居民轉移凈收入占比略有降低外,其余各年均在提升,從2013年的16.33%提升至2019年的17.85%,年均提高0.25個百分點??梢?,農民轉移凈收入年增速超過城鎮居民轉移凈收入,對整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貢獻較大。
綜合農村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四項構成收入的增速和比重,可以看到,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占比較低,增速較快,而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占比最大,但其比重卻是逐年下降的;農民經營凈收入所占比重較高,但比重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而城鎮居民的經營凈收入增速略高于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占比一直維持在略微高于一成的比例之內;雖然歷年財產凈收入在農村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均比重都是最低的,但農民的財產凈收入無論在絕對數量上還是在相對比重上都非常弱小;而轉移凈收入無論是相對于城鎮還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保持著最高的增長率和中等偏下比重。因此,由于農民經營凈收入增速低、比重下降,轉移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工資性收入均增速穩步提高,其收入結構正在向城鎮居民收入結構趨同。而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收入結構向城市居民趨同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占中國一半以上人口的戶籍農民,不僅更加深入地參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進程之中,而且也分享了一定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成果以及現代文明。
五、農民人均收入的地區差距縮短
把中國內陸地區分為以京、津、滬等十?。ㄊ校橹鞯臇|部地區,以晉、豫、徽等六省為主的中部地區,以川、渝、寧等十二?。ㄊ?區)為主的西部地區和以黑、吉、遼三省為主的東北地區四個地區的話,可以看到,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區差距在逐步縮短,全國地區之間的農民人均收入處于逐步拉平的良好趨勢之中。
從四個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情況來看,首先,黨的十八大以來東部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起點最高,增幅較快,發展趨勢最為良好。東部地區農民人均收入基礎最好,因此其增長起點是最高的,2013年其人均收入就達到了11 856.8元,到2019年則快速增長至19 988.6元,平均每年增長率為9.10%,雖然低于同期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0.14個百分點,但在這六年中其人均收入年均增加1.52個百分點,提升速度還是較快的;中部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雖然起點較低,但增幅較快,從2013年的8 983.2元提高到2019年的15 290.5元,六年間的年均增長率高于東部地區0.18個百分點,為9.27%,超出同期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0.0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55個百分點;西部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雖然起點是最低的,但增速卻是最快,從2013年的7 436.6元迅速提高至2019年的13 035.3元,平均每年增長9.81%,超出同期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0.57個百分點,年均增加1.63個百分點,可見其增長趨勢是非常樂觀的;而東北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起點較高,但增速最慢,從2013年的9 761.5元增加到2019年15 356.7元,平均每年增長7.85%,低于同期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1.64個百分點,年均僅增加1.34個百分點。可見,東部地區農民收入雖然歷年最高,但增長率略低于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中部地區農民收入起點較低,增長率較高,年均增長率略高于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西部地區農民收入起點最低,而增長率最高;而東北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起點較高,但增速最低??梢姡瑲v年平均收入最低的西部地區農民人均收入正在快速向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靠攏,而歷年平均收入最高的東部地區農民人均收入增速下降,因此,全國四地區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正在逐步拉平,農民人均收入的地區差距正在逐步縮小。這在四個地區絕對數值增長變化上,就表現為東、中、西、東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關系在2013年為1.59∶1.21∶1.00∶1.31(西部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0),到2015年則為1.57∶1.20∶1.00∶1.26,可見東、中、東北地區與西部地區農民人均收入的比值都有了降低,尤其以東北地區與西部地區農民人均收入的比值降低速度最快,而在兩年后的2017年,四組數字的比例關系變為1.55∶1.18∶1.00∶1.21,到2019年東、中、東北三地與西部地區農民人均收入之比仍在下降,四者比例關系變為1.53∶1.17∶1.00∶1.18,可見整體上全國地區之間農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是不斷縮小的。
綜上所述,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收入不僅在絕對數值上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翻一番的目標要求,而且以較快的增長速度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其收入結構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得以不斷優化,并向城鎮居民收入結構趨同,且農民收入的地區差距也在不斷縮短,實現了城鄉、區域間農民收入的平衡、穩定、快速增長,不僅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內容,而且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前進奠定下堅實可靠的基礎。由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農民收入也將在小康時代的扎實基礎上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實現不斷持續穩定增長,并將在數額和結構上不斷向城鎮居民趨同。農民收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期間取得的成果也為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10]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 胡錦濤. 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117.
[2] 胡錦濤.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C]∥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3.
[3] 加大推進新形勢下農村改革力度 促進農業基礎穩固農民安居樂業[N]. 人民日報,2016-04-29(001).
[4]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 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5] 江澤民. 江澤民文選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8.
[6]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N]. 人民日報,2020-12-30(001).
[7] 秦暉,金雁.田園詩與狂想曲:關中模式與前近代社會的再認識[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23-65.
[8] (美)塞繆爾·P·亨廷頓.王冠華,劉為,等,譯.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5.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1.
[10]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11-04(001).
〔責任編輯:劉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