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平 ,鄭曉鴻 ,黃小平 ,畢學翠 ,蘇 輝 ,李小華 ,唐 橋
在2 000 m 水上航道進行的賽艇比賽,依據不同艇型和環境條件等,比賽持續時間一般為5.5~7.0 min[1-2]。賽艇2 000 m 比賽中運動員的能量供應包括70%~86%有氧供能和14%~30%無氧供能,無氧供能包括無氧乳酸供能和非乳酸供能[3-5]。可見,有氧耐力在賽艇2 000 m 比賽中對運動員供能能力起主導作用[6-9],而無氧耐力在起航和沖刺階段發揮重要作用[10-11]。因此,賽艇項目訓練必須以有氧耐力訓練為重點,并與速度訓練和力量訓練有效結合,運動員才能在賽艇2 000 m 比賽中有出色的競技表現[2,12]。基于訓練分期理論[13-15],在不同階段的不同供能能力訓練比例應有一定變化,其比例的合理分配是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因此,賽艇訓練中不同階段的不同供能能力訓練比例的合理安排顯得尤為重要。
學者們[16-18]多采用已執行過的訓練計劃研究歸納不同訓練階段和不同訓練水平運動員的不同供能能力訓練比例安排的一般規律。有相關研究[11]49-107提出,運動員有氧能力和無氧能力之間相互影響,有氧能力過強會導致無氧能力下降,無氧能力過強會導致有氧能力下降。陳小平[19]研究發現,我國賽艇訓練在有氧能力和無氧能力的訓練比例安排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教練員往往根據所掌握的一般訓練比例安排規律來安排訓練,容易導致在最終比賽中成績下降。在訓練實踐中,教練員在安排不同供能能力的訓練比例時常常犯難,只能憑借經驗和已掌握的一般性訓練規律安排訓練計劃,這樣容易導致競技表現與預期出現一定偏差。那么,研究如何有效量化安排不同供能能力訓練比例就非常有必要,可以盡可能避免方向性錯誤。
賽艇測功儀和水上劃船訓練對運動員身體的刺激程度都與運動成績具有很高的相關性,測功儀可用于賽艇訓練的測試評估[20]。鄭曉鴻 等[21]研究發現,賽艇運動員各項運動素質指標例如測功500 m、6 000 m及最大力量等與2 000 m 成績在不同訓練階段是一個動態變化關系。Jensen[11]25-30利用測功儀最早設計了賽艇不同能力系列經典測試方案,指出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在“黃金標準”范圍內可使賽艇2 000 m 比賽成績達到最佳水平。因此,鄭曉鴻和Jensen 的研究成果能為監控賽艇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訓練比例的安排提供理論參考。本文從訓練實踐出發,利用易操作的訓練學指標,結合賽艇不同供能能力訓練比例安排的一般規律,依據不同賽艇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水平的測試評定結果,探究賽艇運動員準備期不同供能能力訓練比例的量化安排,比較運動員訓練前后不同供能能力的變化及對2 000 m 成績的影響。
以17 名陜西省賽艇男子運動員為測試對象,其中11 名公開級:年齡為(18.6±1.4)歲,身高為(193.5±2.5)cm,臂展為(199.8±3.8)cm,體質量為(92.2±5.4)kg,專項訓練年限為(2.3±1.1)年;6 名輕量級:年齡為(18.5±1.8)歲,身高為(188±3.6)cm,臂展為(192±3.7)cm,體質量為(76.5±5.0)kg,專項訓練年限為(3±0.9)年。針對專項特征,運動員均是從全國各地選拔的備戰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的重點運動員,5人達到健將水平,12 人達到一級運動員以上水平。均自愿、積極參加本研究。
1.2.1 測驗安排
