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超
摘要:Hiking trails是一種文化精神,是人們追求詩與遠方的路徑和方式之一。文章依托齊長城的文化背景,探索齊長城文化下的慢行生態空間,建立鄉村Hiking trails綠道慢行系統。建立Trail慢行系統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新思路,能對推動齊長城遺產文化的傳播與傳承起到積極作用,為鄉村文化提供更好的發展前景,為鄉村的生活提供豐富的文化空間,實現區域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者協調發展,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同時,參與戶外活動也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
關鍵詞:生態空間;Trail;文化生態;慢行系統;綠道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0-0183-03
近年來,工業的飛速發展與人類生產活動范圍的擴大推動了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大,這從另一個層面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壓力,導致地球的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多的汽車造成的交通擁堵給自然環境帶來了更大的負面影響。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與工作壓力的增加,人們更愿意選擇遠行以放松身心,而自駕旅行的勞頓,讓人得不到最佳的放松和休息。因此,慢行時代逐漸向人們靠攏,Trail慢行系統成了越來越多人旅行時的選擇,人們開始追求“徒步旅游的浸入體驗”[1]。
Trail以歷史文化為背景,探索鄉村空間生態環境的再生與重構,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有機統一。同時,這種慢行系統能讓鄉村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前景。
1??? Trail生態空間發展
Trail直譯為足跡、小道,是一種慢行空間系統,屬于城市規劃慢行系統之外的一個分支,也屬于鄉村步道,甚至比步道更原始。Trail直接融于森林、山地、荒野、田間等,似自然環境的一條條毛細血管,亦可稱之為羊腸小道或者“驢”道。Trail是現代意義上的徒步路線,其融入了歷史人文、地理地質、鄉土民俗、5G網絡等現代特性,是更適合現代人生活的一種自然生態空間。
Trail在西方比較流行,“歐洲徒步活動從18世紀末發展至今已經兩百多年”[2],如今Trail已經相當完善。如勃朗峰一周環游,全部采用生態徒步越野路線,勃朗峰作為世界著名的景點,每年都會吸引大量徒步登山愛好者前來,每一個旅行的人都在用腳步書寫著不同的旅行故事,也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內容。加拿大的Trans Canada Trail,從西海岸的新斯科省開始,沿著海岸線穿過魁北克省的魁北克市到達蒙特利爾,一路向南到達安大略省的金士頓、多倫多、五大湖,然后穿過三大草原省一直到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并一路向北到達北極圈,全長24 000千米。游客可以選擇騎行或者徒步,各個站點都有配套的基本設施,如露營木屋、修理站等。再如布魯斯小道從尼亞加拉大瀑布開始一直到五大湖的布魯斯小島,全長800多千米,沿途有村莊小鎮、原始森林、湖泊、高山、原始部落、農場等。
Trail在我國剛剛起步,全國各地也逐漸興起戶外旅游熱潮。如“寧波市旅游局曾于2011年推出亭溪嶺古道、松石嶺古道、徐霞客古道、桃花嶺古道、孝子嶺古道、芝林古道、大松灣古道、靈巖山古道及棲霞坑古道等十大古道”[3]。游人喜歡徒步探險以尋求刺激和不同的體驗,進而實現身心放松。這種緩慢的旅行方式是自駕游等不能相提并論的,Trail是與自然的零距離接觸。
一般情況下,沒有經過合理規劃設計的路線風險系數相當高,但這種冒險式的徒步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現代Trail。Trail一定是安全系數較高的,包含適合大眾的自然路線的,依附于某種文化并且隱匿于自然的一種生態空間,其具有觀景臺、露營地、補給點等基本設施。Trail是慢行生態空間,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能滿足人們對探險的追求,也是現代文明發展下的一種自然返魅。
2??? 齊長城文化下的鄉村Trail生態空間發展契機
2.1??? 振興鄉村經濟發展的新需要
