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美娟
(煙臺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中國的語言服務行業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90年代得以發展并形成規模,21世紀迎來了高速發展[1]。語言服務行業主要提供語言服務,“通過提供直接的語言信息轉換服務及產品,或者提供有助于語言信息轉換的工具、技能、知識與技術等,幫助人們掃除語際信息交流過程中出現的語言障礙,實現語言信息的轉換處理”[2],其服務內容包羅萬象,主要有語言教學與培訓、本地化與翻譯服務、語言相關業務咨詢等。語言服務行業的發展對于國民經濟而言至關重要,其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高質量的語言服務人才支持,而專利翻譯人才作為語言服務人才中重要的一環,培養效果并不盡如人意[3]。一方面,大量的專利文獻亟待翻譯,翻譯人才緊缺。隨著“互聯網+”和“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中國的專利申請和授權逐年上升,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統計,僅2020年1-10月,我國發明專利申請123.2萬件,發明專利授權41.3萬件[4],據估計這些數字還會持續增長,在專利申請量逐年增長的同時,專利翻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專利翻譯人才市場供不應求;另一方面,高校產出的專利翻譯人才與市場需求脫節,翻譯速度與質量亟待提高。高校作為專利翻譯人才培養的重地,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人才的質量,因此我們通過調研來剖析高校專利翻譯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作為參考,以期提高專利翻譯人才的質量,縮小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之間的鴻溝。
專利翻譯主要包括對專利文獻和技術類文件的翻譯,具有極高的專業性和實效性,要求翻譯人才更加復合、創新、高端且實用。通過對煙臺大學多屆英語專業學生講授專利翻譯課程,并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調研,我們發現專利翻譯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三點問題:翻譯不精準,語言轉換能力有待提高;專業背景知識匱乏,專業性不強;實用性差,與語言服務的實際需求還有很大差距。
專利翻譯具有極高的門檻,需要各種翻譯技巧,并且能夠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有效轉換。通過課堂觀察和翻譯產品分析,我們發現專利文獻翻譯中詞匯翻譯不精準,句式轉換不靈活。專利翻譯有其特有的詞匯和句式特點,專利翻譯文本的詞匯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規范性;專利翻譯文本句式復雜多樣,多使用被動語態,長難句司空見慣。專利翻譯文本的特性需要譯者準確把握詞匯的涵義,厘清句子各成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使譯文符合專利翻譯的規范,滿足目標讀者的閱讀需求和語言表達習慣,然而在實際的翻譯中,詞匯和句子錯譯、誤譯的現象屢見不鮮。比如在化學領域的專利詞匯翻譯中,“blend”和“mixture”兩個單詞經常被混用,但其實二者的使用范疇截然不同。“blend”一詞是指不同種類或級別的物質混合在一起,從而得到某種特定質量或者濃度的混合物;也指結合或者混雜后各組成部分分辨不出。因此,blend側重混合物的統一性。而“mixture”意為混合和混合物,是指不同類種、性質不同的事物的混合,由兩種或更多彼此不發生化學合成并能被分開的物質組成的合成物。在專利文獻翻譯中,對二者的誤用時常發生,降低翻譯的準確性。
在句式方面,專利文本翻譯的長句、復雜句比比皆是,增加了翻譯的難度。比如:
Particular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nclud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article comprising the step of providing an apparatus with structural members that define voids including a mold cavity and a feed system.
