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榕 周羽 羅
(柳州市婦幼保健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 545002)
手術操作能破壞組織的完整性及組織復原力,會對患者的身心造成負面的影響,最終給患者方方面面造成嚴重的危害,導致患者抵抗力以及手術耐受力下降,延遲了患者的術后康復進程[1]。對于非全身麻醉的患者而言,在手術過程中保持清醒狀態,更加會感知到無助感,萌發不良情緒。患者的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亦會影響手術醫生的發揮,增加手術風險。所以對非全身麻醉的手術患者實施護理干預,顯得非常關鍵和重要,能更好的保證手術安全性[2]。本文選擇2018 年1月至2019 年2 月,在我院進行診治手術室非全身麻醉患者14786 例作為研究客體,詳細資料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2 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手術室非全身麻醉患者14786 例作為研究客體,依據隨機的形式,把所有患者具體劃分2 組,參考組(7393 例)和對照組(7393 例)。參考組男女比重為4000∶3393,年齡20~62 歲,均歲(46.9±1.9)歲;對照組男女比重3950∶3443,年齡22~64歲,均歲(45.3±1.8)。按照這些基礎性的資料能夠看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資料方面,沒有突出的不同(P>0.05),可實施對比研討。所有患者都知曉,同時把個人診療資料運用在公開課題研討。
入選標準:選取非全身麻醉的手術患者;年齡18~64 歲,性別不受限;和護理人員保持更加主動的交流,無認知功能障礙;同意進入本研究。
剔除標準:必須實施在全身麻醉下手術者;具備慢性疼痛史;存在藥物依賴者;依從性相對較差,以及不主動進入本研究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護理手段,由夜班人員進行術前探訪和交代注意事項,術中巡回護士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遵醫囑配合用藥,維護靜脈通道安全。術后協助患者安全返回病房等等。
參考組運用整體護理,個性化的健康宣教,時刻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和心理狀況,運用語言鼓勵或者握手方法等與病人進行友好的溝通和安慰。
1.2.1 術前訪視。接到手術通知單后在手術前一天,遵循誰手術隨訪視的原則。本臺巡回護士在需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并熟悉患者的心理情況后向患者進行自我介紹并實施個體化的心理輔導。督促患者家屬和好友加強同患者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借此緩解患者焦躁不安的負面情緒。從患者自身的能力著手,進行麻醉,和手術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其目的在于提升診治以及護理的依從性。進行生理干預:醫護人員應教會患者實施全身肌肉漸進放松技術,每天4 次,每次半個小時。運用音樂療法:護理人員充分的熟知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個人偏好,建議患者播放一些喜好的音樂,一天聽3 次,每次半個小時進行意象引導。
1.2.2 術前護理。患者進入手術室前1h,調節手術室溫度以及濕度,溫度在22~24 濕度40%~60%。患者入室立即通知手術醫生,并迅速建立靜脈通道。與器械護士清點手術器械并記錄。手術醫生到達后,進行三方安全核查并協助手術醫生擺放體位,運用棉墊保護受壓部位,在擺放體位過程中和患者充分溝通積極解釋或解決處理患者的要求。擺放體位后約束患者向患者解釋原因并取得同意。務必讓患者保持自身良好的舒適體位,釋放身心,保持輕松愉悅的局面[3]。
1.2.3 手術配合。器械護士積極配合,最大限度降低器械碰撞。巡回護士密切關注手術進展,備齊用物,避免頻繁出入手術室。在手術平穩階段,在手術醫生允許的情況下巡回護士可以通過播放舒緩音樂或者選取適當輕松的話題與患者溝通等方法保持手術房間處于一個嚴謹又不失輕松的環境。
1.2.4 麻醉復蘇期護理配合。麻醉蘇醒期作為預防麻醉并發癥的關鍵期,巡回護士要密切關注患者情況,及時使處理突發情況。比如:蘇醒期是否出現嘔吐,是否出現麻醉藥物過敏,是否出現蘇醒躁動,是否出現蘇醒延遲,保持環境安靜,室內溫度適宜。對蘇醒后痛感強烈的患者給予有效鎮痛,保持尿管的通暢。對蘇醒延遲的患者給予加蓋被褥吹暖風等保暖措施。巡回護士時刻保持警惕,有效的配合醫生處理各種突發情況,保證患者順利平穩度過蘇醒期。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情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不良情緒,患者評分愈低,也就表明患者心理狀態更好。采取GCQ 評估患者的舒適程度,評分愈高,也就表明舒適度越高。
研討運用統計學軟件實施數據研討,數據分析運用SPSS21.0 版本,計量資料運用百分率(%)代表,使用t 檢測;檢驗運用X2;如P 小于0.05,那么代表具有統計學價值。
對比對照組,參考組的護理滿意水平更好,組間數據比較,具有一定的不同,存在統計學影響(P<0.05)。對兩組患者利用自評焦慮量表(SAS)和自評抑郁量表(SDS)進行評價,參考組患者的SAS 評分、SDS 評分,更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具備一定的差異,存在統計學影響(P<0.05)。采用GCQ 評價患者的護理舒適度,參考組患者GCQ 評分相比對照組更高,兩組數據對比,差異突出,存在統計學影響(P<0.05)。具體見表一和表二和表三。

表一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表二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對比

表三 兩組患者GCQ 評分對比
醫生精湛的技術可以直接決定手術的成敗,然而手術操作屬于劇烈的應激原,能引發患者非特異性身心反應,特別是非全身麻醉患者,應激反應更為顯著。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給術中患者病情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影響手術醫生操作。所以減緩患者的應激反應,顯得尤為關鍵。護理干預屬全方位的護理模式,利用預見性地護理方法,能有效消除患者負面情緒,解決麻醉藥副作用,降低術后疼痛反應。有效護理干預的重要核心就是個性化的進行宣教,增加患者手術信心,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刺激患者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更好的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適水平[4-5]。
總而言之,通過上文的實驗對比結果可知,對比對照組,參考組的護理滿意水平更好,組間數據比較,具有一定的不同,存在統計學影響(P<0.05)。對兩組患者利用自評焦慮量表(SAS)和自評抑郁量表(SDS)進行評價,參考組患者的SAS 評分、SDS 評分,更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具備一定的差異,存在統計學影響(P<0.05)。采用GCQ 評價患者的護理舒適度,參考組患者GCQ 評分相比對照組更高,兩組數據對比,差異突出,存在統計學影響(P<0.05)。因此可得出相關結論,非全身麻醉手術,也就表明患者采用手術治療的過程中保持意識清醒的狀態下,患者非常容易發生焦慮不安的情緒,采取預見性的護理措施后,可更加有效的安撫患者的不良情緒,加速患者護理效果。預見性護理干預可舒緩手術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負面情緒,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加速患者術后康復,可在臨床實踐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