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秦瑩
(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當前,我國傳統學科往往把一個整體學科劃分為若干狹窄的專業,各專業彼此獨立,互不交涉,難以融合發展,往往導致傳統學科注重深度建設而忽視廣度發展,從而造成人們對所研究對象缺乏綜合性和整體性認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今社會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趨走高,在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力,各高等農業院校開始探討新農科建設,把做好新農科建設作為新時代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新農科”是一個與傳統農科相比較的概念,是新時代背景下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而提出的。“新農科”是建立在新經濟、新興產業的基礎之上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載體,多學科交叉融合是“新農科”的本質特征。新農科建設順應新科技革命和新時代的社會發展要求,肩負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生態文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使命。
國內外均有對研究生自身發展需求相關的研究,國內學者對“新農科”建設的相關研究也逐漸豐富,如應義斌、梅亞明在2019年發表的《中國高等農業教育新農科建設的若干思考》中指出,“新農科”建設對學生的培養應以從偏重服務產業經濟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轉變,從單學科割裂獨立發展向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轉變,從專注專業教育向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高度融合轉變,從專注知識本位向側重個人本位轉變這4個方面的轉變開始。董維春、梁琛琛等學者在2018年發表的《從傳統到現代的高等農業教育——兼論中國“新農科”教育》認為,中國高等農業的教育的發展,應面向經濟全球化和正在興起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從傳統學科的改革開始,實施“新農科”建設。
王玉玫、吳淑娟等學者在2016年發表的《研究生學科服務需求分析及服務策略探究——以中央財經大學為例》一文中指出,研究生的學科服務需求是分階段的、多層次的,完善以研究生需求為導向的學科服務模式非常有必要。孫友蓮在2014年發表的《試論新研究生教育模式構建》中認為,高質量的碩士研究生教育應該是重視和滿足研究生需求的教育,重視和滿足研究生的合理需求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Kazemi Ellie等學者在2019年發表的《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Readings Assigned by Accredited Master's Degree Programs in Behavior Analysis》中提出,研究生的成長對課程設計是有要求的,完善課程設計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Hai Doan在2019年發表的《Is a Master's Degree Right for You?》中認為,研究生教育是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徑,從讀研目的來看,不能僅僅考慮行業需求,自我提升會更有利于未來職業的發展。
綜上,學者們在研究生需求、“新農科”發展的方面均有研究,但目前學者還未從研究生需求視角對“新農科”發展進行研究,雖然認為研究生需求是發展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對“新農科”的研究仍是以自上而下、供給式的角度,所以本課題從研究生的需求角度出發自下而上的對“新農科”的建設進行研究,不僅可以豐富對“新農科”建設的認識,還可以對以往研究的不足之處進行補充,增強“新農科”建設對研究生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助推中國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
“新農科”建設需結合研究生本科學科專業背景。研究生學科專業背景并不是單一的,其中不乏跨學科跨專業考研者,而以本專業讀研者也并非完全了解農科的學科建設,因此在“新農科”的建設過程中需結合研究生本科專業,引導研究生思考本科專業與研究生專業的聯系與契合點,從研究生熟悉的領域出發對農科進行理解,讓研究生明確“新農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要怎樣培養人才,從而形成上下聯動,通過良性互動不斷發展和完善“新農科”建設。
