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健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三門江林場,廣西 柳州 545001)
落葉松人工林是我國森林資源中的重要部分,有效對落葉松人工林開展近自然經營,能夠推動落葉松人工林的可持續發展,并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良好維護。由于近自然經營涉及到諸多復雜的流程,需要相關人員做好全面性分析,并選用科學的經營模式,而當前我國一些地區在落葉松人工林經營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所以亟待進一步提升經營的有效性。
現有情況下我國落葉松人工林發展的規模日益增加,已經達到2.0×106hm2,在人工林總面積中占據了55%的比例。隨著我國人工林發展速度的不斷提升,其覆蓋地區也日益廣泛,如我國北方地區就種植了大量落葉松,這使我國市場中木材供需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過,因為樹種、立地條件選擇不當,經營管理不善,導致部分低產、低質林分;同時,林分郁閉前期忽視割灌除草的重要性影響到了落葉松人工林的持續穩定發展;另外,中幼林撫育數量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且未能按經營目標進行撫育;而培育目標不明確,木材銷售市場不暢也是當前落葉松人工林經營存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1]。
通過對國外發達國家落葉松人工林經營的經驗進行吸收和分析發現,近自然經營能夠使落葉松人工林有更高的生態效益,并且能夠提升其生產力。一些歐洲國家從很早就開始將近自然理念引入到人工林經營中,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我國對這一理念的運用相對較為滯后,當前對其運用還處于探索和摸索階段中。
近自然經營理念是一種以自然為“標準”的經營理念,要求在經營落葉松的過程中順應自然規律,并遵循森林管理模式,將天然林更新、目標樹種擇伐以及經營等作為重要的技術手段,持續對森林經營過程進行優化,使人工林經營達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全面提升的目的??傮w來看,近自然經營指的是運用森林自然演替進程對森林經濟、社會、生態功能進行平衡,推動森林持續正向演替,將其自然演替時間縮短,提升經營效益的理念。如,在近自然育林技術較為發達的德國,其對現有森林實行了“宜撫則撫、宜改則改、宜造則造、宜封則封、宜留則留、留則促變”的綜合育林措施。通過密度調整、質量調整、樹種調整、人工林近自然轉化等措施,對中、幼齡林進行了適時撫育,通過各種方式轉化低質低效林,使森林質量得到了全面快速提高。
近自然經營與普通同齡人工林經營存在較大的區別,近自然經營更為關注自然規律和經營過程的科學性,其特征有如下幾方面。
經營對象主要為鄉土樹種,在經營過程中注重林地生產力的保存,且注重規避爆發性病蟲害、生長衰退等災難;小面積認識和調查自然力,使林分得到天然更新;培育時間單元為森林完整的生命周期;在確定目標林相的時候根據立地環境、森林演替階段、指示植物以及潛在原生植被,并制定科學調整林分的結構措施;對目標樹進行標記,并對單株木開展培育管理,以此對森林生態功能進行維護,并達到目標樹生長量平均值的最大化;運用單株木擇伐作業法,在詳細分析和探究林分結構以及競爭關系的基礎上明確擇伐對象,通過采伐持續改進林分質量。
近自然經營與同齡林比較而言,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使林分生長量得到提升,并且由于近自然林具有相對較為復雜的結構,有十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具有較高的景觀價值和生態效益,所以當前得到了很多國家的運用,被人們視為可以滿足森林可持續經營指標的前景最為廣泛的營林方式。
