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世鑫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東門林場,廣西 扶綏 532100)
近20年來,桉樹短輪伐期人工林在我國南方地區不斷擴大。目前,中國有460萬hm2桉樹人工林,其中200萬hm2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這些桉樹人工林大多數(60%~70%)是每個經營周期5~7年的短輪伐期林分。這些桉樹人工林主要是采用二次輪作的方式再植樹苗。近年來,在中國南方的短輪伐期桉樹人工林中進行了林木二次輪伐,這是為了通過降低作業成本和盡量減少對這些人工林土壤和林下植被的干擾來提高效率。然而,以往的研究并沒有集中在華南地區連續輪作育苗管理措施的影響,特別是二輪育苗與林分的直接比較。為此,進行了長期比較研究,目的是比較一代桉樹萌芽林木生產的經濟效益。這將為評價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適宜的連續自轉制度提供額外的有用信息。桉樹具有較強的發芽力,適合種子萌發的再生。一般可培育3代萌芽林。萌芽更新的方法可以節省時間和人力,節約造林成本,快速恢復桉樹林地生產,提高經濟效益。萌芽更新要求土壤肥沃,水肥條件良好,林分健康,5年輪作的產材量應達到75 m3/hm2。
在桉樹萌芽林的砍伐管理方面,對其可以進行全年砍伐,最好的砍伐季節在秋冬季節。根據桉樹的不同用途和性質,應保留5~10 m 的土壤用于切割樁,應用斧頭切割使切割面光滑而不分叉,并應切割淤土以防止樁身開裂。在進行清理雜灌操作時,需要及時清理伐倒的林地,從基部砍倒樹枝、雜草、灌木、草等,在行(條)之間平鋪。雜草頭的截留高度不得超過20 cm。為了對整個林地進行消毒和消毒,采用了托布津、菌根、樂果、甲胺磷和地沙布。
在桉樹第一代萌芽林的撫育管理過程中,首先需要做好的是除草松土工作,將伐樁半徑50 cm 的雜草全部拔除,開挖直徑20~30 cm,完全覆蓋10 cm 半徑的伐樁。在萌芽林的伐樁外緣施肥深度為20~30 cm,溝外緣施肥時每穴的施肥量為尿素250~500 g,復合肥500~1000 g,或糞肥5~10 kg,灌溉,連續施肥兩次,一次年。為保證幼樹的生長和木材的正常產量,兩年的施肥總量應至少為200 kg/hm2、150 kg/hm2和100 kg/hm2。切斷樹樁使新梢發芽后,要好好保護新梢,當新梢長到1.5~2.0 m 時,要選擇保留1~2個健康新梢,即生長最好的新梢,不要雙頂芽,培育新苗,并將基部其他新梢全部切斷。第二年后,進行第二次芽苗移除,從基部移除芽苗,以保持芽苗從第一年開始健康生長。除發芽外,3~4年內進行了第三次扦插。在桉樹萌芽的整體處理上,對不同地區的萌芽應進行不同的處理。在森林邊緣有較大生長空間的地方可以種植3個以上的花蕾。在桉樹林的內部,由于空間的限制,再加上光照、熱量、土壤養分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每棵樹只能保留大約2個萌芽。然而,大多數林業工作者經過幾次試圖消滅桉樹后,仍然在樹頭上留下大量的小芽,在這個基礎上,芽越多,桉樹就會越成熟,會使桉樹萌芽森林過于密集,占用土壤水分、肥料資源,最終會使桉樹的直徑增長緩慢,不利于其用材。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包括以下3個方面: 第一,萌芽并沒有完全消失。林業工作者經常使用刀子簡單而隨意地砍下來,而不是從萌芽的根部徹底清除,使萌芽只是受到損害,沒有切斷營養的供應,但卻使其他完整的嫩枝的生長受到缺乏營養的影響。第二,除了發芽的時間不對外,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桉樹的生長。第三,桉樹經營思想不科學。因此,正確的去除芽苗的方法應該嚴格按照桉樹芽苗的規律去除工藝流程,在樹頭與芽苗生長的交界處,用刀背或手去拔出脆弱、多余、營養豐富的芽苗,不要用刀切,這樣會使樹頭受傷,恢復緩慢。另外,要選擇適當的時間去除芽苗。第一次去芽時,芽長約1.5~2.0 m,每個樹樁上留4條芽條; 第二次去芽時,芽長達1.5~2 m,只剩2~3條芽條。另外,做好除草、施肥工作,促進萌芽的健康成長。
我國的南方地區以造山造林為主,大量采用炭化造林,清除林地內的樹木,在采伐林地和適宜林地內種植林木。廣西地處我國南部,降水豐富,氣候潮濕,植被茂盛。長期以來,為了造林和綠化,森林地區一直在使用燃燒的方法去除雜草、灌木或殘余物。造林造山、造林地清潔,易于實施,造林施工活動可降低造林撫育成本,便于初期管理。煉山造林也實現了對桉樹病蟲害的有效控制,煉山造林后,林木病蟲害發生較少,可以有效減少酚類物質的積累,抑制了雜草、灌木和草本植物對林木養分、水分和光照的爭奪,極大地提高了造林質量和成活。
