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添添 孫琦



摘要:博物館是文化的載體,對于當今時代來講,如何通過博物館文創去傳承文化成了首要之事。博物館文創不再僅具有陳列展示功能,更被賦予了深刻的教育與宣傳意義,而如何完成文創的使命,值得我們深思。文章對博物館文創設計進行深入剖析,從視覺、行為、情感三個方面闡述,構建博物館文創設計的思路。
關鍵詞: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0-0036-03
博物館是中國歷史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時代的變化及人們思想的進步,博物館的競爭已經從其本身藏展品方面的競爭轉移到服務質量以及文創產品等營銷實力上來。博物館文創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研究。
文創產品大多以博物館所在地的文化元素為依托,這些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借助文創產品,當地文化及博物館大步向前,踏上了新的發展路程,而使更多人了解博物館文創背后的故事,更是一條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路徑。
1??? 博物館文創設計現狀
我們所見的大多數博物館文創產品只是對藏品進行模仿,或是將藏品的外形、地方古建筑元素、博物館logo直接印制到常見的物品上,缺乏創新性和美觀性,它們也基本成了旅游紀念品。這些文創大部分只進行了表面的設計,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實用價值,跨界幅度較小,產品對大眾的吸引力不足,并沒有真正詮釋文化內涵。而且文創產品同質化嚴重,大多數文創產品在博物館特定的出售點進行展覽售賣,僅被視為一個游客來往的場所,沒有真正體現博物館的氛圍,也沒有體現文化內涵,自然不能激起游客的購買欲,文化得不到傳播,博物館的經濟效益大打折扣,也就無法加大對文創產品設計的投入力度,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2??? 基于視覺的文創之形設計
2.1??? 形態的立意
近年來,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種類日益豐富,在繁雜的產品中能夠脫穎而出,依靠的便是蘊含其中的傳統文化內核。
無形的文化靠有形的實體支撐,如園林建筑、景觀、服飾、歷史文物等實體物質。而對于博物館文創來說,獨特的文化便是文創產品設計的靈感源泉。以中國江南地區的園林為例,建筑元素無疑是最值得提取的典型元素,如在此基礎上采用花窗鏤空形式設計的一組木器燈具產品,既滿足了形態上的裝飾性,又具有園林立意的空間感。
無形的立意主要指那些抽象的、飽含人文藝術和價值的內容,這是人類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造就的精神文化,如吉祥紋樣、傳統工藝、戲曲、節令民俗等。以拙政園文創來說,其花窗主題銀飾圖案并不是隨便提取的元素,而是在對其進行調研分析后作出的選擇,梔子花的意蘊加上漏窗的形態,多重內涵必然引起消費者共鳴。
2.2??? 大數據分析視域的確立
近年來,文創產品的視覺元素提取和立意確立大多受到市場和受眾審美水平的影響,因此一旦出現偏差,就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后果,所以文創設計成功的關鍵便是準確無誤地分析出受眾接受的視覺元素。創新設計力量的介入,造型功能的再創新,社會文化資源的整合推進,都是重要的舉措[1]。當下許多工作室都在收集有關文創的大數據,大數據可以幫助我們精準地獲取相關的文化或者藏品元素,從而減少不必要的工作和麻煩。
2.3??? “互聯網+”模式下的形態轉型
“乾隆表情包”(見圖1)等一系列故宮文創在線上爆火,為博物館文創的形態設計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過去一年中,線下逛實體博物館的人數首次被線上觀展的人數超越,在“互聯網+”時代,智能技術的應用成為大勢所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多種現代技術結合的線上觀展模式。與此同時,博物館文創產品從有形向無形的轉型也將成為“互聯網+”模式下的新趨勢。
2.4??? 形態與內涵的當代構建
設計師應對博物館內的展品進行多層次的研究,在對提取元素的設計中把握形式的立意,決然斷舍離,同時將這種精神內核進行形態擴張,如進行系列化設計、集團化應用,為后期產品制作奠定基礎。故宮文創產品金甌永固窄便攜茶器,對杯身的纏枝寶相花視覺設計元素進行變形重組,深入了解文物歷史背景后厘清設計思路,確定設計目標,果斷舍棄其他不需要的元素[2],對所提取的紋樣進行變形,以此反映圖形設計的層次和韻律,將山河永固、國泰民安的設計理念融入其中。
3??? 基于行為層的文創之用設計
3.1??? 功能的意義
如今大多數文創產品沒有達到理想形態,原因在于設計師的知識儲備不足。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對設計師的要求也在提高,從“以物為中心”轉為“以人為本”是設計的第一命題。但如今大多數博物館文創依舊被設計師“貼圖”使用,這一舉動使產品形態給人帶來不舒適的視覺感受,也給博物館標簽的傳播帶來不便,使得新產品的宣傳出師不利。所以,博物館文創設計不能沒有方向,設計應以適應自然和人類社會規律為前提[3],文創產品設計的重中之重是基本功能的滿足,接著才是思考別的衍生功能。
3.2??? 優化現有產品的功能
文創產品的可持續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其不僅僅在整合社會文化資源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對文創產品自身設計同樣有著不小的幫助。包豪斯的設計中提到“一切細節都從屬產品功能”。設計師應該站在更高的位置審視設計點,不僅要考慮載體與文化的融合,更要考慮產品的形態、年限、利用率及人們的喜愛度等,從而進行文創產品設計。
以月餅盒文創為例,近年來,月餅盒過度包裝,多數人表示月餅文創雖美觀,但是浪費材料。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挖掘文創產品的衍生功能方面發力。故宮博物院生產發售的月餅禮盒,不但制作考究,盒內還設計了飾品托進行搭配,消費者可以在吃完月餅后將月餅盒變為配飾盒[4]。這個文創設計突破了包裝盒的單一功能,讓產品不至于使用一次后就被閑置。
因此,要優化產品功能,需要設計師對設計本體向內向深探討,反復思考、變形、組裝。
3.3??? 豐富產品的使用功能