改革開放后,城市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吸引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導致農村逐漸空心化,農民對鄉村文化的了解已經出現了斷代問題,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無人繼承正在逐漸消失。“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文化振興重要的旅游和經濟資源。”[4]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落實,這種舊式的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改變,城市的生存門檻越來越高,外出打工者很難在城市立足,而城市精英們也選擇回鄉休養或者為家鄉建設作貢獻。
2.2??? 彰顯歷史文化
齊長城(The Great Wall of Qi)始建于春秋時期,完成于戰國時期,歷時170多年才筑成,迄今已有2 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古代長城,被譽為“長城之父”。《管子·度地篇》曰:“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糾列之時也。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故事已,……地有不生草者,必為之囊。大者為之堤,小者為之防。”[5]由此看來,齊長城不僅是防御工事,還是用來擋水的水利工程。齊長城修筑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的山嶺、平谷之中,西起平陰,經長清、肥城、濟南南部山區、萊蕪、博山、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至膠州入海,全長達600余千米。凝聚著2 600年前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也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1987年,齊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要發展鄉村文化,首先就要找到文化之根,“不能把文化埋起來,不給它提供新的血液,因為這樣它就會失去生命,而這里所說的新的血液就是創造”[6]。
2.3??? 人文自然保護的新形態
現存的齊長城經過時間的洗禮已經殘缺不全,這種偉大的工程和偉大的文化在人們心中應該是完整的,但很少有人能夠走完齊長城全部路線。對于如何更好地保護長城文化,使之在人們心中永駐,筆者認為與其花大力氣投入巨額資金重修“假”長城,不如用最隱匿的方式彰顯其魅力。大興土木興建景區是一把雙刃劍,雖然能實現經濟價值,但可能會對本身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更大的傷害。齊長城自西向東連綿起伏延伸至東海,自然地理特征極為豐富,優美的自然環境與鄉村風光融合交錯,具備最優越的Trail路線條件。
2.4??? 保護生態環境的新責任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Trail足跡以一種低調隱匿的方式呈現,極大地保護了生態環境,它屬于城市慢行系統的一個重要分支和鄉村生態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條主線多條復線,將這些Trails連接起來組成一條文化空間生態綠帶,能形成千里長城足跡網。呂京慶先生在齊長城研究報告中詳細說明了齊長城的具體走向[7],為文章研究Trail路線網絡提供了相對詳細的基礎依據。而搭建Trail網絡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也應該是長城下的村民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責任和義務。
3? ??Trail慢行生態空間建設對策
3.1???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鄉村生態空間的再生性發展應從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著手。人依附于自然生存、生活、發展,才有了人類文明。判斷一個民族是否足夠強大不僅要看其經濟規模,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其文化傳承發展現狀、文化影響力,以及對生態文明的保護力。對于山東來說,保護和發展生態空間和生態文明十分迫切。以Trail線性方式串聯文化遺產和自然生態環境,不僅可以修復斷層的鄉村文化,還可以還原完整的區域環境生態系統。齊長城遺址多數存在于人跡罕至的山頂,自然生態環境優越,森林茂密,多數地段已不見蹤跡。規劃這條Trail路線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長期的資源整合才能形成完整的Trail生態系統網,它就像一條長河,從西至東流向大海,由多條支流匯總而成。
3.2??? 可持續生態規劃
沿齊長城建立一張由政府支持的Trail生態足跡網,自西向東全程貫通600千米,完善Trail網絡連接系統,如山路、林地、耕地、鄉道、國道等交叉連接方式。打造難易結合、富有變化的越野徒步路線。借鑒西方Trail經驗模式,結合中國的地理文化特色,形成中國特有的徒步穿越體系平臺,平臺可由政府維護管理,民間組織運營,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這種慢行空間的生態環境保護模式能實現人、自然、城市、鄉村的融會貫通。