本研究從賽艇訓練實踐出發,測試距離和時間的選擇以不同能量代謝系統供能持續時間的生理學基礎為依據[22-23],參考“黃金標準”系列測試及各國賽艇隊[24-26]的測試方案,確定采用澳大利亞的國家賽艇隊測試方案[27],在 2018 賽季準備期(12 周)的起、止各 1周利用賽艇測試儀(Concept II,D 型)進行測試,測試樣本賽艇運動員在100 m(“黃金標準”中測10 s 功率)、500 m(“黃金標準”中測 60 s 功率)、2 000 m、6 000 m 與60 min 劃行中的平均功率、成績、槳頻等指標(見表1)。第1 次測試依據“黃金標準”確定運動員具備的不同供能能力水平,量化安排不同供能能力訓練比例。第2 次測試檢驗不同功能能力比例的變化及對提高2 000 m 成績的有效性。在每次測試前教練員根據運動員組別及測試距離設置測功儀阻力系數(所有運動員100 m 測試的阻力系數為190,其他距離測試時公開級運動員的阻力系數為130、輕量級運動員的阻力系數為120)。兩次測試要求相同,運動員均會竭盡全力進行測試(根據運動員所在單位的政策,不同供能能力達到目標成績均有不同等次獎勵,測試過程中教練員關注運動員表現并進行鼓勵)。

表1 樣本賽艇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系列測試指標
1.2.2 測試程序
通過訓練、測試、講學,樣本運動員能夠按照測試要求完成測試,熟悉測試細節。測試和訓練的地點均在陜西省水上運動管理中心(楊凌)進行,海拔高度約450 m。樣本運動員按能力水平分成6~8 人一組,測試前設置測試距離或時間,分段成績設置為500 m。測試后記錄劃行的總成績、距離、平均功率、500 m 平均成績、500 m 平均功率。測試過程的營養補充按照運動隊的營養計劃執行。
分別在準備期(12 周)起、止各1 周的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四安排相同的測功儀測試內容,兩次測試的程序、要求均相同。星期一上午9∶00 開始進行60 min測試,測試前先進行10 min 跑步、拉伸,再進行10 min測功儀專項準備活動。60 min測試分2 個30 min 完成,第1 個30 min 測試的槳頻為16 次/min,間歇15 min后,進行第2 個30 min 槳頻為20 次/min 的測試,測試后進行10 min 拉伸放松。星期二上午9:00 開始進行6 000 m 測試,測試前進行10 min 跑步、拉伸,再進行15 min 測功儀專項準備活動,之后進行6 000 m 全力測試。測試后進行15min慢跑、拉伸放松。星期四上午9∶30開始進行 100 m、500 m、2 000 m 測試,先進行 10 min 跑步、拉伸,再進行15 min 測功儀專項準備活動,100 m最大功率測試進行2 次測試,2 次間歇5 min,取1 次最好成績進行記錄。100 m 測試后放松劃10 min,進行500 m 最大功率測試,測試后進行15 min 慢跑、拉伸放松。休息60 min 后再進行15 min 測功儀專項準備活動,進行2 000 m 全力測試,測試后進行15 min 慢跑、拉伸放松。
1.2.3 不同供能能力訓練的內容、方法、手段及目的
提高賽艇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時,訓練內容、方法和手段的選擇、訓練強度控制等主要參考了美國賽艇協會教練員委員會[28]和國際賽艇聯合會等[29-30]的相關資料。U3(氧利用 3 訓練)、U2(氧利用 2 訓練)、U1(氧利用 1 訓練)、PSLong(長距離拉槳功率訓練)主要訓練有氧耐力。U3、U2 為16~25 km 水上或測功儀技術訓練和有氧訓練,方法為技術分解訓練法、技術完整訓練法、持續訓練法,血乳酸控制在2 mmol/L 以內,槳頻為16~18 次/min。U1 為水上12~20 km的訓練,方法為2km分段重復訓練法,血乳酸為2~4mmol/L,槳頻為 16~22 次 /min。PSLong 為 6×1 km 的分段重復訓練,血乳酸為2~4 mmol/L,槳頻為 16 次 /min。AT(無氧閾訓練)、ATT(氧運輸訓練)主要提高最大無氧閾功率,AT 為水上或測功儀的6 km 或4 km 比賽訓練及測功儀6×4 min 的多級測試(每級按預定負荷完成),血乳酸為4~6 mmol/L,槳頻為22~28 槳;ATT 為水上或測功儀的4 000 m 比賽訓練及測功儀7×4 min 多級測試(每2 個月安排一次最后一級4 min 的全力劃),血乳酸為4~8mmol/L,槳頻為28~32 次/min。