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海,毛桂華,康 宏,鄔向民,荊玉龍,張軍紅
(1.通遼市林業種苗站,內蒙古 通遼 028000;2.開魯縣林木種苗站,內蒙古 開魯 028400;3.奈曼旗林木種苗管理站,內蒙古 大沁他拉 028300;4.內蒙古林科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鄉土樹種是指天然分布的本地區原有樹種或者已引種到當地多年一直表現良好的外來樹種,鄉土樹種是在當地特定環境條件下土生土長,歷經長期的自然優勝劣汰及社會歷史選擇,形成的穩定植物群落。能完全適應當地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不管是從結構還是外貌來看,完全融入當地自然生態系統。鄉土樹種具有嚴格的地域性、獨特的群落結構和自然的景觀特色[1]。鄉土樹種是當地非常重要的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好鄉土樹種資源對于林業生態建設和城鄉園林綠化建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鄉土樹種是當地自然環境經過無數年的優勝劣汰選擇的結果,經過長期的自然磨練和進化,對當地的病蟲害、極端天氣和災害性氣候等惡劣環境,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和抵御能力。特別對當地的極端低溫和高溫等極端因子抵御能力非常強。通遼地區的鄉土樹種蒙古櫟耐寒冷耐干旱能力非常強,能適應-56 ℃的低溫。小葉錦雞兒抗風沙、耐干旱、耐寒冷、不怕熱,在冬季能耐-32 ℃的低溫,夏季地溫達到55 ℃時也能正常生長[2]。
由于鄉土樹種在當地區域廣泛分布,種質資源豐富,取材方便,繁育技術簡單,栽培管理容易,可在造林地區就近育苗,免去造林苗木長途運輸,成活率高,造林養護成本低,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特性滿足綠化美化效果。
植物多樣性是植物群落相對穩定的基礎,在實施綠化工程建設中,缺乏植物多樣性的造林綠化模式極易導致林木病蟲害的大量發生和廣泛蔓延,在特殊情況下還會造成毀滅性災害。鄉土樹種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能夠穩定群落、保障生態系統多樣性。利用鄉土樹種進行防沙治沙等林業生態建設和城鄉園林綠化,可以有效改善和穩定當地的生態系統功能。只追求短期利益,盲目引進外地樹種,造成保存率低,導致造林綠化失敗的教訓屢見不鮮。
我國地域廣闊,地形多樣,氣候差異大,鄉土植物不但有對環境的非凡適應性,而且地域特性十分突出。鄉土樹種作為標志性地區物種,可搭建相對穩定具有地域特征的植物群落[3],體現出當地的景觀特征。例如,科左后旗烏旦塔拉林場的元寶楓天然林、科左后旗吉爾嘎朗刺榆疏林、扎魯特旗嘎哈圖的山杏天然林等。烏旦塔拉元寶楓天然林現已被通遼市賦予“十大郊野公園”之一。鄉土樹種往往被賦予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能凸顯地方特色,是表達鄉土情懷、表現鄉土風情的重要載體。
通遼地區植被類型主要為疏林草原植被,通過對林木種質資源調查與考察資料的整理分析,通遼市的天然林可劃分為家榆疏林等12種林分類型,境內現存鄉土樹種37科、64屬、161種,其中元寶楓、蒙桑、桃葉衛予、家榆、刺榆、黃菠蘿、水曲柳、椴樹、蒙古櫟等樹種既是重要的沙地植物基因資源,又是優良的防風固沙生態型樹種,也是珍貴的用材林樹種或經濟林樹種,見表1。

表1 通遼市天然林及鄉土樹種分布情況一覽
鄉土樹種具有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繁育栽培容易、造林成本低等特點,在通遼市科爾沁沙地治理、荒山造林、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生態建設領域中被廣泛應用,主要有油松、樟子松、元寶楓、家榆、刺榆、旱柳、小葉楊、山杏、蒙古櫟、蒙桑、文冠果等喬木,以及錦雞兒、沙棘、胡枝子等灌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鄉土樹種因具有優美的樹型、沁人的花香、艷麗的花果等特征,且綠化景觀表現穩定,其美化功能和觀賞性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越來越重要。在通遼地區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利用價值的鄉土樹種資源有油松、樟子松等常綠喬木;元寶楓、桃葉衛矛、大果榆、刺榆、家榆、蒙古櫟、蒙桑、黃菠蘿等落葉喬木;金銀忍冬、黃刺玫、連翹、榆葉梅、繡線菊、紫丁香等灌木以及經濟林樹種塞外紅蘋果、山杏、沙棘等。
