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彭王勛,鄭雪燕,鄭天漢,盧勝芬,簡振忠
(1. 福建省洋口國有林場,福建 順昌 3532112;2.福建省林業局,福建 福州 353000;3.福建省永定縣林業局,福建 永定 364100)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裸子植物,杉科杉木屬,為中國特有的快速生長的商業木材樹種,材性品質優良,結構均勻,木紋平直,不翹曲,不開裂。木材容重0.39 t/m3,晚材率22%,年輪數平均3.0/cm,干縮系數為0.386,順紋抗壓極限強度358 kg/cm2,靜曲極限強度661 kg/cm2,端面強度285 kg/cm2。供建筑、橋梁、造船、礦業、家具及木纖維工業等用作原料[1]。
紅花香椿(ToonarubrifloraTseng),被子植物,楝科香椿屬,優良速生樹種。其速生豐產性狀不亞于桉樹,平均胸徑生長量可達到2 cm/a,平均樹高生長量可達到1.5 m/a,年均蓄積量約22.5 m3/hm2,與杉木混交造林,有效改善單一樹種容易引發生態危機、林地質量退化、病蟲害危害等問題[2],營造紅花香椿與杉木混交林分既能滿足經濟與社會發展對木材資源的客觀需要,又能防止生態環境破壞和大量病蟲害對森林造成生態危害[3]。該研究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03軟件,計算紅花香椿與杉木不同比例密度平均樹高、胸徑、立木材積,分析比較紅花香椿與杉木不同混交比例生長情況,以期營造紅花香椿與杉木混交林提供科學參考依據。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雙溪街道辦井垅村(26°82′17″N,117°89′17″E),處于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林班號033-39-010,小班面積3.5 km2,年均溫度為18 ℃,1月均溫10 ℃,7月均溫28 ℃,年均降水量2000~2100 mm。試驗地立地類型丘陵全坡中厚土薄腐,立地質量等級Ⅲ級,海拔240~345 m,坡度29°,坡向西北,土壤類型為水化紅壤,腐殖質層厚度為3 cm,土層厚度90 cm。
試驗使用完全隨機區組設計,試驗栽植采用由福建省洋口國有林場培育的符合福建地方標準《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紅花香椿和杉木裸根一級苗木,紅花香椿與杉木設置1∶1、2∶1、1∶2三種不同比例混交造林模式,按株距為2.2 m種植,3次重復,林地處理全面劈山、挖茅草頭、開設煉山火路、煉山、燒雜、挖穴(穴規格:50 cm×40 cm×30 cm),每穴施基肥鈣鎂磷肥500 g,栽植時根系割斷,回土土塊打碎。
該試驗林采用完全隨機區組設計3種處理,3次重復,共計9塊試驗混交林小區:
Ⅰ處理紅花香椿×杉木1∶1混交。
Ⅱ處理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
Ⅲ處理紅花香椿×杉木2∶1混交。
對9塊試驗混交林小區樣地的紅花香椿與杉木進行每木調查,測量3年生紅花香椿與杉木的胸徑及樹高,按《福建省二元立木材積表》[4],計算出各試驗林區的紅花香椿與杉木平均立木材積:
V香椿=0.00005276D1.8824561H1.009317
V杉木=0.00007006094D1.801671H0.997998
利用Microsoft Office 2003軟件分別對紅花香椿和杉木進行整理數據和分析。
在紅花香椿平均樹高方面(見表1),以紅花香椿×杉木1∶1混交造林試驗中紅花香椿的生長較好,均高于紅花香椿×杉木2∶1混交造林試驗和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造林試驗樹高2.76 m。紅花香椿×杉木2∶1混交與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造林試驗平均樹高相同。
紅花香椿平均胸徑方面(見表1),以紅花香椿×杉木1∶1混交造林試驗中紅花香椿平均胸徑為4.0 cm,顯著高于紅花香椿×杉木2∶1混交造林試驗平均胸徑3.4 cm和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造林試驗中平均胸徑3.5 cm,紅花香椿×杉木2∶1混交與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造林試驗平均胸徑相近。

表1 紅花香椿不同混交類型樹高、胸徑生長量
在紅花香椿平均單株立木材積方面(見表2),紅花香椿×杉木1∶1混交造林試驗中紅花香椿平均單株立木材積0.0023 m3,高于紅花香椿×杉木2∶1混交造林試驗中紅花香椿平均單株立木材積35%,高于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造林試驗中紅花香椿平均單株立木材積37.5%。紅花香椿×杉木2∶1混交造林試驗平均單株立木材積0.0017 m3與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造林試驗平均單株立木材積0.0017 m3無顯著差異。

表2 紅花香椿不同混交類型立木材積生長量
這表明紅花香椿與杉木不同比例混交試驗中,紅花香椿生長量紅花香椿×杉木1∶1混交造林試驗較紅花香椿較紅花香椿×杉木2∶1混交與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造林試驗生長好。
在紅花香椿平均樹高方面(見表3),以紅花香椿×杉木1∶1混交杉木平均樹高最大為2.96 m,其次為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造林試驗中平均樹高2.56 m,紅花香椿×杉木2∶1混交造林試驗平均樹高最小為2.20 m。
在杉木平均胸徑方面(見表3),仍以紅花香椿×杉木1∶1混交杉木平均胸徑最大為3.1 cm,其次為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造林試驗中平均胸徑2.7 cm,紅花香椿×杉木2∶1混交造林試驗平均胸徑最小為2.3 cm。

表3 杉木不同混交類型樹高、胸徑生長量
在杉木平均單株立木材積方面(見表4),紅花香椿×杉木1∶1混交造林試驗中杉木平均單株立木材積0.0024 m3,高于紅花香椿×杉木2∶1混交造林試驗中杉木平均單株立木材積300%,高于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造林試驗中紅花香椿平均單株立木材積118%。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造林試驗平均單株立木材積0.0011 m3高于紅花香椿×杉木2∶1混交造林試驗平均單株立木材積0.0016 m3約83.3%。

表4 杉木不同混交類型立木材積生長量
這表明:紅花香椿與杉木不同比例混交試驗中,杉木生長量在紅花香椿×杉木1∶1混交造林試驗中最大,其次為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最后為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造林試驗杉木生長量最小。
紅花香椿與杉木不同比例混交試驗中,紅花香椿×杉木1∶1混交試驗造林中紅花香椿和杉木兩種混交樹種生長量較其他兩種造林模式均生長表現更好,紅花香椿×杉木1∶2混交試驗造林與紅花香椿×杉木2∶1混交試驗造林中紅花香椿生長量無明顯差異,杉木在紅花香椿×杉木2∶1混交試驗造林中生長較好。該試驗表明紅花香椿與杉木1∶1、2∶1、1∶2三種不同比例混交試驗造林中紅花香椿與杉木1∶1營造混交林能充分利用林地光能利用率,互相促進生長,有利于提高林分生長量,為改善單一樹種容易引發生態危機、林地質量退化、病蟲害危害等問題,營造紅花香椿與杉木混交林分提供參考依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