T訓練主要提高最大有氧功率,訓練內容是測功儀2 000 m比賽訓練,血乳酸為8~14mmol/L,槳頻為30~38 次/min。PSmedium(中等距離拉槳功率訓練)、PSShor(t短距離拉槳功率訓練) 類訓練主要提高最大無氧功率。PSmedium 為水上或測功儀的500 m 間歇訓練,血乳酸為 4~6 mmol/L,槳頻為 20~26 次 /min;PSShort 為水上或測功儀的250m間歇訓練,血乳酸為4~6mmol/L,槳頻為22~28 次/min。 PSSuper(最大拉槳功率訓練)類訓練主要提高最大無氧非乳酸功率,PSSuper 為水上或測功儀125 m 以內距離的間歇訓練,乳酸為4~8 mmol/L,槳頻為最大。力量訓練為中等強度的力量訓練,為增強肌肉耐力和提高功率進行準備,共安排10 個訓練項目,每個訓練項目做10~12 次,總組數為4~6 組。具體見表2。

表2 不同供能能力訓練的內容、方法、手段及監控指標
1.2.4 不同供能能力訓練的量化安排方法
將不同的訓練內容、方法、手段按時間進行安排,通過對在多年訓練實踐中運動員完成訓練的統計數據分析得知,運動員在水上和測功儀訓練時每劃行1 000 m 約需要4.5 min,力量訓練量化安排同樣以分鐘計算。根據第一次測試的不同供能能力水平的評定結果,結合“黃金標準”、項目特征和準備期訓練比例安排的一般模式,在Excel(2016)中對每一節訓練課的訓練量化安排,按照既定比例調整不同供能訓練比例,最后以周為單位按照訓練不同供能能力的目的對不同訓練內容、方法、手段進行歸類整理、量化。
1.2.5 統計方法
利用“Microsoft Excel(2016)”和“IBMSPSS Statistics 21”對測試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計算不同級別男子賽艇運動員和所有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測試中500 m 劃行的平均功率、標準差,并按照“黃金標準”算法[11]評定運動員當前的不同供能能力水平。對2 次不同供能能力測試的500 m 平均功率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p<0.05 有顯著差異,p<0.01 有非常顯著差異。對所有運動員兩次測試的結果制作“時間- 功率”散點圖,進行冪函數曲線擬合,用決定系數判斷曲線擬合優度,R2越接近1 說明擬合優度越大,根據函數式推算不同做功時間、不同劃行距離對應的功率。統計訓練計劃不同供能能力訓練比例并進行描述性統計(均值±標準差)和占比計算。
圖1 是兩次測試“時間-功率”擬合冪函數曲線,第 1 次測試為 y=1 146x-0.188,R2=0.993 9;第 2 次測試為 y=1 052x-0.172,R2=0.992 5。R2均接近于 1,擬合優度非常好,推算10 s、60 s 劃行的平均功率有意義。根據2 次測試的函數關系式推算10 s、60 s 劃行的平均功率并進一步計算分析,與“黃金標準”進行對比。

圖1 樣本運動員準備期訓練前、后不同供能能力“時間-功率”變化曲線對比
由表3得知,第 1 次測試時 10 s、60 s,6 000 m,60 min 劃行的平均功率與2 000 m 劃行的平均功率比值分別是(204.5±10.5%)(146.3±9.3%)(80.8±5.0%)(68.7±3.1%)。根據第1 次的評定結果量化安排不同供能能力的訓練比例。第2 次測試的比值分別是(190.7±10.2%)(140.1±8.2%)(81.2±5.4%)(69.8±4.3%)。
由表4 得知,準備期12 周的訓練中U3U2 訓練強度占71.71%,U1 訓練強度占6.91%,AT 訓練強度占2.63%,T 訓練強度占0.12%,PSLong 訓練強度占1.95%,PSShort 訓練強度占 0.02%,PSSuper 訓練強度占0.003%,力量訓練占16.66%。

