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劉興雙
(沈陽師范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1]。文化和旅游存在不可割裂的聯系,二者結合是當今旅游時代的必然要求。文旅融合已逐漸成為一種嶄新的旅游形式,并衍生出文化產業園區與旅游融合、影視業與旅游融合、文化演藝與旅游融合等發展模式。工業遺產資源記錄了曾經時代的輝煌以及當地的歷史文脈,蘊含豐厚的文化底蘊。工業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對遺產地的經濟復蘇及文化傳承具有深刻意義[2]。工業遺產文化與旅游相結合能夠創新產業鏈,發揮遺產地文化資源優勢,促進遺產文化傳承與地方旅游業發展。
阜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于2005年由國土資源部批準建立,其前身為全國四大煤礦生產基地之一的海州露天煤礦。因過度開采造成資源枯竭,于2005年閉礦,如今,基于旅游開發途徑的轉型再利用得到關注[3-5]。但就目前開發狀態來看,海州露天煤礦國家礦山公園在旅游產品體驗意境方面層次較低,文旅融合業態不佳,難以契合當代旅游者的文化體驗需求。因此,過文旅融合視角對阜新海州礦工業遺產旅游產品提出體驗式開發策略。
旅游的本質是體驗。Cohen(1979)將游客的體驗類型分為娛樂、轉移注意力、體驗、試驗和存在[6]。Pine和Gilmore(1999)在《體驗經濟》一書中,將體驗表述為體驗者的參與程度和體驗者與環境的關系。根據這個二維交叉構建的框架,體驗被分成了四種類型,即娛樂(Entertainment)、教育(Education)、遁世(Escape)、審美(Estheticism)[7],簡稱“4E”(圖1)。“4E”模型全面而深刻地解釋了旅游體驗,為未來旅游開發奠定基礎。

圖1 “4E”體驗模型
文旅融合與旅游體驗二者關系密不可分。旅游的核心是旅游體驗[8],文旅融合理念將文化元素加入到旅游形式中并讓游客體驗文化氛圍,文化體驗是文旅融合的原生動力和終極目標。文旅融合體驗式發展借文化升華旅游體驗的內容,將體驗作為文化與旅游互動傳播的路徑,從而契合旅游者日益變化的文化旅游需求。“4E”體驗模型是成熟的旅游體驗模式,與文旅融合存在互為途徑利用關系。文旅融合是“4E”體驗模型實現的基礎。文化是文旅融合所表達的核心和關鍵,通過將旅游地自身文化與旅游相融合的模式為“4E”體驗模型提供娛樂、教育、審美、遁世等體驗素材,是實現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徑。“4E”體驗模型作為文旅融合及旅游體驗的中間媒介,借助娛樂、教育、審美、遁世的形式讓旅游者體驗文旅融合所表達的文化內涵,從而達到文旅融合預期的體驗效果。具體而言,娛樂體驗使旅游者在娛樂活動中被動地吸收旅游所蘊含的文化元素;教育體驗為旅游者營造主動地吸收文化知識的氛圍;審美體驗使旅游者融入到情景互動中,主動追求文化審美;遁世體驗滿足旅游者主觀逃避現實環境的心理需求。文旅融合理念與旅游體驗“4E”模型相結合將作為為本文的研究視角。
阜新海州煤礦發現與1913年,清代用土法開采,后遭日本人洗劫式挖掘。新中國成立后阜新礦物局成為當時全國四大煤礦之一,1960年版紙幣圖案記錄了當年采礦實景。至2005年5月因資源枯竭而宣布破產關閉。阜新市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并于同年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礦山公園之一。2006年,提出阜新工業遺產旅游的概念,并開始對礦坑周邊環境進行治理。2007年,在國家財政的支撐下,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正式施工。2009年初,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全國首家工業遺產旅游示范區[9]。2018年入列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作為遺址類工業遺產,阜新海州國家礦山公園代表了19世紀50年代我國采煤業的最高水平,記錄了東北近現代工業艱難與曲折,蘊涵了東北人民的智慧、思想和民族精神,具有鮮明的地域特性和深厚的文化內涵[10-11],最具有旅游開發價值。
