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勇 馬芮
摘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對農村自建住宅的研究,能夠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提高其生活水平。文章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通過實地調研收集某一地區的資料,并對資料加以分析,以解釋農村自建住宅的變化與社會、文化、經濟等因素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理論與現狀,通過邏輯分析合理推導得出現代自建住房的發展趨勢及適應時代需要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自建住宅;建筑風格;人居環境
中圖分類號:TU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0-0193-03
1??? 研究背景
1.1??? 背景
中國是一個地理、氣候都具有多樣性的國家,由此衍生出多樣的地區文化,各地也孕育出多樣的地區建筑文化特征。我國農村地區自建住宅的設計和建設大多是自發性的且無系統的[1]。相較于對傳統特色民居的研究,對我國農村地區自建住宅的研究并不完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迅速膨脹,我國鄉鎮地區居民建造了大量的自建房屋以應對家庭人口的增多,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經濟水平和生產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農村自建住宅不論是形式、材料,還是結構、裝飾等各個方面也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巨大的變化。對此,文章以安徽省無為市周邊地區的自建房為案例進行研究,通過對農村自建住宅風格變化的研究為不斷發展的農村自建房提供一定的借鑒,以求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和提高其生活水平,更好地建設優美的人居環境。
1.2??? 研究內容
文章以安徽省無為市周邊地區為地域研究背景,以農村自建住宅風格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分析,從文化、經濟和技術材料等方面對農村地區自建住宅的演變進行分析。通過實地調研收集無為市周邊地區的資料,并對資料加以分析,以解釋農村自建住宅的變化與社會、文化、經濟等因素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理論與現狀,通過邏輯分析合理推導得出現代自建住房的發展趨勢及適應時代需要的發展方向,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傳統建筑文化發展。
2??? 20世紀70年代以來自建住宅特征的變化
農村自建住宅多是村民自己建造或交由鄉鎮的小型工程承包商,即由包工頭建造而成。村民以自身經濟能力和居住需求為出發點,由村民或與小型工程承包商合作建造完成的小型建筑都可稱為村民自建房屋,其特點是以家庭為單位,由居民自己決策,少有專業指導等。在不同的時期,受不同經濟文化等因素影響的農村自建住宅有著不同的建筑特征。我國農村在改革開放后開始大量修建自宅建筑,并且此時建筑特征也發生巨大變化,因此文章對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農村自宅建筑進行分析與研究。
2.1??????? 20世紀70年代至2000年間農村自宅建筑特征
20世紀70年代,我國農村自宅建筑多為土房和草房,結構上多為土木結構,屋頂為雙坡瓦面屋頂,以木柱和土磚堆砌共同承重。平面布局上以矩形居多,三開間,中間作堂屋,兩邊作臥室和廚房。
到了20世紀80年代,農村地區開始大量使用燒結磚代替先前的土磚,建筑的堅固性和實用性得到了巨大提升,在布局形式上建筑主體較以往并無太大改變。政策的開放使農民在屋旁搭建牲畜間、儲物間等輔助房屋。這一時期居民住房條件仍舊較差,居住環境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90年代農村自建住宅相比之前得到了很大發展,開始出現平頂的房屋代替以往的斜坡式瓦房,建筑形式更趨于矩形。在空間布局上,堂屋多設在一側,不再過度追求對稱。墻體本身為主要承重,墻面平整并以水泥石灰等抹平墻面,更具美觀性。
2.2??? 2000年至今農村自宅建筑特征
2000年至2010年出現大量雙層住宅,內部空間劃分較多。立面裝飾上有了新的變化,以瓷磚、水泥和石灰等作為立面裝飾。建筑局部地方會凸出或凹進,是為遮擋門前的雨水和修建二層的陽臺所設計的造型。建筑功能也隨之增加,廚房、儲藏間、臥室、堂屋都整合于一體。室內裝飾越來越講究美觀性與舒適性,居民的居住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2010年至今,農村建筑風格日趨多樣化,越來越向城市別墅樣式發展,部分居民會采用混凝土澆筑框架結構建造房屋,建筑形態也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有大量建筑裝飾用于建筑主體,瓷磚、古羅馬柱式、欄桿等構件運用頻繁,住宅的豪華也成為農村自建住宅的標準之一。
3??? 農村自住宅發展變化的因素
