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承濤
摘要:攝影是展現美好事物的一種方式,其能通過影片或相片的視覺表達展現社會生活的美好本質。攝影分為多種類型,目前攝影界還存在審美界限模糊的問題。鑒于此,文章對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的發展進程進行對比分析,重點闡述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在創作方式與審美風格上的共通點與差異性,旨在更好地發揮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的價值,讓大眾享受更加精彩的視覺盛宴。
關鍵詞:攝影形式;藝術手法;新聞攝影;視覺感受;藝術攝影
中圖分類號:J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0-0130-03
0??? 前言
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其實沒有明確的區分標準,都是為了向大眾傳達美好的視覺效果而進行的拍攝工作,不應該將攝影成果當作評論新聞價值的標準,更不能將其當作衡量藝術效果的尺度。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并沒有所謂的價值差別,它們都是通過不同的攝影手法進行視覺的構造,利用同樣的攝影器材傳遞社會的美好,只不過審美界定有所不同,新聞攝影多用于直觀展現社會生活現象,藝術攝影則是利用包裝技術留住人們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因此,對于二者的區分,只能通過審美觀念分類展現。
1??? 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的概念
1.1??? 新聞攝影
新聞攝影有一種更為突出的表現方式,那就是不僅僅使用照片,同時還會給圖片配上簡短的文字描述,為大眾標明照片的出處或者時間、地點。新聞攝影通常用于紀實類型的報道,其將社會現象、突發要聞、重要會議等最近發生的事件通過拍攝的方法簡單地記錄下來,并配上精簡的文字說明,加深大眾對社會生活的了解,從而接受新鮮事件的發生和變化。因此新聞攝影中最需要表現的就是“新聞”二字,必須將內容的核心鎖定在最新發生的要聞上,不能夠簡單地拍攝美景美食這類引人注目的事物。抓住紀實寫實的攝影本質,屬于新聞工作的職業范疇,不能僅從簡單的美學角度看待新聞攝影,因為這是一份比較嚴肅、莊重的工作,需要展現和表達內容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1.2??? 藝術攝影
藝術攝影既可以作為攝影行業的總體概括,也可以細分為一種針對美好藝術的拍攝方式[1]。藝術攝影并不是可以獨立存在的一種攝影手段或者攝影形式,簡單來說,其可以被定義為一切藝術作品的拍攝工作,因此只能通過不同的拍攝技巧對其進行簡單的劃分。藝術攝影作品的界定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美或不美的區分,藝術攝影作品要保留一定的價值,才可以被大眾所認可。簡單來說,現在流行的藝術照、婚紗照以及街拍照片等就是單純的藝術攝影作品,這些作品的價值就是滿足人們的欣賞欲望,因此一張小小的照片被賦予了審美的意義。按照這樣的邏輯,藝術攝影在本質上是為了呈現“美”,表達“美”。藝術攝影往往還需要加工處理,通過特定技術如合成、剪輯等將不和諧的攝影原片變成賞心悅目的藝術品[2]。
1.3??? 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的發展
攝影最開始是畫家用來定格畫卷的,在繪畫之前,拍攝需要展示的事物,留下最美好的形態,追求完美的角度與意境。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攝影的真實性往往大于一張畫,于是在18世紀攝影就被人們直接用于紀實,即通過最真實的鏡頭展現社會風貌與城市氣息,而這應該是最早的新聞攝影形式。攝影的紀實性特征造就了新聞攝影的真實和完整,但是不能單純地通過新聞照片對新聞的本質進行判斷,因為新聞攝影只是為了幫助人們理解新聞,是以真實性為前提的紀實拍攝。當前,人們對新聞攝影和藝術攝影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促使新聞攝影和藝術攝影不得不創新發展。藝術攝影的發展則是從人們對審美的觀點發生轉變開始的,在社會產業發展的助推下,人們對藝術的標準產生了質的提升,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紀實,更希望通過拍攝手法的變化讓心中的愿景更加美好,通過攝影增強視覺沖擊,進而形成形象而豐富的畫面。
2??? 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創作的差異