通過上述介紹的落葉松人工林經營中近自然理念的運用特征,能夠發現,在落葉松人工林經營中有效運用近自然理念具有較大的優勢作用,能夠提升經營的有效性。為了深入對近自然經營理念的運用方法進行分析,著重分析落葉松—紅松交叉培育模式和落葉松—闊葉樹交叉培育模式2種模式,希望為行業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借鑒。
在間伐之后的落葉松人工林冠下更新紅松,目的在于對當前林分空間結構和樹種結構進行優化,并有效培育落葉松—紅松混交林。根據相關研究了解到,在紅松幼苗階段,并不適宜全光光照,而要對其進行一定的庇蔭,如此才能夠將其早期分叉、再生長等問題降低掉,并且還可以將結實時間推遲,使尖削度更好,不過也要實時進行透光,否則將會影響紅松幼苗的持續健康生長。在培育落葉松—紅松混交林的時候,要重點關注紅松的生長特點,合理運用間伐措施,對林分空間結構進行有效調整,確保其生長空間和成活率較高。還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管護和經營,通過人工修枝、割灌除草、上層木撫育等途徑,為混交林健康生長營造較好的環境。具體的培育模式如下。
目標樹種為落葉松、紅松;目標林相為落葉松—紅松異齡復層林;培育周期為大于80a。經營措施:在六至十年生時要將影響落葉松生長的非目的樹種、藤本、灌木等割除掉,并將其中的枯死枝、爛枝等去除掉,將其密度保留至2200~2500株·hm-2;在十一至二十年生時,要疏伐大約1~2次,伐后要進行修枝,間隔期保持早3~4a,伐后要確保林分密度約在900~1200株·hm-2;二十一至三十年生,要疏伐1~2次,間隔期保持在3~4a,伐后確保林分密度在450~550株·hm-2;在三十五年生時,進入到了林分冠下更新階段中,開展1次生長伐,將林分密度保持在390~420株·hm-2,伐后林下更新紅松1600~2000株·hm-2,更新之后1~5a,并持續擴穴3a 5次,持續割草灌,在撫育的過程中要恰當保留天然萌生的水曲柳、櫟類等闊葉幼苗;約在四十年生時,要伐1次上層落葉松,將林分密度保持在250~350株·hm-2;在四十五年生左右,要單株擇伐上層落葉松1~2次,使林分密度保持在200~300株·hm-2,同時,還要撫育更新層,以保障林木的正常生長;在五十一年生以后,要進行1~2次單株擇伐,確保采伐蓄積強度小于或者等于30%,形成落葉松—紅松異齡復層混交林。
要依據林分徑級分布、樹種組成、立地類型、林木健康情況、林齡結構等對采伐方式、采伐強度以及補植密度等進行明確,在林下可以補植白樺、水曲柳以及紫椴等闊葉樹。還要詳細分析補植樹種的生長特性,結合具體的特性進行留養撫育、封育、適當對林下的灌木進行清理,對其適度透光、修枝等,使幼樹有更好的生長環境,能夠得到健康生長,以更好地形成團塊狀或者帶狀鑲嵌混交林。具體的培育模式如下。
目標樹種為落葉松、水曲柳等;目標林相為落葉松—闊葉樹混交林;培育周期為高于70a。詳細的經營措施:在十一至二十年生時,要對其進行1~2次的疏伐,間隔期保持為3~4a,在砍伐之后將其密度保留為900~1200株·hm-2;在二十一至三十年生時,疏伐時間為1~2次,間隔期保持在3~4a,在伐后將密度保持在450~550株·hm-2;在三十一至四十年生時,進入到了冠下更新階段中,要對落葉松開展1次團塊狀或者均勻的疏伐,將上層目標株數保持在100~150株·hm-2,并做好修枝工作,伐后林下對闊葉樹進行更新,將栽植密度控制在1600~2000株·hm-2;在林下更新1~5a后,持續進行擴穴、割草3a5次,如果存在沒有達到最低保留株數密度的,那么要對其進行補植,還要保留天然萌生的水曲柳等幼苗;6~10a,將不利于幼樹生長的非目的的藤本、灌木等割除掉,并將其中的死枝枯枝等去除掉,以更好地推動林木的生長,對林木森林健康以及質量提升帶來有利作用,培育出質量和品質較高的落葉松森林[2];在上層落葉松四十一至五十年生時,基本上下層更新的闊葉樹進入到了較高生長期,要針對于上層落葉松進行1~2次的單株擇伐,并將其密度保留在200~300株·hm-2,同時還要對下層天然更新闊葉樹進行撫育、除藤、除草、割灌等,保證下層目標樹木持續健康生長;在五十一至七十年生時,要擇伐2~3次,確保每次蓄積強度低于或者等于30%,并且還要撫育更新之后的闊葉樹,保證林分能夠得到良好發育;最終留下的落葉松大徑級別樹木為45~75株·hm-2,形成落葉松—闊葉樹異齡復層林。