影響農村自建住宅發展變化的因素眾多,文章僅從人口結構、居民收入、技術發展、生活觀念、城鄉交流、國家政策、自然地理七個方面分析。
3.1??? 家庭人口結構的改變
家庭人口數量的增加,使住房需求不斷擴大[2]。中國人口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總體以緩慢向上的趨勢增長,直到20世紀60年代開始急速增長。之后隨著農村改革,住了幾代人的土房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磚瓦房。90年代,應眾多新婚夫妻的要求,農村地區修建起大量新房。之前三代或四代同住的大家庭逐漸向小型化發展,農民對于自住宅也不再滿足于基礎功能,更提出了宜居性的要求。同時家用電器的逐漸普及,在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讓農民在修建自宅建筑時考慮為大型家電設計專門的放置空間,這也對自宅建筑的設計產生了影響。傳統以柴灶為主體的廚房被燃氣所代替,廚房由以前的單獨依附在主體建筑一旁轉而與主體建筑合于一體。
3.2??? 家庭收入的提高
家庭收入的增加是居民得以選擇自建住宅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自建住宅得以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相比于商品房,自建房價格更低,也更符合農村居民的需求。因為居民的經濟實力及觀念不同,所以同一時期也會出現不同類型的自建住宅。收入較低者建房時會將性價比看作重要因素,大多會在原有的舊住宅基礎上翻新重建,會邀請小型施工隊,再利用磚、木材和石灰等常見材料,盡量利用原建筑的磚瓦和框架,以節省開支。中等收入人群修建房屋時則更加注重質量,同時使用更好的磚瓦,根據需求也會建造多層的住宅。出于攀比心理,也有人會對建筑進行豪華的裝飾,高收入人群不僅會對建筑外部進行豪華裝修外,更會建造三層住宅,建筑內部也會精心布置。
3.3??? 建筑技術與材料的發展
高端建造技術的發展對于農村地區房屋建造的影響十分有限,更多的是當地具有性價比的主流建造技術,新技術的應用會使住宅形式呈現出不同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初,無為市周邊住宅幾乎都是茅草土屋或土墻瓦房,至今仍有部分土房保留,后來由于鋼筋、水泥、燒結磚等建筑材料在農村的廣泛應用,房屋結構由開始的土木、磚木結構逐漸被磚石混凝土結構取代。在房屋地基方面,大多以磚作地基,有的以混凝土為基礎,高層建筑還會以鋼筋混凝土澆筑,而傳統由泥土和稻草混合堆砌的墻體逐漸被淘汰。而現在的大多數自建房都由磚墻承重,墻體在承重、防水和隔熱等方面都有不錯的效果,同時制造方便、成本較低、便于施工,所以在農村地區得以大量采用。同時水泥實心磚和空心磚等越來越多的墻體建材也對農村地區自建住宅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3.4??? 農村人口生活觀念的改變
教育水平的提高,使農民對建筑空間的需求也隨之發生改變,農民在修建自建住宅時開始考慮衛生間、廚房和書房等功能性空間。由于獲取信息的多元化,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向多樣化發展,對此,農民對于房屋的宜居性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從眾心理在此發揮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家家戶戶都蓋起新房,由于農民儲備的建筑知識不足,所以農民修建自建住宅時,都將鄰里已建好的住宅作為參考對象。大量外出務工人員在城市中見到歐式建筑及裝飾元素,使這類看起來帶有“貴族”氣息的裝飾如古羅馬柱式、寶瓶式欄桿、苕葉裝飾紋樣等元素在農村自建住宅中被廣泛應用。近年來,農村地區廣泛開展續修族譜活動,每個村莊都會修建具有傳統徽派特色的祠堂和牌坊,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當地居民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呼喚,部分建筑中開始出現如馬頭墻、黑瓦白墻等傳統民居的特征。
3.5??? 城鄉交流越發頻繁
隨著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和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大城市相對先進的文化融入農村文化中,開闊了農村居民的文化視野,使農村地區得以快速接觸城市的文化,它推動著平原地區的住房變化與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生產技術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傳統的農業生產工具如手推車、犁等被大規模機械化農具替代,傳統存放農具的農具間和牛欄等逐漸消失。在自建住宅建筑中,倉庫空間明顯減少,農村自建住宅的功能和布局產生巨大變化。例如,在傳統的農宅中基本都存在一個存放農具和糧食的空間,而這些空間通常是獨立的,面積大,但衛生條件差。而今天的房子里只需要少量的空間用作倉儲,所以這些倉儲空間就被整合到主體建筑之中。
3.6??? 國家政策的宏觀調控