科技的進步,讓大眾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瀏覽圖片和視頻,大量視頻播放軟件以及新聞軟件的出現,讓大眾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接收信息。手機、電腦、平板等的成像方式都各有不同,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的創作手法都發生了變化[3]。
新聞攝影的取景和構圖通常會采用最具真實性的表達角度,將主體通過瞬間定格的方式記錄下來。比如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就會選擇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時的重要瞬間,再比如報道頒獎典禮,就會選擇重點頒獎以及領獎的畫面,旨在突出新聞的紀實性,對主題進行完整、全面、直觀的表達。而藝術攝影在創作的時候,往往會通過燈光、化妝技術、色彩搭配等多種藝術造景的手法,將主體放在相對比較理想的角度拍攝,藝術攝影作品會傾注拍攝者更多的主觀感情,通過表現手法的變化增加拍攝事物的美感,進行藝術性的創新,其展現的是經過處理的一種藝術氛圍。
由此可見,新聞攝影的主要標準是紀實性,而藝術攝影則需要經過加工進行藝術展現。新聞攝影作品也不僅僅需要具備真實這一特征,同樣也要具備新鮮的特性,及時、全面地拍攝新題材,才是新聞攝影的主旨。新聞圖片如今已成為新聞內容的一種重要展現方式,成了傳播信息的關鍵媒介,有色彩的圖片能加深人們對新聞的了解,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突出新聞的重點內容,讓不同教育程度的讀者都可以明白新聞想要表達的主題[4]。新聞圖片的傳播價值已經遠遠突破了單一的文字表達形式,其能夠快速傳播社會新聞,比如在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中,加入真實的救助圖片、影像,能讓不同階層、不同地區的人們直觀感受到病情帶來的傷痛,引起人們的共鳴,激發其社會責任感。新聞圖片配合文字說明能讓新聞傳播達到“1+1>2”的效果,是傳播新聞的最快途徑。
藝術攝影對真實性沒有較高的要求,恰恰相反,藝術攝影的表達大部分是夸張的主觀呈現,追求的是一種藝術氛圍與大眾審美的結合,其內容既可以來自生活,也可以通過藝術手法打造,比如拍攝時,可以通過對環境、燈光、道具、角度等各方面的綜合安排,達到吸引眼球的藝術效果。藝術攝影作品通常是審美典型的展現,同時也具有攝影者的主觀判斷。
3??? 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紀實和表意的差異性
新聞攝影的展現不能只通過華麗的包裝表達。新聞圖片主要的作用是提供新聞信息,新聞攝影的美是具有真實性的藝術價值,并不是大眾所認為的美感。新聞攝影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紀實,其能通過真實與實時兩大“實況”的展示,記錄具有報道價值的瞬間。而且新聞攝影的拍攝環境是極為復雜的,并不能夠進行大量的燈光調試或者角度安排,其內容往往是一瞬間的敏感性畫面。新聞的傳播渠道從以往單一的文字報道,如早期的報紙、雜志等紙質媒體,優化升級為如今的電視、手機等新媒體,受眾可以通過圖片甚至通過視頻直觀地感受新聞現場的緊張和激動。新聞類的攝影作品需要講究時效性,否則就配不上“新聞”二字。且新聞現場瞬息萬變,并不會有兩次相同的拍攝機會,拍攝者只能通過敏感的抓拍手感,記錄所有新聞現場的經典瞬間,并通過照片或者視頻讓社會和大眾銘記經典。
新聞攝影對大多數人來說更能引發共情,新聞圖片更能展現新聞的深度,新聞報道需要挖掘一張照片甚至一段文字背后的故事,吸引大眾的目光,讓更多的人了解、感知社會的發展。新聞拍攝的時機很重要,需要攝影者抓住人物與事件的動態細節,需要更能吸引人眼球的瞬間,新聞是不可以關機重來一次的,所以這就需要拍攝者具有職業敏銳性以及較高的職業素養,具有新聞價值的圖片往往能夠成為永恒流傳的經典。如今,大多數人對新聞攝影了解得還不夠徹底,他們認為新聞攝影的審美價值不高,覺得新聞圖片或者視頻的拍攝不具有藝術美感,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新聞攝影的重點是捕捉瞬間的美,捕捉最真實的社會現象,這樣的真實表達又何嘗不是一種藝術價值的體現呢?新聞信息凝固在一段短短的影像中,甚至凝固在一張彩色的照片中,任何一處細節都能傳播信息,這是需要非常高的技術水平才能夠達到的效果[5]。新聞拍攝者對于畫面以及拍攝手法的掌握都需要進行多次培訓和練習,并且要有豐富的經驗才能夠捕捉動態瞬間。
藝術攝影的側重點是對藝術氛圍的意境展現,這樣的拍攝需要更多的創意以增強藝術美感,藝術攝影使用的手法通常是將拍攝對象放入營造的場景和氛圍中,通過色彩、結構、構圖等突出藝術主題,展現攝影者的主觀審美,攝影者的審美傾向會影響藝術攝影作品最終的展現效果。而能吸引大眾的藝術拍攝手法會引起一股模仿的潮流,讓更多的欣賞者向往這樣的藝術氛圍,同時又在藝術攝影的過程中添加新的創意,由此形成藝術攝影的良性循環發展。優秀的藝術攝影作品甚至不需要文字的說明就能讓受眾產生共鳴,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依舊留存有屬于它的獨特印記,比如優秀的影視作品、照片等等。
