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曉飛
(貴州省國有龍里林場,貴州 龍里 551200)
貴州省國有龍里林場于2014年開展了國家儲備林劃定工作,劃定面積43773畝,蓄積740079 m3。其中:馬尾松面積為34525畝,占78.87%,蓄積為615202 m3,占83.13%。林場自建場以來培育了大量的森林資源,但樹種單一、林種單一,生態功能較差,已不適應林業發展的要求,應充分利用國有林場改革后良好機遇,發揮國有林場在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中的帶動作用,鞏固和經營好現已劃定的國家儲備林,并通過現有林改培,優化林分樹種結構,進一步提高林分質量。樹種比例見表1。

表1 儲備林劃定樹種(組)及比例
由表1可以看出,林場現有國家儲備林中以馬尾松為主,由于長期大面積連片經營,出現林分質量和穩定性下降等問題,雪壓、風倒、火災、松毛蟲危害加劇、地力衰退,不符合可持續經營要求。為了改善人工林尤其是人工純林的健康狀況, 提高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穩定性, 需要逐步進行改造,如何對現有國家儲備林進行改培,是貴州省國有龍里林場面臨的重要課題。
森林近自然經營于20 世紀 90 年代傳入我國,我們一直考慮怎么將近自然經營與馬尾松人工林改造結合起來,并于2005年開始進行初步試驗,2017年開始儲備林改培以后,進一步將馬尾松人工林的近自然改造應用到儲備林改培之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近自然森林經營是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和系統多功能及緩沖能力分析為基礎、以整個森林的生命周期為時間設計單元、以目標樹的標記和擇伐及天然更新為主要技術特征、以永久性林分覆蓋、多功能經營和多品質產品生產為目標的森林經營體系[1]。
近自然森林經營的內涵強調森林生長過程的連續性,維護森林成分的自然構成,力求利用森林系統的自然演替過程,將森林及其各部分的反應能力提高,促使森林向合乎天然林的結構發展,是一種利用自然規律、仿照自然的方式去經營管理森林的模式[2]。
從自然演替看,在馬尾松林群落,停止人為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它的幼苗就不能在自身林冠下更新,闊葉樹會逐漸侵入,代替馬尾松而取得優勢,最終發展成亞熱帶常綠混交闊葉林。在黔中地區,地帶型植被類型為以栲類、青岡櫟為典型的常綠闊葉林,組成樹種以栲樹、青岡、木蓮、含笑、木荷、樟樹、杜英等為主,南方紅豆杉、楠木等有零星分布。
模仿馬尾松林群落自然演替規律,參照本地區常綠天然闊葉林的組成結構,通過擇伐,在林下補植鄉土珍貴樹種,把純林調整為混交林,把單層林調整為復層林,把同齡林調整為異齡林,把馬尾松人工林盡可能地改造為接近自然狀態的異齡針闊混交林。
根據項目建設要求結合林場實際,綜合考慮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兩大因素,項目建設地點選擇滿足以下3個條件:
(1)選擇具有區位優勢,便于示范、宣傳和周邊輻射帶動、勞動力充足、林地權屬清晰、交通便利的林地作為項目建設地點。
(2)現有林改培選擇已劃定國家儲備林。
(3)便于開展集約經營,地形開闊,集中連片。
根據以上條件,經實地踏勘,現有林改培建設地點選擇在龍里林場哨上分場。
改造小班為馬尾松、杉木混交林,位于貴州省國有龍里林場哨上分場內,地理位置為東經107°1′~107°14′,北緯26°50′~26°56′。年均溫14.8 ℃,極端最高溫度33.2 ℃,極端最低溫度-8.5 ℃,年均降雨量1089.3 mm,無霜期283 d,平均日照時數1248.1 h,年平均相對濕度77%,有效積溫(≥10 ℃)4467.1 ℃。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數少,無霜期長,濕度較大,生長季水熱同期。
對馬尾松進行擇伐,在馬尾松林下補植鄉土珍貴樹種,按照目標樹經營體系培育馬尾松和珍貴樹種大徑材;把單一樹種組成調整為多個樹種組成的狀態, 把同齡結構調整為異齡結構,把單層結構調整為多層結構,塑造以多樹種、多層次、異齡林為森林結構,以鄉土珍貴樹種為主的恒續林,實現以短養長,永續利用,“用材、景觀、生態兼顧”的經營目標。
調整撫育采伐,采用目標樹分類,通過林木分類,選擇和標記馬尾松目標樹,伐除干擾樹,保留目標樹及輔助樹,伐后郁閉度0.5~0.6,為下層珍貴樹種生長創造有利條件,在林下補植珍貴樹種。
當馬尾松目標樹林分胸徑連年生長量明顯下降后,再次進行擇伐,逐步伐除干擾樹,降低林木的空間競爭關系,為培育馬尾松目標樹和珍貴樹種生長提供良好條件,在小班林分疏稀林冠下及林中空地中再次補植珍貴樹種。
當馬尾松目標樹達到目標直徑(50 cm)以后,進行采伐利用,為珍貴樹種生長提供優良環境,促進珍貴樹種天然更新,最終形成珍貴樹種復層針闊混交林。
位于貴州省龍里林場哨上分場57林班1小班,面積221畝,地貌山地陰坡,坡向北,坡位下,海拔1150~1180 m,土層厚度85 cm,林種為用材林,林地林木權屬國有,原林分是1964年栽植的馬尾松、杉木混交林,馬尾松處于絕對優勢,杉木被壓,生長不良,林分郁閉度0.9(圖1、圖2)。
2005年,小班作為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試點,第一次擇伐,選擇和標記馬尾松目標樹,伐除干擾樹,伐后在林下補植含笑、木蓮,套種密度15~20株/畝;2017年,小班作為儲備林改培試點,再次擇伐,標記珍貴樹種目標樹,逐步伐除干擾樹,在小班林分疏稀林冠下及林中空地中補植珍貴樹種,每畝補植珍貴樹種南方紅豆杉40~50株。