原譯: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包括用于制造物品的方法,該方法包括提供具有多個限定了空隙的結構構件的裝置的步驟,該裝置包括模腔和進給系統。
改譯: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包括用于制造物品的方法,該方法包括提供具有多個限定了空隙的結構構件的裝置的步驟,這些空隙包括模腔和進給系統。
因為專利文獻涉及法律保護范圍的界定,準確性是專利文獻翻譯的首要原則。上述例句屬于長難句,信息量大,學生易于按照英文詞序逐一翻譯,很容易出現翻譯錯誤。實際上,在翻譯時,應該首先對句子成分進行具體分析,找準并確定修飾成分所對應的修飾主體,實現信息完整而準確的傳達,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同時還需確保目標語言規范精煉,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5]。
專利文獻涵蓋范圍特別廣,世界通用的專利分類表共分為8個部:人類生活必需,作業、運輸,化學、冶金,紡織、造紙,固定建筑物,機械工程、照明、加熱、武器、爆破,物理,電學[6]。對于英語專業學生來說,這些門類都是全新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術術語、全新的科技名詞在翻譯的過程中都是翻譯難點和障礙。英語詞匯一詞多義現象比較普遍,比如單詞“injection”在醫藥領域含義為“注射”,但在機械領域就應該翻譯為“噴射”;“matrix”一詞也是如此,它在計算機領域里指“矩陣”,在生物領域表示“基質”,而在電子通訊領域則指“母體”。同樣的單詞,在不同的領域意思千差萬別,學生們在專利譯文中經常由于缺乏專業背景知識,把此類一詞多義譯成單義,從而影響譯文的專業性和準確性。此外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即同一個單詞在同一專業領域的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例如,“catalyst”在化學領域的專利翻譯中常常譯為“催化劑”,但是在句子“Catalyst 10 may be disposed downstream of the mixing system 18”中,“catalyst”應該翻譯為“催化器”。另外,在專利文獻中有許多通用詞匯在不同的專業領域被賦予了獨特的專業含義,也需要學生們謹慎甄別,否則會產生錯譯,嚴重影響翻譯質量。例如,addition的通用含義為“增加”和“加法”,而在涉及化學反應時則有“加成”的含義,在涉及眼鏡鏡面度數時則有“加光”的含義。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們由于專業知識的欠缺,在翻譯專利文獻時很難對詞匯的專業含義做到精準把握并實現精準翻譯,從而導致譯文的專業性大打折扣。由此,對詞匯專業含義的準確把握應該成為專利翻譯教學的重心。
現代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催生了語言服務行業,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語言服務行業呈現出新的態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我國專利申請量近年穩居第一且逐年上升,專利文獻翻譯的需求量大增,這也要求專利翻譯人員能夠應對批量的專利文獻翻譯,以快速高質量的翻譯作品完成翻譯任務。然而,通過實地調研我們發現,我們培養出的專利翻譯人才實用性較差,很難在工作環境中出色地完成翻譯任務。通過訪談學生,我們發現他們在做專利文本翻譯時主要存在兩大難題:一是譯文不夠準確,專業性不強;二是海量的專利文獻需要機器輔助翻譯,但是學生們對機器輔助翻譯運用不熟練,或者略知一二,這嚴重影響翻譯效率。有學生提到,在讀書期間很想把機器輔助翻譯學好,但是在日常的教學中理論講授大于實際操作,沒有機會進行系統而扎實的訓練,因此到了工作崗位上就出現了捉襟見肘的情況。
顯然在大數據時代,專利翻譯教學是離不開計算機輔助翻譯、機器翻譯、語音識別等技術的。高校目前的專利翻譯課程設置很難實現讓學生熟練掌握并將翻譯技術運用到日常專利翻譯中去的教學目標,然而語言服務技術的發展要求語言服務人才通曉翻譯技術。這要求高校在培養專利翻譯人才的時候充分考慮語言服務行業的行業變化、服務對象、服務手段等。
為了改善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使專利翻譯人才培養能夠更好地符合語言服務行業的需求,我們應該從教師的自我提升入手,豐富教師知識儲備及技能,改善教學質量,進而引導學生們不斷地自我提高,進而提高譯文的質量;此外,還需優化專業設置,改善教學模式;開展院際合作,促進校企合作。
專利翻譯中學生的專業背景知識匱乏是一個突出性問題,直接關系到翻譯的品質。為改善這一狀況,實地走訪了山東各大設有專利翻譯課程的高校,結果發現專利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覷。首先,專利翻譯教學的師資配備缺乏專業性,多數情況為翻譯方向教師參加過一、兩次培訓即可上崗,他們基本上沒有專利翻譯學習經歷也沒有專利翻譯實踐經歷。其次,專利翻譯教材和研究成果也很稀缺,不能滿足教學和研究的需求。再次,教師們使用機器輔助翻譯的能力較弱,因其多數時間在教學實際運用機器輔助翻譯的機會并不多。