4??? 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視覺感受的共性傳播
在社會生活中,大眾往往會受到視覺感應的影響,選擇符合自己審美標準的物品和生活方式。同樣,對于攝影作品,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審美標準,因此其對新聞攝影或藝術攝影的視覺感受也大有不同,然而這兩種攝影手法都帶有美學的共性特征,是無法被完全分割的。不論是新聞攝影還是藝術攝影,其構圖和內容都富含深刻的感情色彩。科技的飛速發展促進人們的娛樂方式不斷發生改變,視覺文化不再停留在從前的黑白照片、黑白影視,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能夠帶給人們一種直觀的視覺享受,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進而讓大眾接收信息。由此可知,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具有視覺感受的共性傳播功能,這也是它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術手法。
攝影其實就是藝術符號的定格展現,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都是由多層次的藝術符號組合而成的。通常來說,展現在人們眼前的色彩、線條或者人物的搭配都是藝術符號的表現,這些內容組合在一起時,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相片和影片。在現實意義層面上,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的藝術符號就是作品中的任務、事件以及環節的組成部分,因此從審美的角度來講,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的藝術符號就是理性反思的重要對象。藝術攝影的發展則是從人們對審美的觀點發生轉變開始的,在社會產業發展的助推下,人們對藝術的標準產生了質的提升。新聞攝影作品的目的就是傳播信息,通過圖像、影片的展現,將指示性符號傳達給受眾,能讓人們下意識進行現場還原,完成具象的情景再現[6]。
有攝影學者提出,新聞的攝影表達也要具有藝術氛圍,且不說在千變萬化的新聞現場難以進行藝術加工拍攝,新聞攝影作品本身就是極具藝術性的客觀表達方式,因此應在何處增添藝術性呢?況且新聞攝影的主要目的是讓讀者真正了解新聞事實,展現社會發展的過程,其與藝術攝影的側重點完全不同,不能夠強行改變新聞攝影的性質。新聞攝影的審美是需要人們用心感受的,也許從表面看報道中只有一張普通的照片、一段簡單的視頻,并且其場景并不漂亮,人物表現也不豐富,但是新聞攝影就是為了展現真實的社會生活,這何嘗不是一種意境的高度審美呢?藝術攝影固然能吸引大眾的眼球,但在提高審美價值的同時,藝術攝影需要更加注重社會價值的體現,對攝影作品進行藝術符號的整合與加工本就不是為了讓人們產生視覺審美疲勞,而是要讓社會充滿美麗的視覺感受,為人類打造極具創意的視覺盛宴。
5??? 結語
高級的藝術作品是具有觀賞價值甚至讓人有收藏欲望的經典展現,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異性,二者相互聯系,無法輕易分割。為了滿足大眾的多樣化審美需求,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必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新聞攝影要加強對社會真實狀態的動態捕捉,藝術攝影要進一步在作品中體現藝術創意,二者要共同注重美學的發展趨勢,凸顯出社會獨特的藝術魅力,將藝術作品的色彩重點轉向思想感情的升華,讓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共同進步,推進攝影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淑敏.淺析中國新聞獎攝影類獲獎作品中體現的美學[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3):93-95.
[2]朱怡梅.藝術攝影中抽象元素的視覺呈現研究[D]. 濟南:齊魯工業大學,2020.
[3]陳貞旭,黃藝豐,孔樂迪.新聞攝影“金字塔模式”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4):26-27.
[4]梁娥.實踐教學中新聞攝影如何借鑒藝術攝影表現的手法[J].傳播力研究,2019,3(21):183-185.
[5]蔣紅紅.新聞攝影的審美訴求:基于疾控中心攝影要求[J].文存閱刊,2018(2):69.
[6]宋兆寬,孫慶全,張雪.管窺新聞攝影的美感形態[J].藝術品鑒,201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