歷經40多年的改革開放后,農村地區經濟持續發展,一些國家政策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中國城鎮住房建設的發展[3]。國家的土地政策對自建住宅的影響力通常是巨大的,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對每家每戶的建筑住宅用地面積都有明確的規定,房子不能自由擴張。所以,雖然很多農民所在的農村經濟條件很好,但也無法修建占地面積巨大的豪華住宅。村鎮統一發展,農村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使村鎮的整體風貌得到提升,自此農村的房子就從零散變成了統一與集中。傳統的實心黏土磚雖然經濟便宜,但卻會大量占用農用土地,隨著農民環保意識的增強,傳統紅磚的生產受到了限制,所以作為墻體材料的空心混凝土磚作為替代品被廣泛使用。
3.7??? 地理區位因素
無為市南近長江,北依巢湖,南部有小片低山丘陵,水網發達,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一直以來都以水稻為主要的經濟作物。農民完全可以依靠一方水土養活自己,即使有不少的人選擇外出務工,但依舊有大量的居民愿意長久留在家鄉務農,因此自建住宅一直處于不斷更新中。此外,無為市地勢平坦,也為農民修建自住宅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3.8??? 小結
對無為市周邊農村地區的住宅進行分析得出: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農村自建住宅不斷發展的動力。改革開放40多年來,農村住宅在材料、形式、結構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具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是以自然環境影響為主的時期[4]。自然環境影響大,技術落后,經濟條件差,社會文化作用影響大。建筑材料和樣式的選擇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的結果,強調對自然環境的附和。具體表現在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建造技術上,地質條件和自然因素決定了村莊空間的分布。二是平衡階段。經濟條件、生產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持續穩定發展,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因素之間相互調節,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技術發展水平對建筑形式皆有影響。傳統的居住方式和生產方式保持不變,但建筑多樣化的趨勢十分明顯。第三個階段即是現在。隨著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自然環境的制約條件逐漸被克服,社會文化的作用不斷凸顯。建筑的形式變化是經濟技術發展的成果,突出了對經濟和技術的依賴,明顯表現在新材料、新技術在建筑中的運用。
4??? 結語
目前農村自建住宅有很多缺陷,經濟性、功能性和舒適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我國對農村自建住宅的處理態度大多是拆后重建,從房子本身的文化價值來看,農村自建住宅的歷史文化價值雖遠不如傳統特色民居,但面對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大量的農村自建住宅直接被推倒重建顯然不是最正確的方法。在沒有作出合理的規劃前,就開始大肆修建新的建筑,而新的建筑也未必符合當地居民的需求,導致一直在進行重復的拆遷和建設。自建房在建筑專業性上有所欠缺,不僅需要村民主動學習相關建筑知識,更需要專業建筑師的加入。應對環境問題,不僅要從自然環境角度考慮,還要著手解決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對于“發展的極限”問題,需要對現有的發展模式進行改進,在經濟、社會和資源方面尋找最佳平衡點。當今世界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各國共同發展的指導方針之一,建筑業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也有著重要的責任。數據表明,人類的總能源消耗中有30%應用在建筑行業,因此建筑行業對于可持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以人造建筑為圓心,對周邊環境進行逐步治理,將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原則,更有利于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侯鑫.當代居民自建住宅[D].天津:天津大學,2006.
[2]林聚任,馬光川.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中國村莊的發展與變遷[J].社會發展研究,2018,5(2):41-54,243.
[3]牛靖.農村住宅空間和生活方式變化關系的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1.
[4]張瑤瑤.新農村建筑空間景觀規劃設計探析[J].藝術科技,2016,2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