圖1 馬尾松、杉木混交林林地近景(對照區)

圖2 針闊混交林林地近景(改造區)
改造小班位于陰坡,土層深厚,在貴州濕潤的山地,馬尾松可與多種落葉、常綠樹種混交成林,如楓香、栲樹、木蓮、紅豆杉等,在補植樹種選擇上,模擬本地區天然闊葉林組成結構,即潛在自然的森林植被,并根據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結合項目區水肥條件好的特點,選擇材質優良,具有用材、觀賞等多種用途的含笑、木蓮、南方紅豆杉作為林下補植造林樹種。
含笑、木蓮、南方紅豆杉幼樹較耐蔭,在馬尾松林下生長良好,是綜合利用價值高的鄉土珍貴樹種,屬于《國家儲備林樹種目錄》中的用材樹種,同時也是貴州的主要適生區域樹種。
從表2可以看出,近自然化改造促進了馬尾松目標樹的生長,形成了由鄉土珍貴樹種組成的具有多樹種混交,多層次空間結構和異齡林時間結構的林分。林分群落結構向潛在的天然森林植被方向演化。近自然化改造實現森林連續覆蓋下的林分更新,有利于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有利于森林可持續經營[4]。
馬尾松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改造時間較短,尚不能確定天然更新機制是否啟動,最終的經營效果還需要長期的觀測才能作出結論。

表2 馬尾松杉木混交林改造對照表(2017年第二次采伐后)
(1)馬尾松林是次生性、不穩定的森林群落,通過順向演替,逐漸形成馬尾松闊葉混交林,最終向常綠闊葉混交林演變。
(2)馬尾松人工林組成單純,層次結構簡單,生態質量差,從經濟、生態效益兼顧的原則出發,掌握馬尾松林演替更新規律,通過模擬本地區天然森林組成結構,調控馬尾松林的樹種、水平及垂直結構,促進馬尾松林向順向演替方向發展,使其逐漸變為復層針闊混交林。
(3)通過近自然化改造,把馬尾松人工林盡可能地改造為接近自然狀態的異齡針闊混交林,使樹齡結構和樹種結構合理,使經營目標和經營措施相符,實現了人工林的可持續經營。
(4)近自然改造與以往的皆伐后營造混交林相比,具有如下優點:①確保了持續的主林層郁閉。②塑造了較完整的森林結構及以鄉土珍貴樹種為主的恒續林。③森林質量、森林景觀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和優化,兼顧了森林的生態、經濟、社會三大功能。
(5)近自然改造在儲備林改培中的重要意義:①將培育馬尾松大徑材與珍貴用材樹種有機結合起來,長短結合,以短養長。②增加了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林分的健康狀況。對馬尾松人工林的近自然改造的初步成效,證明了近自然改造在儲備林改培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