但是,煉山造林所帶來的土壤侵蝕、生物多樣性破壞、森林火災等破壞遠遠大于其效益。融化區土壤肥力主要受土壤有機質、 pH值、 pahs和微生物的影響。燃燒后,森林土壤 pH值增加1~2個單位,土壤度堿度升高,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下降1.2%~35%,林下壤壤素損失嚴重,熔融處理后土壤微生物對真菌的去除作用增強,其他微生物的去除作用減弱,同時土壤活性降低。如果沒有煉山處理,可以種植一代 wistar樹,這樣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去除作用,同時提高糞便活性。此外,熔融之后,森林的地表、樹葉和腐殖質都遭到了破壞,土壤也變得松散,導致一些草本植物種子飛入種植園,并迅速生長和擴散,這樣,熔融的森林就很容易被草和植物再演替森林。非煉山林中,腐殖質和落葉被覆蓋,草種難以生長,闊葉林難以形成次生林。
實施人工清林不煉山造林,造林后,灌木、雜草等自然退化為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消除火災隱患,造林初期成本每hm2增加50元,有些地區還存在著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可以采用機械化、除草劑作業,提高作業效率,清理林地,降低造林總成本。同時,通過引進先進的加工制造技術、設備和工藝,提高林材產品的附加值,促進林業健康發展。阿爾林的發展需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要被煉山造林的短期效益所迷惑。鑒于植樹造林對環境保護和提高林地生產力的重要性,要求政府林業部門提高和引導對森林資源和環境保護的認識,對采取植樹造林方式的單位和個人給予更多的補貼,并通過精神和物質激勵,讓林農真正了解植樹造林的重要性和意義。
首先,煉山造林能夠顯著節約人工造林產生的經濟效益,對于第一代萌芽林,造林第一年平均每畝造林成本為675元,非造林平均每畝造林成本為900元,造林撫育成本增加了25% 。造林成活率為98% ,未造林成活率為95% 。
從表1可以看出,造林增加了445元/hm2。不煉山造林的方式雖然沒有綠化無明火道和冶煉工資,但增加了雜草堆,挖回地面的人工費用為1665元/hm2。造林總人工成本5190元/hm2,比3970元/hm2增加1220元/hm2,增幅30.7% 。為了促進林分早期封閉,在新造林年,免冶煉造林模式總體設計增加一倍,人工造林成本增加450元/hm2。因此,非冶煉造林總人工成本為5640元/hm2,比3970元/hm2增加1670元/hm2,增長42.1% 。

表1 不同造林方式造成的經濟成本差異分析 元/hm2
對于林地的增產效益,以非煉山造林增加成本1220元/hm2為指標,采用非冶煉造林逐步將58t/hm2(鮮重)伐余物轉化為有機物,伐余成本為21.0元/t,5.5年,非冶煉造林量增加13 m3/hm2,經濟收入增加4680元/hm2,是人工林增加成本的3.8倍,當伐余量為80% ,扣除伐余成本后桉木增加450元/hm2。根據工程擴建階段非冶煉造林增加成本1670元/hm2,采伐剩余成本為28.8元/t,擴建階段經濟收入增長是人工林勞動成本增長的2.8倍。秸稈還田轉化為有機肥是一個緩慢的過程,5.5年后的增產效果需要跟蹤觀察。
經過研究和分析,桉樹是我國造紙工業和人造板工業的主要原料之一。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其經濟價值越來越突出。這與桉樹生長速度快、單產高、適應性強等特點密切相關。尤其是桉樹萌芽更新的生長屬性,使其成為速生林的最大優勢,也成為許多適宜種植區投資少、回報快、綜合收益高的豐產工程。然而,許多林農只重視更新造林前期林地的生產經營,缺乏對萌芽林的科學管理知識。并且通過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桉樹不煉山造林后主要生長指標基本與煉山造林模式桉樹相同,但造林5.5年后優于煉山造林的桉樹,但未達到顯著差異水平。造林前期應多施肥,封山育林后少施肥,以降低風蝕速率,提高防風效果。而為了能夠有效保障不煉山造林的經濟效益,在第一代桉樹萌芽林種植的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伐前整地剔除雜草; (2)盡可能利用林木尾端和大型灌木等薪材,增加經濟收入,減輕除草帶狀堆垛的勞動負擔;(3)清除預留林地內的雜草,并將雜草堆放在寬度小于2 m的水平林帶內,清理寬度大于1 m的植被帶; (4)在植被帶上挖孔(樹木間距小于2 m) ,按正常規格;返回表土時,雜草不能進入洞穴,防止吸引白蟻; (5)將幼苗木質化至20 cm以上; (6)將幼苗根部浸泡在500倍液體白蟻驅避劑中; (7)為防止幼苗在陰涼處死亡,造林后及時進行投藥,再次施用“小肥”促進幼苗早期生長。其他管理措施包括山區冶煉和植樹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