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 經貿與外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1325)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的需求空前迫切。大學生作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增強該群體創新創業能力是實現我國創新創業人才供給的關鍵。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各高校根據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豐富各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思維,爭取各高校到2017年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到2020年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從而為國家提供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因此,在此背景下探討投資項目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形成投資項目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創新創業能力是一個復雜且多維度的概念,且多指向于創業能力。國外學者Lumpkin和Dess將創業能力定義為創新和風險嗜好先于競爭對手積極行動的能力,認為新企業最終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其帶頭創業者及其創業隊伍的能力。受國外學者啟發,我國學者將創業能力和企業家精神聯系起來,認為創業能力是企業家精神在管理過程中的體現,是企業家所擁有的利于創業企業成長和成功的技能和能力的綜合。目前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概念尚無明確的定義。高耀麗認為大學生創業能力包含了專業運用、創新應用、人際合作、慧眼識才和經營管理能力。而梅偉惠和徐小洲認為大學生創業能力由基礎技能和操作技能兩方面構成。基礎技能包含創造、決策和問題解決能力;操作技能則包含資源整合、創業管理和專業技能等。借鑒已有文獻,本文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定義為:擁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大學生,擅長發現或創造一個新領域或新事物,進而從事與其相關的創新創意、開發研發等生產服務活動。
投資項目評估課程是為適應我國加入WTO以來投資體制發生的深刻變化,促進投資主體決策科學化,加強投資項目評估工作,提高投資效率而專門開設的一門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課。該課程主要介紹投資項目評估的基本理論,具體包括投資項目建設條件與技術評估、投資項目籌資分析、投資項目投資估算、投資項目基礎財務數據分析、投資項目財務評估、投資項目國民經濟評估、投資項目的不確定性分析、投資項目評估的報告。通過介紹投資項目評估行業常規采用的評估方法,評估和研究投資決策者擬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必要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決定擬投資項目的最優投資方案。
投資項目評估作為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系統、全面地剖析課程的理論知識外,還需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有效運用投資項目評估的基本技能與方法,提升學生進行投資項目評估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響應國辦發〔2015〕36號文關于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要求。各高校在傳授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時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然而,目前我國民辦高校中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尚未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起來,距離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尚有一定的距離。因此,要站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背景、企業用人需求和高校大學生可持續發展三個維度上,對投資項目評估課程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引入創新創業教育,改變投資項目評估課程教學模式,促進投資項目評估課程教學與創新創業實踐緊密結合,激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熱情,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從而推動學生畢業以后創業就業,實現創新創業型投資項目評估人才的目標,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投資項目評估課程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于專業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結合缺乏緊密度。另外,按照經濟學大類專業的教學安排,投資項目評估課程一學期只有32個學時。由于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主要對該門課程進行知識性的介紹和理論性的概括,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不緊,與實踐脫節。學生由于缺乏創新創業教育,創業經驗也缺乏,因而在實際創新創業投資決策過程中,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進而影響了學生創新創業的最終結果。
教師缺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能力,是阻礙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實施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教師是在畢業后直接從事高校教學工作,缺乏在企業的實際工作經驗,導致其在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方面先天不足。教師創新創業經驗的缺乏,導致教師無法幫助學生科學分析在創業投資項目評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無法解決實際應用問題。而且,教師如果沒有企業投資項目評估的實戰經驗,則無法很好地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傳達給學生,這將會影響整個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引進師資時還是傾向于看重教師的科研能力,忽略教師的創新創業實踐經驗,且在教學管理過程中缺乏對教師創新創業實踐技能的培訓,導致教師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能力跟不上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此外,投資項目評估課程的內容范圍極其廣泛,涉及到的知識點相當多,如果教師只傾向于講授,會使學生在面對枯燥的內容與理論知識時,出現理解困難,無法很好地掌握所學內容。