鑒于此,高校應該重視對師資的配備以及培訓[7],師資好壞是影響教學效果中的重要一環。山東各高校應該樹立“教育共同體”意識,各兄弟院校積極合作共贏,多組織與專利翻譯相關的教師培訓,尤其是翻譯技術方面的培訓,教師交流會、講座,以及各類級別的學生競賽。讓教師和學生在參與中提高自身的素質,增強自己的知識儲備。讓教師在分享和共同學習中,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水漲而船高,跟隨著教師的進步而進步,讓學生在參與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在參與中找到自我價值和自我成就感。教師和學生之間應加強互動和合作,師生共同努力創建專利翻譯雙語平行語料庫,以此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和專業性。
目前專利翻譯還是沒有引起高校的足夠重視,高校應該優化專利翻譯專業設置,設立專利翻譯或者知識產權翻譯專業方向。目前大多數高校對專利翻譯人才的培養僅限于設置一門專利翻譯課程,這對于行業亟需的高質量專利翻譯人才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設立專利翻譯或者知識產權翻譯方向可以引進更多的專業師資,可以設置更多針對專利翻譯特點的課程。
此外,專利翻譯課程設置還是走的傳統教學的路子,以教師講解為主輔助翻譯實踐練習,導致的結果就是專利翻譯人才培養的特點不突出,實用性不強,因此教師應改善教學模式,引入項目教學。項目教學能夠使學生們熟悉專業領域知識,將日常學習與實際工作要求有效對接。項目教學已經在多所院校被應用到教學中[8],實踐表明,它能有效地提高學生雙語轉換的能力,營造協作共享的學習氛圍。翻譯項目教學能夠進一步充實翻譯產、學、研一體化教育模式,使師生參與真正的翻譯項目,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項目教學還能促進學生了解專利翻譯的全貌和規范,提高譯文質量[9]。
高校尤其是綜合類院校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理工科與人文學科兼備,這為外語類專業提供了一個了解理工科背景知識的平臺,因此綜合類院校應該憑借自己的優勢,積極開展院際合作,實現翻譯專業與理工科專業的雙向互動,為專利翻譯學生提供了解理工科專業背景知識的機會,通過開放課程、共享講座加強學科間的交流,共同培養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
黃友義指出,“62.5% 的MTI高校沒有與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或其他高校聯合培養語言服務人才的經驗;75.7% 的MTI教師認為實踐教學課程的比例不夠。”[10]這對于專利翻譯人才培養來說是極其不利的。專利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應該在校企合作中提高其實用性和應用性。高校可以與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出版社翻譯事業部進行深入合作,與企業建立專利翻譯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實踐平臺。高校應該積極引進知識產權領域的高級譯員作為學生的校外導師,他們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實用的翻譯技巧和翻譯技術,為學生提供實踐基礎上的理論與實踐的共同進步。
專利翻譯在專利國際化的進程中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因此培養高質量的專利翻譯人才具有國家戰略發展的重大意義。語言服務行業朝著縱深方向發展,其對專利翻譯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培養的專利翻譯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本文在課堂觀察、實地調研和個別訪談的基礎上,總結了專利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即學生詞匯翻譯不精準,句式轉換能力弱;缺乏專業背景知識,專業性不強;實用性差,與語言服務需求脫節。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了三點教學對策,即豐富教師知識儲備,改善教學質量;優化專業設置,改善教學模式;開展院際合作,促進校企合作。希望在校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能夠培養出更加滿足市場需求,復合、實用且高端的語言服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