3.3??????? 概念標識
標識系統是現代Trail生態系統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區別于公園、城市、社區、鄉村的標識系統。標示系統應簡潔自然,甚至具有一定的文化符號特征,能隱藏于山林中又易于辨識。主線用紅色表示,支線用藍色表示,整個慢行系統就是一張密實的紅藍線步行網。簡化標識系統,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用概念設計圖案提升圖形辨識度。可以采用驢腳印形狀的簡化圖形,驢蹄子是圓形的,此圖形寓意“驢友”之道。同時,按照每50米一個路標,每10千米一個站點設計,并適度增加徒步難度。
標識系統應沿著齊長城遺址痕跡和走向,設立定位指示牌,以概念圖形的方式展示位置、海拔、里程、物種等信息,并標識周邊鄉村人文特色、旅游景點等。同時,可結合5G信息技術,設置二維碼,讓游人掃描即可獲得區域內相關知識的視頻講解服務。
3.4??? 建立鄉村主、副路線
充分整合各區域現有的足跡網絡,并結合前人關于齊長城的考古研究成果,通過其大概走向設定Trail 路線。也可以靈活使用鄉村公路作為連接方法,如將主干道的輔道作為綠道設計,使用最短的路線連接另一個山頭的齊長城線路。盡量避開車輛過多的危險路段,采用繞道的方式,使主副線銜接自然有序,錯落有致,并標明每一條線路的起始點。保證步道條件能滿足長途徒步旅行的體驗需求,如科學處理步道入口、寬度、坡度之間的關系等。
充分利用鄉村故道和鄉間生產步道作為支線藍線,實現村村相通,紅藍相連。連接沿途特色自然景觀開設特色旅游項目,如山洞探秘、森林漫步、河流漂流、湖泊蕩漾等,設計曲折迂回的Trail路線,與戶外露營地結合,以增強路線趣味性與生態性。充分利用沿線的人文景觀如摩崖石刻、長城典故、地方民俗、民宿古村等,保證路線的鄉土文化特性。藍線是整個Trail體系中生態、人文、景觀等龐大的聯合系統,是齊長城沿線生態系統的“毛細血管”。
3.5??????? 配套設施
完善的配套設施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器。齊長城下的Trail設施應提供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如垃圾桶應設置在主要節點處、人流量較多的路段。在紅藍交界處設置衛生間,這樣便于從藍線運輸垃圾。同時,還要倡導徒步者隨手帶走自產垃圾。站點應體現當地文化特色,其作為補給點和人文宣傳站,還應完善衛生間、露營平臺等基本設施,衛生間化糞池可采用自然生態降解的方式,其外形應簡約有特點,可融于環境。
3.6??? 運行模式
主線Trail是開放的、全民的空間,需要建立可持續的運營機制。可與體育項目結合,舉辦越野馬拉松、越野自行車、全民健步走等賽事,將Trail線路分成若干段,進行不間斷徒步計數。可在藍線各景點開發洞穴探險、漂流、劃船、垂釣、單車越野、營地出租、補給品自助售賣、土特產售賣等項目增加村民的基本收入,保證線路的運營成本。
簡言之,即保護紅線,開發藍線,建立紅藍生態線。“生態線的目的在于保護生態環境與防止城市無序蔓延,并非將‘保護’與‘建設’二元對立”[8]。紅線屬于長城遺址區域,只作為Trail原生態路線。藍線屬于紅線的支線,是村民的文化、生態、經濟支線,可適度開發,進而探索鄉村旅游新模式。
4??? 結語
自然是物質的也是有靈魂的,如何利用自然,取決于我們懷著何種心態理解自然和保護自然。時刻保持對自然的敬畏才能實現自然生態的良性可持續發展。齊長城文化通過Trail的形式展現出來,并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傳達給世人。Hiking Trail無論是文化性還是自然性均是現代Trail的精髓含義。中國哲學家馮友蘭講解莊子的《逍遙游》時提出:“萬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它們充分而自由地發揮自然能力的時候,它們都是同等幸福的。”
參考文獻:
[1]謝彥君,樊友猛.身體視角下的旅游體驗:基于徒步游記與訪談的扎根理論分析[J].人文地理,2017,32(4):129-137.
[2]郭飛,何先柱.徒步旅游開發初步研究:以安徽省徽杭古道為例[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8(2):75-76.
[3]梁敏,沈世偉.郊區徒步古道的保護和再利用模式研究:以寧波市東錢湖旅游度假區為例[J].特區經濟,2019(9):158-160.
[4]田磊,張宗斌,孫鳳芝.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21(5):123-128.
[5]吳文濤,張善良.管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35-36.
[6]費孝通,劉豪興.文化的生與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23.
[7]呂京慶.齊長城沿線軍事聚落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3.
[8]李純,沈清基,王智勇.生態控制線與村莊協調發展模式研究:以武漢東湖大李村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21,28(7):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