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慶
摘要 在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為了更好地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勢必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基于此,有必要探究人類社會生活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做好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工作。
關鍵詞 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12–0009–02
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以自然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城市化建設與工業化發展消耗了大量的資源,雖然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效,但是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新時期,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需有效落實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工作,以科學合理的手段開展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工作,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1 人類社會生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1 地表環境遭到破壞
在社會各項經濟活動中,容易對地植被造成破壞,以礦山開采作業為例,在實踐作業過程中需要全部鏟除地表覆蓋的植被,勢必會破壞地表環境,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此外,由于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礦山開采作業體系缺乏系統性與完善性,難以高效利用相關資源,導致周圍的土地被占用,污染物會滲入土壤,對土地與植被造成影響,對周圍居民原本正常有序的生產生活產生影響。
1.2 廢水污染問題
無論是工業污水排放還是礦山資源開采,都容易污染地下水與地表水,破壞周圍的生態環境,眾多經濟活動都需要水資源的保障,在地表水資源難以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就會大肆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資源匱乏,最終造成水資源問題日益突出。在廢水排放方面,會發生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排放廢水,對周圍土壤與環境造成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對百姓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尤其是冬季,空氣中的有毒氣體與煙塵會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
1.3 土地荒廢問題
在采礦地區存在較大的礦坑,若未能及時做好礦坑回填工作,會在地表出現大量的坑洼,同時會伴隨出現地表土下沉的問題,長此以往勢必會導致土地荒廢。此外,在礦山開采的過程中,容易對周圍植被數量造成影響,甚至會出現自然災害,不僅對民眾的生產生活造成影響,還會影響當地經濟建設發展。
2 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有效對策
2.1 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大力開展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當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大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且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惡化。因此,政府部門與相關單位要加大對環境保護工作宣傳的力度,加強民眾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同時,要大力開展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改善當前的生態環境。例如,可以設立與礦山生態環境相關的保護基金,公開環保資金流向,統一安排和規劃資金使用,保證資金使用的規范性與合理性。此外,需要加大力度扶持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為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做好準備,激發民眾參與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熱情與主動性。
2.2 加大土壤恢復治理力度
為實現對土壤的恢復治理效果,先要改造土壤,改良土壤的pH值水平,做好土壤有機營養物質的改良工作。在恢復治理礦區土壤時,要求工作人員在進行礦區開采前取走土壤表層與亞表層,然后覆蓋廢棄土層,達到保護微生物和改善土壤肥力的目的,以優化土壤結構,確保礦區植被可以重新得到培育。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避免土壤受到破壞,避免土壤的物理性與化學性受到較大的影響,有利于植物健康生長。在礦區開采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好廢石,提升土壤利用率[1]。
2.3 無害處理與綠化改造
針對礦山土地退化與利用受限的問題,在凹陷地區要進行平整處理,然后用作農業或漁業發展,針對滑坡地區可以采取加固處理方式,修正與改良山坡形狀,充分利用地形條件種植植被,以保護水土資源。通過人工種植的方式擴大綠化面積,然后應用節水技術處理存儲的廢水,提升水資源的潔凈度。此外,通過填充或改造技術進行土地資源開發再利用。填充礦區凹陷區域,通過覆蓋黃土夯實造田,可以利用礦區中的粉煤灰進行操作,粉煤灰是采礦作業中最常見的污染物,利用粉煤灰進行覆蓋可以有效避免其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同時可以修復凹陷土地,便于再利用土地[2]。
2.4 采用自然恢復與人工干預相結合的方式
采礦活動嚴重破壞了周圍植被,使植被的生長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嚴格按照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標準修復破壞的土壤。通過人工干預的方式,能夠有效避免采礦塌陷區域山體發生滑坡等危險,針對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采取不同的干預方式,對氣候濕潤的地區應用自然恢復的方式恢復植被。對氣候條件不允許自然恢復的地區,采用人工干預的方式進行回填,在塌陷達到穩定狀態后進行人工恢復。通過人工種植的方式,加快生態環境恢復的速度,使受到損壞的區域與周圍的自然生態系統相協調。在選擇植被種類時,要考慮周邊的地域條件、氣候狀況與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植被。同時,在選擇植被時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盡量選擇固土能力強、根系發達、適應能力強的植物。在配置植物時,綜合考慮自然條件、后期管理養護等綜合因素,據此選擇植物的種植形式。此外,要高質量地完成礦山生態環境調查工作,在恢復礦山生態環境時,相關部門要開展針對性的調查活動,在保證開采過程中不發生嚴重地質災害的條件下,及時對礦山地質環境數據進行備案,組織礦山開采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避免對工作人員生命造成威脅。隨著礦山開采工作的不斷深入,及時更新地質環境數據,建立信息網絡系統,便于各項數據及時傳輸與交換。相關部門要及時整理與匯總礦山資源數據,分析礦山開采環境發展趨勢,推動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3]。
2.5 對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
在廢棄物堆放地附近建立相應的排水工程,并做好防漏和攔擋工作,配置相應的防護林,擴大植被覆蓋面積,避免徑流對地表造成的沖刷,提升礦山作業的安全性。同時,在開采礦產資源的過程中要注意邊坡容易對周圍的植物造成影響,因此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降低可能造成的影響。此外,相關部門要堅持統計調查礦山生態環境,在治理礦山生態環境的過程中,需要相關部門開展針對性的調查活動,保證在開采作業過程中不會發生嚴重的地質災害[4]。
2.6 加大對地質環境的監測力度
為及時有效掌握礦山開采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與影響,可以采用相應的監測措施,可以通過人工監測方式,定期監測地質災害信息,及時掌握地面塌陷情況與裂縫,從而提前采取相應的準備措施,防范地質災害對周圍民眾生產生活的影響。相關監管單位要監測礦山地形地貌,要定期指派工作人員進行檢查,有效避免礦山企業在開采作業過程中破壞地貌植被等生態環境。需要提高加大對廢水、廢渣排放的監測力度,通過定期監測的方式避免廢水、廢渣隨意排放而對土壤與水資源造成污染,保證民眾身體健康。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提升礦區開采技術水平,積極嘗試利用先進的技術,降低礦山開采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的程度,采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運用3S技術在礦區建立地質災害警報系統與水土流失控制系統,提升對地質環境的檢測質量,及時掌握水土流失位置、水土流失量,監測生態系統恢復與治理工作,及時掌握生態系統的恢復治理情況,制定科學、系統的生態環境恢復方案,促進我國采礦行業的可持續發展[5]。
3 結束語
我國在經濟發展中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后會直接威脅到人類生存的空間與環境,與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需進一步加強對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重視,并針對各種污染情況,采取有效的對策,恢復已經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積極嘗試將先進的技術設備應用于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中,便于及時掌握采礦企業的作業情況,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發展的同時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而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蘇建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甘肅省水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的思考[J].水利規劃與設計,2020(8):9-11.
[2] 孟和蘇乙拉.試論“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思維在生態環境修復中的探索與應用[J].西部資源,2020(6):191-194.
[3] 李曉利,楊文,劉偉.礦山矸石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示范工程技術要點[J].居業,2020(2):80-82,87.
[4] 魏繼壯,王剛.無人機調查技術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中的應用[J].世界有色金屬,2020(4):29,31.
[5] 張興宏.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探索構架[J].世界有色金屬,2020 (5):266,268.
責任編輯:黃艷飛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ZHANG Yan-qing (Cooperati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tation of Gannan Tibetan Prefecture, Gansu Province, Gannan, Gansu 7470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also been brought. People continu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better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inevitable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effects caused by human social lif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do a good job in the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of governance; Governance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