在入學階段樹立“新農人”觀念。每個人都是農民的子孫后代,人們的生活也離不開農業的種植生產,作為涉農領域的研究生該如何去認識“三農”問題是應該被明確的。云南農業大學是一所農林類高校,自然注重于農業相關學科的發展,再結合目前的“新農科”建設,需要用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涉農學科的建設和學農學生的培養。從研究生需求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就是在過去農科建設的基礎上,以更大的格局和更前沿的視角去看待農科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從而帶動農科的發展,現代農業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在這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既是科技融入到農業的過程,也是改變人們對傳統農業認知的過程,因為傳統農科發生了新的變化,所以農科需要有新的建設,“新農科”的建設不僅是應用型的建設,要與社會發展相契合,而且是對未來型人才的培養,面對社會發展的趨勢,需要培養新的人才去引領這個趨勢。就種植而言,已經從傳統的田地種植進入到城市的陽臺、超市,這不但在空間上發生了轉變,而且那些和農業相關的角色,生產者以及消費者對農業的觀念和理解發生了轉變。樹立“新農人”的觀念,需要具備“新農人”的素養,要有一定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拓展研究生的認知范疇,從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打造出符合新時代新要求的“新農人”。
組建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團隊,開闊研究生視野。在研究生學習的基礎階段最重要的是知識的積累,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團隊對研究生進行指導可以極大地豐富研究生在學習階段掌握的基礎知識,在豐富知識體系的同時還可以學到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模型,可以幫助研究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研究興趣和研究方向,還可以為科研階段做更充足的準備,對于掌握更多研究方法有很強的實用價值。“新農科”建設最大的作用在于開闊思路,對于人文社科類研究生而言,原有數據獲取方式大多依靠社會調查,通過問卷等方式。而現在隨著大數據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業數據直接可以從互聯網獲取,這就需要學習相應的清晰、可視化數據等相關知識,相應的就需要多學科的教師團隊為學生灌輸更豐富的知識,為研究生提供更多選擇和可能。
以農科為出發點,發散思維,打破傳統學科的局限性。在研究生學習的過程中是以農科作為基礎,對農科進行探索,學習前人的理論和經驗,在不斷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思考,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去理解農科,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會開始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而分析問題的過程也是在鞏固過去學到的知識又獲取新知識的過程,在獲取新知識時又會激發新的興趣,但農科一直是作為基礎存在的,支撐著農科研究生不斷探索新的領域,“新農科”的建設對于研究生來說更重要的是起到支撐的作用,在“新農科”的支撐幫助下不斷進取。因為農村已經不再是傳統封閉式的農村了,農業生產也不再是封閉式的經營了,農科也應打破單一學科的局限性,從研究生的角度來說,農科的學習為研究生提供了接觸涉農類科研的機會,在對本專業的某一具體方向研究的過程中,同時存在探索其它研究方向的機會,也就為研究生的成長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人文社科類與自然科學類合作,人文社科對具體事物的研究更加寬廣,而自然科學類則更有深度。在農科的基礎上,人文社科類研究往往在農作物的種植、栽培、品種選育方面較為薄弱,缺乏深度,不能從根本上了解到農作物的生長繁育問題,很難對農作物有較深入地把握,而自然科學類的研究則能較好地補充這方面的缺失,自然科學的研究對事物更加深入,但也存在過分依賴實驗數據和結果的問題,實驗數據和結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重視數據和結果的同時可以與人文社科進行跨學科合作交流,通過不同的視角去看問題,幫助思維的發散。
研究生在科研過程中需要專業的跨學科團隊進行項目指導。從研究生自身角度出發,需要有更多專業指導,因為在做科研項目的時候會遇到不同專業的問題,當遇到這些問題時只能從頭開始進行探索,效率會降低。由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或同學組成一個團隊,遇到問題時可以互相提供資源信息,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共享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效率,還能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這是從一個研究者的角度出發。而作為被研究對象也有其自身的不確定性,被研究對象有可能是具體的也可能是抽象的,當被研究者是一個群體時,就像農民群體,現代的農民不再進行傳統的封閉式生產,農民知道如何去利用互聯網銷售農產品,也懂得去選擇經濟價值更高的農產品進行生產,那么在研究這個群體的同時也可以去向其傳授新的科學技術,或者提供新的銷售模式,這對于單個的研究者來說很難,但對于一個團隊來說是可以實現的,而且也更符合當下這個快節奏的時代。