目前,礦山公園區有露天礦坑、主題廣場、博物館和環坑公路四部分。其中,主題廣場現存放著單斗挖掘機、蒸汽機車、推土犁、鉆孔爆破機等采掘運輸設備;露天坑部分保留著中生代沉積地層完整剖面,但內部尚未開發,可進入性較差;建設中的環坑公路將地址遺跡、采礦遺跡、大型設備、選礦場地等重要景點加以串聯,形成完整的觀光體系。但據游客年統計人數來看,礦山公園尚未達到預期的關注度。
1.文旅融合業態單薄,產品文化內涵不足
海州露天礦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輝煌,是一種文化記憶,蘊含深厚的工業遺產文化。但礦山公園旅游產品的開發局限于工業遺產文化,且融合度較低。文化與旅游融合包涵十分豐富的意涵,其不僅強調旅游客體本身的文化融合,更包含了旅游客體所在地的文化融入。阜新地域特色極佳,有瑪瑙文化、蒙古族文化、宗教文化、查海文化等等,但在海州露天礦的規劃設計中卻未涉及。其次,遺產地開發工作主要針對博物館和主題廣場,而最核心的礦坑部分卻尚未開發,僅以簡單的工業設備展示為主,工業遺產文化內涵較弱。
2.文化體驗意境不強,缺乏互動參與項目
工業遺產文化體驗是工業遺產旅游的核心。博物館和主題廣場多以陳列式的參觀為主,缺少與機器設備或工藝流程之間的互動體驗活動,青年一代難以與之產生共鳴。由于互動參與類項目的缺失、文化融入形式單一以及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因素造成工業遺產文化體驗氛圍不夠強烈,因此出現游客數量少、重游率低的現狀。此外,部分場館暫停對外開放,造成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加之缺少收費項目的建設,景區經濟效益不明顯,“造血”功能較弱,不利與景區的長期發展。
工業遺產旅游指在已經廢棄停產的工業生產舊址上,將原有的生產設備、工業機器和廠房建筑等設施改造成具有觀光、旅游和休閑功能的現代化社會場所和設施,幫助人們了解特定時期的工業文化和工業文明[12]。海州露天礦工業遺產旅游的開發需打破以傳統參觀為主的初級形態,使旅游產品在體驗層次上呈現螺旋上升的遞進趨勢,增加遞進式的文化體驗意境[13],由淺入深引導旅游者體驗文化氛圍,在具體的時空情境中,借由與地方之間的情感認同以及與日常生活的互動加以實現[14]。
基于“4E”體驗模型,研究得到四類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工業遺產體驗式旅游產品,將其按照體驗層次性質進行排序如表1。

表1 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體驗式旅游產品
氛圍是觸動游客體驗感覺的初始要素[13]。旅游體驗的前期應通過被動、吸收的娛樂體驗活動項目對旅游情景的文化氛圍進行鋪墊,使旅游者獲得身心放松效果的過程。因此,定期舉辦蒸汽機車展、開展環坑觀光旅行及增設地坑煙花表演等活動作為娛樂體驗產品項目。
1.設立蒸汽機車展
阜新以蒸汽機車而著名,很多攝影愛好者專門來拍攝蒸汽機車,感受上個時代的工業氣息。2016年蒸汽機車由于環境污染問題紛紛退役,人們在阜新很難再看到“活”的蒸汽機車。因此考慮在露天礦附近建立“退役蒸汽機車博物館”進行蒸汽機車展示,利用蒸汽機車吸引旅游者興趣,從而引導旅游者進入工業遺產文化氛圍。
2.開展環坑公路觀光
環坑公路屬于在建項目,可考慮介入共享單車以及旅游觀光車等交通工具,使游客沿途欣賞工業文明的奇跡,給游客提供舒適文化體驗情景。有學者研究表明,旅游地環境因素對旅游者影響較大,因此,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自然環境有效恢復的基礎之上,公園必須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首位。
3.營造地坑煙花夜景
在夜經濟背景下,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作為主題類遺產公園,資源規模體系龐大,應拓展夜間旅游。可通過在坑底進行夜間燈光秀及地坑煙花,從而為看臺上的旅游者帶來豐富的視覺體驗。
審美體驗者沉浸于某種事物或文化環境中,被初級的文化氛圍所感染[7]。在審美產品體系中,通過海州礦4D電影的制作及文化節慶的創辦突出工業元素,安排礦山主題的歌舞系列文化演藝表演為旅游者提供審美體驗的素材。
1.制作4D礦山電影