表3 樣本運動員準備期訓練前、后的不同供能能力與“黃金標準”的對比結果 單位:%

表4 提高不同供能能力的訓練量及比例
通過對賽艇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量化訓練12 周后,運動員第2 次測試的10 s 平均功率、6 000 m 平均功率、60 min 平均功率與2 000 m 平均功率的比值更為接近“黃金標準”,而60 s 平均功率偏離“黃金標準”(見表 3)。
從圖2 得知,準備期12 周訓練中最大無氧非乳酸訓練占0.003%(PSSuper),最大無氧訓練占0.020%(PSmedium、PSShort),最大有氧訓練占 0.120%(T),最大無氧閾訓練占2.627%(AT、ATT),有氧耐力訓練占80.569%(U3U2U1PSlong),力量訓練占 16.662%(力量訓練)。
由表5 得知,第2 次測試時測功儀2 000 m 劃行的平均功率提高了1.98%,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100 m 劃行的平均功率下降了5.14%,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500 m 劃行的平均功率下降 1.58%,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6 000 m 平均功率提高了2.54%,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60 min 劃行的平均功率提高了3.52%,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圖2 樣本運動員準備期不同供能能力訓練占比

表5 樣本運動員準備期訓練前、后兩次不同供能能力測試結果單位:W
賽艇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評價的“黃金標準”是以奧運會冠軍運動員為測試對象,以賽艇的生物學理論為依據進行測試分析歸納,得出10 s 劃行的平均功率與2 000 m 劃行的平均功率的比值為(173±22%),60 s的劃行的平均功率與2 000 m 的劃行的平均功率比值為(153±10%),6 000 m 的劃行的平均功率與2 000 m劃行的平均功率的比值為(85±3%),60 min 的劃行的平均功率與2 000 m 劃行的平均功率的比值為(76±4%)。
使用測功儀以10 s 測試評價肌肉功率和爆發力,以60 s 測試評價無氧能力,以2 000 m 測試評價有氧功率,以6 000 m 測試評價有氧能力、無氧閾功率,以60 min 測試評價有氧能力和耐力[11]25-30。跑步、游泳等運動項目和賽艇項目竭力運動時不同供能系統的持續供能時間[3,22,31-32]為:最大無氧非乳酸(ATP-CP 供能)最長供能持續時間約為30 s,10 s 達到最大峰值,10 s 后開始逐漸轉向其他供能方式;最大無氧供能(糖酵解供能)從30 s 持續到90 s,90 s 后轉向其他供能方式;最大有氧訓練、最大無氧閾訓練、有氧耐力訓練供能時間從2 min 持續到1 h 以上,甚至更久,時間越長有氧供能占比越多。加拿大賽艇生物學方面的專家 Nick[33]提出,測功儀 6 000 m 劃行的平均功率略高于多級遞增負荷測試中的無氧閾功率,測功儀6 000 m劃行的平均功率可代表最大無氧閾功率評價賽艇運動員的有氧能力。Peter 等[23]1-24從肌纖維類型角度研究不同供能系統的供能時間,認為ATP-CP 供能是II 型快肌纖維起重要作用,持續供能少于30 s;TAP-CP 和糖酵解系統是快肌和慢肌中的IIb 型肌纖維起重要作用,持續供能30~60 s;糖酵解和有氧供能系統是慢肌和快肌中的IIa 型肌纖維起重要作用,持續供能時間為1.5~3 min;有氧供能系統是慢肌(I 型)肌纖維起重要作用,持續供能超過3 min。