縱觀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發展歷程,最初其作為旅游紀念品只有簡單的紀念意義,而如今博物館文創已經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同層次的人群有著不同的消費水平和要求,這就意味著博物館文創產品功能要更全面、文化內涵要更豐富。從這個方面來講,多功能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不僅豐富了自身的內涵,也滿足了消費者的內心需求。
3.4??? 當前視野下產品的功能創新
設計博物館文創,必須依托現有的文化資源研究開發不同種類的產品,使開發出來的文創產品能憑借自己獨特的調性立于文創之林。這些嶄新的文創產品需要前期不斷深入地調研市場,對以消費者為主的變量進行分析總結,將得到的結論作為產品功能創新的主要依據,最終設計出獨具博物館特色的功能產品。
舉個例子,目前針對社會消費能力較弱的人群,如為老人、孩童設計的文創在市場份額中占比較小,因此可以將功能開發的重點放在這一類產品上,既能彌補這一塊產業的空白,也能實現功能創新。
4??? 基于情感層的文創之融設計
4.1??? 情感的賦能
文創產品的情感化設計必須著眼于人們的本質情感需求,關注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傳遞一種理念或生活態度,喚起人們的正向情緒。簡單的功能層面和表現形式上的產品優化,容易讓產品變得虛有其表,而情感體驗則為產品的優化升級提供了新的視角和依據。關注產品給人們帶來的情感體驗,實現并提倡輕松自由的生活方式,文創產品才能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人們感知到產品想要傳達的文化內涵,并最終產生情感共鳴。
4.2??? 創設產品故事與情懷
對于實物類文化藏品來說,其背后是經歷史沉淀的獨特故事,是其獨一無二的優勢。但文創產品一定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嗎?答案是否定的,更多的是需要我們進行行為情感交流的產品。這些文創產品大多以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為賣點,以消費者與產品的交互體驗作為設計靈感源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手工技藝的載體,它的傳承面臨一定的困難,部分手工技藝甚至逐漸消失[5],所以手工藝的傳承極為重要。交互性是博物館文創的新特點,應引起博物館文創產業的注意。
例如,故宮博物院可以說是世界博物館的典范,具備多重博物館頭銜。深厚的歷史底蘊讓故宮文創取材容易,且擁有180多萬件藏品的故宮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民眾對其有深厚且特殊的情感,這些即故宮文創(見圖2)的核心所在。
4.3??? 建立多重情感體驗
情感體驗是產品創新的方法,由于農業、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商業隨之繁榮,帶動了商業經濟的發展[6],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技術的日益成熟,產品在基礎需求層面很難再有質的飛躍。互動式文化體驗指消費者與文創產品互動交流,從而滿足生理與心理的需求,使消費者對所傳達的文化信息有更為深刻的記憶體驗。對于自身的文創產品來講多了一段互相創造的過程,不再是單一實物的形態了。
例如,故宮博物院與解謎游戲奧秘之家共同創作的“謎宮”系列(見圖3),它的承印物是中國古代書籍,借助故宮本身豐富的文化資源,陳述中國故事,謎題中都富含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消費者能夠與文創產品互動,豐富了消費者的情感體驗。
4.4??? 促進族群認同與文化共識
必須深層次、多角度地分析不同消費者的特征喜好,并以此為前提設計出滿足他們需求的產品。以人文歷史資源為基礎,深入結合由基層群眾創造的、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7],設計出的文創更契合族群的日常習性,能增強人們對其的認同感。
以年輕人為例,他們樂于嘗試新奇的事物,因此可以選擇熱門話題,在微博、抖音等平臺不斷搜尋,最終確定合適的元素,使設計更貼近年輕人的喜好。還可以設計“跨圈文創產品”,如知名國潮李寧與敦煌博物館聯合設計的產品,將敦煌配色體現在運動鞋上,既是現在年輕人所追求的國風,又能增強年輕一代的民族認同感。
5??? 結語
文創產業通過持續不斷的宣傳推廣和創意翻新,將博物館的館藏展品和人們的生活聯系起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文化建設,就是博物館文創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合理利用文物文化資源將文物藏品蘊藏的內涵引入公眾視線,讓盡可能多的公眾真正得以享受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與財富,是博物館工作的最終目的。由此可見,設計師對博物館文創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要持之以恒,并推陳出新,這樣中國傳統文化才會在博物館文創的帶動下得到更好的傳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雪艷,朱梓卉,岑雅婷.溫州竹絲燈籠與西安竹篾子燈籠制作工藝對比研究[J].裝飾,2021 (6):94-97.
[2]王曉超.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視覺設計元素分析[J].大觀(論壇),2019(7):55-56.
[3]李雪艷,吳言,時瀟瀟.鄉村生態景觀設計探究:以南京石塘村為例[J].裝飾,2020(10):130-131.
[4]楊紫微.簡論文創產品設計的可持續發展及功能美[J]. 古今文創,2021 (6):77-79.
[5]許欣妍,孫琦.基于徽州地區傳統手工藝的建筑化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8):94-95,101.
[6]張海怡,孫琦.里坊制的衰微對明代金陵城市格局的影響研究:以《南都繁會圖》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7):110-111.
[7]康露露,孫琦.17世紀荷蘭肖像畫的時代性與功能性研究:以倫勃朗與維米爾肖像畫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