鄉土樹種基因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價值高,特別表現在對環境的適應性和抗逆性方面,是林木遺傳改良中重要的選種育種材料。中國三北009項目已經在通遼奈曼建設區培育出了一批楊樹優良雜交品種,楊樹優良雜交品種是通過抗旱耐寒的小葉楊與速生干形好的美洲黑楊雜交所育,已經選擇出6種優良品種[4]。
鄉土樹種的干材、果實、莖葉等用途廣泛,油松、樟子松木材質可供建筑、家具等用材,樹干提取松梨和松節油,可割樹脂;元寶楓、文冠果等是木本油料的重要原材料;通遼地區的塞外紅小蘋果,是鮮食極品,風味獨特[5],享譽大江南北;蒙桑果實可鮮食、制灑;山杏種仁供藥用,也可榨油、制作飲品等;沙棘果可加工制作成飲料、果酒和保健品等;錦雞兒枝葉繁茂,其枝梢、葉片和種子均可制作飼草。
隨著鄉土樹種資源不斷深入地開發利用,使綠化工程建設林種多樣化,林業發展多元化[6],必將使鄉土樹種的木材、果實、枝條、根皮等得到充分廣泛應用,推進地方林產品加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更為合理的產業鏈條結構,擴大育苗種植、交通運輸、醫藥保健、財務管理等行業的就業崗位,必然為當地農牧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推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穩定和生態文明建設。
充分考慮樹種與環境的辯證關系,遵循自然規律,是鄉土樹種的保護利用的前題;合理利用鄉土樹種, 科學地安排物種規劃、建立自然保護區等措施,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和保障生物多樣性的科學有效的途徑。
通遼市現有科左后旗大青溝林場、扎魯特旗罕山林場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左中旗烏斯吐林場、科左后旗烏旦塔拉林場兩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實踐證明,設立自然保護區并加強管理是保護鄉土樹種非常有效的措施,保護區內植物非常豐富,水曲柳、元寶楓、黃榆、桑樹、蒙古櫟、山杏、稠李等鄉土樹種得到良好保護,林下有天然更新幼樹,生長良好。
鄉土樹種異地保存的主要方式是建立種質資源庫,中國三北009項目在通遼市奈曼旗興隆沼林場,建立了小葉楊基因庫[4];通遼市林業科學院在舍伯吐國家級楊樹良種基地建立了樹木園 ,收集元寶楓等鄉土樹種20多種;通遼市生態科技園為自治區級第一批種質資源保護庫,收集了元寶楓、黃菠蘿、蒙桑、桃葉衛予、刺榆、大果榆、白蠟、蒙古櫟等鄉土樹種。
有計劃有步驟對區域內林木種質資源進行系統詳盡的調查,是開發利用鄉土樹種資源的重要內容,對區域內林木樹種資源信息數據詳細搜集,是鄉土樹種資源開發利用的物質基礎。通過調查和收集數據信息的分析,篩選出最能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優良品種[7],作為當地生態建設和園林綠化的重要種質資源加以保護、繁育和利用,推進當地優良林木種質資源及鄉土樹種資源可持續發展。
在林木種質資源充分調查的基礎上,不斷選育優良種源,對于適應性強、繁殖容易、栽植成活率高、遺傳品質優良的鄉土樹種,加大培育和推廣應用力度。依據相關林業政策,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扶持鄉土樹種育苗和造林生產,加強鄉土樹種育苗和造林經費補助力度。加強鄉土樹種的保護與開發,充分利用鄉土樹種的獨特優勢,發揮其生態穩定作用,在園林綠化中大量應用鄉土樹種,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景觀[8],在生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