文中所講的落葉松指的是日本落葉松,主要適用于高山地區,復層林中主林層以櫟類闊葉樹和日本落葉松為主,其中日本落葉松屬于淺根樹種,櫟類闊葉樹屬于鄉土優良樹種,櫟類闊葉樹和日本落葉松頂級群落硬闊葉樹混交經營是自養能力較強的近自然森林類型;次林是其它類型的闊葉樹種,包括榆樹、椴樹等類型。
經營目標在于發揮水土保持功能,更好地對水源進行涵養,同時還可以發揮生產功能。產出木材的目標為日本落葉松胸徑目標為35~45cm,生長周期目標為40~60a;銳齒櫟等樹種的目標胸徑為50~60cm,生長周期目標為80~120a。
樹種具體的組成和比例為櫟類在30%~40%,日本落葉松在40%~50%,榆樹、椴樹等在10%~30%。更新目標為日本落葉松比例為20%~30%,櫟類在30%~40%,其它類型的樹種在30%~50%。混交模式為日本落葉松能夠得到均勻分布,櫟類以及其它有關的闊葉樹種成團塊狀分布。
措施在于對目標樹進行撫育,并將其中的干擾樹采伐掉,借助于間伐的形式對林木擁擠度進行調整,以使林木有更為科學合理的高徑比;適當進行伐林開窗,對鄉土闊葉樹進行補植,或者對其進行塊狀或者帶狀改造,對林下天然更新進行保護。還要對混交度、幼樹開敞度、林分成層性等,推動下木快速生長,形成針闊混交復層異齡林,最終達到恒續林階段。此外,還要在林隙內補植櫟類等有關的鄉土闊葉樹種。
在對落葉松人工林經營中運用近自然理念的時候,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近自然經營理念是一種遵循自然規律的經營理念,其要求經營人員做好全面性分析,對落葉松的自然需求、自然特征等進行深入了解,并做好準備工作,制定科學的落葉松人工林近自然經營策略,這樣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成果。當前我國一些林區,雖然認識到近自然經營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開展了近自然經營,但是取得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對近自然經營理念的認識不夠,沒有系統對該理念進行學習,在落葉松人工林經營中存在很多缺陷,無法做好細節性工作。對此,林區領導必須要注重對經營人員的培訓,建立其近自然經營理念,學習有關的知識,深化各位人員的認識。
落葉松人工林經營中要想對近自然經營理念進行運用,離不開科學的制度約束。由于落葉松人工經營涉及到較為復雜的流程,且有很多注意事項,在實際經營中,經營人員會因為多種原因的影響而導致經營過程不規范,從而影響經營結果。對于這種情況,林區應當構建近自然經營的規章制度,針對于不同的樹種制定詳細的、針對性的經營流程,并合理對職責進行劃分,確保每一位工作人員都有明確的工作職責和任務,以更好地開展樹木經營活動。需要注意的是,在構建制度體系的時候,要與工作者進行分析、討論,總結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并定期對制度體系進行更新和優化,確保其與林區情況相符合,具有較大的操作性價值。
森林經營是現代林業發展中的永恒主題,也是林業發展的潛力所在。落葉松是我國森林資源的重要部分,對落葉松經營過程中的生態問題進行解決,不僅關系到林場的持續發展,也關系到國家整體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廣西地區雖然適合種植落葉松,但是其與東北地區的氣候條件并不相同,在種植落葉松過程中,應當結合地區情況選擇合理的近自然經營模式,避免對東北地區、國外等落葉松種植的模式照抄照搬。同時,由于不同的近自然經營模式所培育出來的落葉松存在一定差異,所以在選擇經營模式的時候,還要對市場情況進行分析,充分結合市場需求、落葉松種類等對近自然經營模式進行運用。
近自然理念是落葉松人工林經營中的重要理念,該理念與生態保護的大目標相趨同,并且符合我國林業發展的大形勢,因此在落葉松人工林經營中應當注重對這一理念的運用。為了確保該理念的有效運用,林區應當對自身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對近自然理念進行深入認識與了解,同時還要制定科學的近自然經營制度,對每一位人員的行為進行全面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