研究生在科研過程中需要“新農科”提供申報課題機會。科研項目可以有效的發揮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研究生的科研熱情和學習興趣,“新農科”專項類的課題申報可以有目的的引導研究生,針對當下研究生教育的薄弱環節,對研究生進行引導教育。在讀研期間并不是每個研究生都有機會主持一項課題的研究,在讀研過程中對課題的研究是重要的研究生成長經歷,對于不能主持課題的研究生來說,參與課題的研究也是成長的一種途徑,但目前參與者主動性并不高,沒有發揮出研究生項目促使研究生由被動為主動的參與到科研活動中的作用,因此在“新農科”專項為研究生提供課題申報機會的同時,也應積極探索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新模式。
研究生在科研過程中需要基礎設施支撐。對于自然科學類研究生來說,設備的好壞不僅影響實驗數據和結果,還會降低科研效率,科研設備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而且是吸引優秀人才的重要措施。不僅對于自然科學類研究生,人文社科類研究同樣需要基礎設施的支撐,方便快捷的學習環境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節省時間和經歷,去做更多有價值的研究。但相對需求而言,高校基礎設施仍需“新農科”提供支撐,這對建設學科、培養人才均有益處,在研究生認知水平提高的同時,基礎設施水平也要相應提升。
加強社會實踐能力,院所聯合培養,提供實踐機會。高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研究生不僅能夠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而且對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農林人才有積極影響,研究生可以接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生的社會競爭力,符合“新農科”建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其作用不僅體現在人才培養上資源可以共用,有利于打造新型農林人才,還體現在科研方面可以優勢互補,研究成果可以共享,研究生在院所聯合培養的過程中,也滿足了實踐的需求,可以獲取更多學科更多專業的知識,真正實現跨學科合作。研究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需要院所聯合培養,更早地與社會接觸,及時了解自己的不足,了解市場的需求,對自己的不足進行補充。
人才培養契合社會,打通校企合作平臺。目前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考試一崗難求,反而忽略了人在企業中的成長,但是要真正做到發展自己,企業的發展空間反而更大。企業的競爭更加激烈,因此需要提前去適應崗位;做就業指導、就業規劃或職業生涯規劃,在做職業生涯規劃時不一定要用學校的老師,可以將校企合作打通,請一些企業的負責人來講授,更有說服力,也更符合市場需求,以用人單位的角度來做這些職業生涯規劃更能展現社會的現狀。教育的本質是一個輸入與輸出的過程,輸入的內容好不代表輸出的結果是好的,因為實際過程中忽略了用人單位的需求,學校培養的方式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研究生社會競爭力提高的同時也要關注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自己。
專業設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細分領域專業適當合并。研究生教育應明確方向,目前,農科研究生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是研究生錄取率的升高并沒有帶來高就業率,反而出現了農科研究生就業難的問題。因此,“新農科”建設就必須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而就業率的提高就需要進行教育改革,使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技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加強對“新農科”理念的宣傳。研究生對于“新農科”建設要有自己的理解,要知道“新農科”建設是為了什么,或者說可以做出來什么,在理解的基礎上,要清楚“新農科”理念在向學生傳達的過程中要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傳達,或者要傳達什么樣的內容,這個非常重要。“新農科”建設起到很好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將傳播群體與受眾群體以此劃分,高校教師便是承上啟下的關鍵。再按照學科建設的途徑來說,即“新農科”怎么建設,建設途徑有很多,不論是以教育的方式,如直接通過高校教育改革,或者是學科設置、課程設置、項目設立等,通過這些方式可以迅速讓學生了解“新農科”理念。
為研究生科研成果轉化提供“試驗田”。研究生在進行科研實踐時得出的結論與成果很難有驗證的機會,雖然研究生階段的科研成果尚不成熟,但不進行驗證便不清楚自身科研成果是否有用,不能感受成功的同時也不能有深刻的教訓,這是研究生不能快速成長的原因之一,因此“新農科”建設應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建造模型,以虛擬的方式或小范圍試驗的方式為研究生提供科研成果轉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