文旅融合的形式之一是影視旅游。鑒于海州露天礦缺少相關主題系列的影視作品,當地政府可依托財政力量制作一段反映露天礦昔日風貌的工業主題電影,并通過影視科技手段將其打造為4D效果,在博物館內布置小型電影放映室,定期播放影片,增強旅游者體驗效果。
2.創辦礦山文化節
節慶活動能涉入地方特色文化,有效實現文旅融合。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引導下,利用工業遺產元素定期在坑底舉辦“礦山文化節”,其內容可包括舊社會礦工悲慘生活寫照、新社會礦工居住場所及生活方式等。通過宣傳推廣,將“礦山文化節”發展成為綜合性的國際節慶活動,提升旅游產品的品牌效應。
3.編排《海州礦山記憶》演藝節目
借鑒《印象·劉三姐》的成功案例,邀請專業設計團隊為《海州礦山記憶》制作符合工業元素主題的優秀作品。在坑內選擇最佳位置作為觀眾席,邀請民間藝術團整合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文化藝術手法在坑底進行演藝,從而為旅游目的地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
旅游者積極參與文化教育體驗,并吸收他面前展開的文化事件[7],此時應開展中度層級的文化體驗活動。在文化教育產品類別中,增加引入研學旅游產品項目,建造死難礦工紀念館教導后人勿忘國恥,加入特色紀念品DIY制作環節,引導旅游者學習傳統文化技藝。
1.增加礦山研學活動
研學活動近年來較為流行,可與各種主題相結合進行學習。海州露天礦有著豐富的工業遺產學習素材,能夠可針對青少年群體開展以煤礦挖掘過程、采礦技藝、加工過程為內容的研學旅行。同時,公園方面可邀請海州礦山的下崗工人、退休干部為旅游者介紹工業設備、生產場景及感人故事。
2.建立紀念館
海州礦附近存有日侵時期遺留下的死難礦工遺址“萬人坑”,展現了當年煤礦工人被日寇折磨下的悲慘生活,具有深刻的紅色教育意義。但目前開發狀態的展示型不強,政府方面可考慮將其建設為死難礦工紀念館,供旅游者進行紅色教育學習,作為阜新海州礦國家公園的延伸旅游產品。
3.開發特色DIY紀念品
阜新具有豐富的瑪瑙工藝文化。景區可在游園結束場地設置文創產品銷售區,并邀請當地技藝工人現場教授游客制作具有礦山公園主題元素的瑪瑙制品,例如蒸汽機車、電鎬等小物件。在礦山工業遺產旅游中加入地方性非物質文化元素,拓寬產品鏈,增強產品吸引力。
逃避現實情景的旅游者,積極參與到浸入式文化體驗環境中[7]。通過實景模擬類的游戲探險、環坑騎行大賽、地坑攀巖等活動為游客提供遁世體驗。
1.研發VR、AR“礦道探險”游戲
礦山公園開發礦道探險、礦難逃脫等場景模擬活動能夠增加旅游者體驗感。公園可選擇在礦坑內,通過相技術人員將海州露天礦的煤礦元素設計場景模擬活動中并利用當下比較流行的VR、AR技術進行場景模擬、游戲項目設計,使游客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活動中,使礦山文化更加具備參與性,娛樂性的特點。
2.舉辦環坑自行車大賽
體育賽事和體育活動能夠提升旅游地知名度,形成品牌效應。礦山公園可依托環坑公路建設自行車騎行賽道,定期舉辦大型騎行比賽,或承辦知名賽事活動。
3.拓展地坑攀巖活動
海州露天礦由于長期采礦,坑壁上已形成天然的攀巖條件,適合設計地坑攀巖類的拓展訓練項目。通過專業技術人員對礦坑進行改造并在礦坑內加固人造巖板,旅游者可在此進行游戲項目的體驗。
工業遺產是時代遺留下的寶貴財富,展現了一段時期的輝煌。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作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擔負著探索工業城市轉型升級之路的重任,當前正經歷著重大的發展機遇。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具有較大的開發價值,但由于其旅游產品文化與旅游相融合的業態不清晰,體驗意境較低等原因,導致其旅游產品尚處于初級階段。阜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未來可從文旅融合的視角圍繞娛樂體驗、教育體驗、遁世體驗、審美體驗四個方面對工業遺產文化旅游產品進行開發,以此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復興,給國內其它資源枯竭型城市帶來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