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欠缺,導致學生缺乏渠道檢驗他們關于投資項目評估創新思想和創業思維,因而無法培養學生觀察投資項目評估、進行實際操作和創新創業實踐的能力。一方面,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扶持方面,不管是硬件建設,還是軟件建設,皆缺乏對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創新創業教育的指導幫扶。其中,在硬件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沒有安排投資項目評估的實訓環節,學生只能掌握投資項目評估方法和決策的理論內容,具體的實踐操作及創新創業平臺實踐,并沒有涉及,導致投資項目評估的教學與創新創業實訓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在軟件方面,缺乏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創新創業教育專題培訓的開展,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不高,進而影響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搭建需要較多的經費支持,而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活動經費的缺乏,首先會影響該課程專業實驗場地、實驗室和師資資源的投入和改善,其次會影響該課程校外實習平臺的建立,因為學生校外實習平臺的建立,離不開企業和社會的支持,而與企業建立起聯系需要持續大量的經費投入。另外,有些經費充裕的高校雖然搭建了一些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的平臺,但由于各平臺之間缺乏溝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資源無法很好共享,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根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創新創業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求,本著以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為核心,以構建投資項目評估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為重點,把高校人才的培養與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就業市場融為一體。在創業體系方面,根據學生特長,在開展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展開創新創業實踐,形成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相關投資項目評估運作能力;在內容體系方面,以投資項目評估理論知識內容為基礎,增加相應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內容,開展創新創業專題相關的講座;在教學保障體系方面,搭建投資項目評估的實踐教學平臺,要求任課教師接受投資項目評估工程實踐訓練,建立起面向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需要的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開展,需要從課堂教學、高校育人實際等方面進行統籌推進和協作運行。因此,為加強對投資項目評估課程的創新創業工作的領導,深化投資項目評估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各二級學院(系)應成立專門負責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工作的小組,由專人負責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工作,使投資項目課程創新創業教育真正落地。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工作小組通過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創新創業教育所涉及到的課堂教育、創業實踐、競賽指導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具體包括:制定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方案;對投資項目評估課程的實踐教學方法、理論和模式進行研究;組織投資項目評估課程任課教師參加校內外創新創業教育研討和培訓。
構建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學生關于該門課程創新創業能力的核心。首先,根據投資項目評估課程的特點,編撰更加適合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教材及配套讀物;其次,修訂投資項目評估課程教學大綱,將投資項目評估課程理論知識教學與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引入投資項目評估的實驗項目,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全面發展;再次,加強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創新創業教育數字化建設,開發多種多樣的數字化資源供學生學習,豐富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習渠道。
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創新創業實踐方案的順利實施,需要完善的實踐教學平臺作為支撐。首先,要加強投資項目評估課程實驗室、創業實驗室建設,并按照實驗室評估標準向在校學生開放。其次,積極建設投資項目評估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工場和創業孵化基地等實踐平臺,促進大學生投資項目評估創新創業成果轉化。最后,支持學生成立投資項目評估創新創業協會,鼓勵學生參加全校、全省及全國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積極強化校園創新創業氛圍。
提升學生投資項目評估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水平的關鍵在于教師。創新創業教育對任課教師的知識深度、廣度和創業經驗要求較高,教師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優劣。高校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加強教師創新創業教學能力建設:首先,明確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責任,加強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考核評價體系,提高教師創新創業教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其次,聘請投資項目評估行業內優秀創新創業人才擔任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帶動投資項目評估課程教師隊伍創新創業實踐教學能力提升。再次,強化教師創新創業實踐教學能力培訓,建立教師到投資項目評估行業掛職鍛煉制度。
根據前文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多維度的能力,分為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社會能力等。具備這些能力所需的要求不一樣,因此需要有的放矢的培養。針對專業能力,則需加強學生的專業學習;針對創新創業能力,則需要在專業學習基礎上,為學生規劃更多的社會實踐;針對社會能力,則需鼓勵學生開展更多的社團實踐活動。通過有的放矢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達到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個體發展與全面發展的協調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