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王衍萍 尚慶文 王麗燕 張曰軍
(淄博市淄川區農業農村事務服務中心,山東 淄博 255100)
目前我國肥料利用率跟農業發達國家相比較低,氮肥的當季利用率只有30%~40%,氮肥施入土壤后,有3個去向,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一般為30%~40%),殘留在土壤中(25%~35%),離開土壤(損失20%~60%);磷肥的當季利用率為10%~25%,鉀肥的利用率為40~60%[1]。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我國北方廣大農業區土壤普遍缺磷,糧食作物產量較低,農戶開始增施磷肥,磷酸二銨、尿素成為淄川區近30a余的主要用肥,通過多年來增施磷肥,淄川區土壤中有效磷水平已經普遍上升,尤其是高產農田,表層20cm土壤有效磷的水平很高。
玉米是我國播種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生長過程中,需肥量較大,且以氮、磷、鉀肥為主,因此,摸清本地區玉米氮肥、磷肥和鉀肥的利用率,大幅提高其利用率,對改善作物品質、減少肥料浪費、保護環境尤為重要。
針對上述問題,有必要通過試驗分析肥料利用率現狀,以提出更適宜的施肥建議,引導農戶改變施肥習慣,提高肥料利用率。
試驗于2019年6—9月在山東淄博市淄川區羅村鎮魯家村進行,試驗田面積667m2。試驗地塊土壤肥力相對均勻,能排能灌,具有代表性。供試土壤為褐土,土壤質地為中壤,pH8.01,養分含量:有機質31.41g·kg-1,堿解氮40.08mg·kg-1,有效磷44.37mg·kg-1,速效鉀175.48mg·kg-1。供試玉米品種為“迪卡517”,肥料為尿素(N 46%),普通過磷酸鈣(P2O512%),氯化鉀(K2O 60%),前茬作物為小麥。
1.2.1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對比試驗,大區無重復設計。除施肥外,各小區其它田間管理措施相同。試驗設5個處理,各處理隨機排列,每個處理面積100m2,施肥量為折純量。5個處理分別為,NPK,常規施肥區(N 224.25kg·hm-2,P2O592.25kg·hm-2,K2O 92.25kg·hm-2);NP,常規施肥無鉀區;NK,常規施肥無磷區;PK,常規施肥無氮區;CK,空白不施肥區。
1.2.2 測產方法
在每個小區中隨機取3個樣點,每個樣點取有代表性的10m雙行數株數和穗數,連續取10穗數粒數,每個樣點選擇1~2株典型樣株從莖基部剪斷,記錄莖葉、穗風干重,脫粒后記錄籽粒風干重,各取莖葉、籽粒200g左右的樣品,烘干粉碎,經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測定氮、磷、鉀養分含量。樣品經H2SO4-H2O2消煮,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全氮含量,釩鉬黃比色法測定全磷含量,火焰光度法測定全鉀含量。
1.2.3 肥料利用率計算
以氮肥利用率計算為例。
形成100kg經濟產量養分吸收量=(籽粒產量×籽粒養分含量+莖葉產量×莖葉養分含量)/籽粒產量×100
常規施肥區作物吸氮總量=常規施肥區作物產量×施氮下形成100kg經濟產量養分吸收量/100
無氮區作物吸氮總量=無氮區作物產量×無氮下形成100kg經濟產量養分吸收量/100
氮肥利用率=(常規施肥區作物吸氮總量-無氮區作物吸氮總量)/所施肥料中氮素總量×100%
試驗地塊土壤pH值為8.01,屬于弱堿性土壤,對照山東省大田養分分級評價標準進行評價分析,土壤中堿解氮含量缺乏,平均含量為40.08mg·kg-1;土壤中有效磷、速效鉀和有機質含量均極豐富,平均含量分別為44.37mg·kg-1、175.48mg·kg-1和31.41g·kg-1,見表1、表2。

表1 山東省大田土壤養分分級評價標準

表2 土壤樣品測試結果
由表3可知,玉米籽粒莖葉中氮養分含量最高的是NPK區,分別為1.3774%和0.9615%,最低的分別是PK區和CK區,分別為1.2345%和0.724%,驗證了土壤中氮養分含量缺乏,不施氮肥直接影響玉米籽粒莖葉中的氮養分含量;土壤中磷鉀含量極豐富的情況下,玉米籽粒莖葉中養分含量與是否施磷鉀肥無相關性;玉米籽粒中氮磷養分含量高于莖葉中含量,鉀養分含量低于莖葉中含量。

表3 玉米籽粒莖葉養分含量
由表4可知,NPK區產量最高,比NP區、NK區、PK區分別增產1045.5kg·hm-2、601.5kg·hm-2、1027.5kg·hm-2,增產率分別為14.4%、7.81%、14.12%,說明氮肥、鉀肥對產量的貢獻率遠大于磷肥。玉米形成100kg經濟產量吸收N、P2O5、K2O養分量分別為2.84kg、1.93kg、5.08kg,比例為1.5∶1∶2.6。試驗區玉米的肥料利用率為鉀肥最高,其次為氮肥,磷肥最低,分別為48.77%、30.39%、12.56%。

表4 玉米100kg經濟產量養分吸收量及肥料利用率
試驗地屬弱堿性土壤,土壤堿解氮含量較低,有效磷、速效鉀及有機質含量很豐富,氮肥、磷肥、鉀肥的肥料利用率分別為30.39%、12.56%、48.77%。
通過研究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本區域玉米肥料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肥料施用方式。本著節本增效的原則,20%的氮肥與全部磷肥、鉀肥一次性基施,80%的氮肥分1~2次于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追施,追肥通過壟溝深施覆土,施肥深度、距植株都是7~10cm,所有肥料均忌土壤表面撒施。肥料施用量。根據土壤養分測試結果調整施肥量及肥料養分比例,增加氮肥用量、減少磷肥用量、保持鉀肥用量;試驗區是秸桿還田地塊,土壤堿解氮含量較低,增施尿素或碳銨等氮肥,不僅有利于玉米生長,還有利于防止秸稈腐爛時微生物和幼苗爭水爭肥;磷肥的當季利用率低、肥效長,由于連年多施磷肥,試驗區土壤中磷含量極豐富,磷過量會導致缺鋅,生產中可根據情況減少甚至不施磷肥,補施鋅肥。肥料配合施用。化肥與有機肥料配合施用,化肥含量高,見效快,但養分單一,有機肥養分齊全、肥效持久,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還可以彌補單施化肥所造成的養分單一、易被土壤固定和易淋失的缺點,達到減少化肥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施足大量元素肥料的基礎上配合補充中微量元素肥料。精準施肥。根據作物需肥規律施肥,通過水肥一體化技術在玉米需肥關鍵期分次施入水溶肥,協調肥水管理;施用玉米專用緩控釋肥料,調節肥料的供肥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