本研究與專項比賽和訓練實踐相結合[1,31],確定測試使用測功儀劃行100 m、500 m、2 000 m、6 000 m與60 min 的成績,結果顯示100 m 成績均在20 s 以內,500 m 時間均在 90 s 左右,2 000 m、6 000 m 均在 6 min。因此,所得結果能夠相對準確地評定運動員的最大無氧非乳酸功率(100 m)、最大無氧功率(500 m)、最大有氧功率(2 000 m)、最大無氧閾(6 000 m)、有氧耐力(60 min)。
為了與“黃金標準”統一到一個尺度進行對比,將不同供能能力系列測試進行冪函數曲線維擬合,制作“時間- 功率”曲線(見圖1),可推算10 s 和60 s 的劃行的平均功率,結果可用于與“黃金標準”對比分析。
根據第1 次測試結果,以“黃金標準”為參考依據(見表3),應增加有氧耐力、最大無氧閾功率、最大無氧功率訓練的占比,減少最大無氧非乳酸的訓練占比。據此,量化12 周不同供能能力訓練比例,確定實施12 周0.003%的最大無氧非乳酸訓練、0.020%的最大無氧訓練、0.120%的最大有氧訓練、2.627%的最大無氧閾訓練、80.569%的有氧耐力訓練、16.662%的力量訓練(見圖2)。第2 次測試的最大無氧非乳酸功率、最大有氧功率、最大無氧閾功率、有氧耐力功率與2 000 m 平均功率比值更為接近“黃金標準”(最大無氧功率除外)(見表3)。最大無氧閾功率和有氧耐力功率顯著提高,最大無氧非乳酸功率和最大無氧功率顯著下降,測功儀2 000 m 平均功率顯著提高1.98%(p<0.01)(見表 3)。
Jensen 等[29]49-62研究提出,賽艇的有氧訓練通常可以劃分為兩級強度,大部分訓練在低強度范圍,較高強度的有氧訓練被稱為氧利用1(UT1)訓練,較低強度的有氧訓練被稱為氧利用2(UT2)訓練。建議UT2訓練的乳酸水平為1~2 mmol/L,UT1 訓練的乳酸水平為 2~4 mmol/L。Thompson[30]72-113將有氧訓練強度分為U3、U2、U1 三個強度等級。可見,不同供能訓練比例在訓練計劃中由不同訓練強度控制。本研究的訓練強度監控方法為,每月進行1 次測功儀遞增負荷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制作“功率- 血乳酸、心率”散點圖,按指數函數進行曲線擬合求出函數關系式,推算每名運動員的 1 mmol/L、2 mmol/L、4 mmol/L、6 mmol/L 的功率和心率。據此,實施過程中嚴格把控每名運動員的訓練強度。
賽艇年度訓練常分為4 個階段或6 個階段,Thompson[30]72-113將年度訓練分為準備期、賽前期、競賽期、過渡期 4 個階段。Thor[34]將賽艇年度訓練分為準備期Ⅰ、準備期Ⅱ、賽前期、競賽期Ⅰ、競賽期Ⅱ、過渡期6 個階段。結合文獻[13-15]和訓練實踐分析,訓練周期階段劃分沒有本質區別,是辯證地將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協調統一的問題,最終目標都是為了獲得最佳競技狀態。Thompson[30]認為賽艇年度訓練在不同階段的訓練內容比例安排應有區別,一般情況,準備期有氧訓練占90%,無氧閾以上強度訓練占10%;賽前期有氧訓練占86.5%,無氧閾以上強度訓練占13.5%;競賽期有氧訓練占86%,無氧閾以上強度訓練占14%;過渡期有氧訓練占100%。本研究將所有訓練內容根據訓練強度以分鐘為單位進行歸類整理(見表4),將UT2強度劃分為U3 和U2,U3 為專項技術訓練、交叉訓練和一般性訓練,U2 為有氧長劃;U1 為有氧較高強度的中等距離或長距離訓練;AT 為4~6 km 距離的計時、測驗;T 為 2 000 m 測驗;PSLong 為 2 000 m 分段訓練,提高每一槳的功率;PSShort、PSSuper 為 500 m 和 100m左右段落的測驗或訓練,力量訓練為中等偏上的大力量訓練。不同供能能力訓練比例的統計方法(見表4)與 Thompson[30]72-113的統計方法有一定區別,Thompson 未將力量訓練統計到訓練強度比例中,結果得出準備階段有氧訓練占90%,但實際上不同供能能力訓練方向基本一致,具體的量化結果和制定策略有一定區別。
生物學相關研究[30,33]表明,為期至少2 個月的U3、U2、U1 訓練能夠提高血容量,有氧代謝酶(琥玻酸脫氫酶、檸檬酸合成酶、H 型乳酸脫氫酶)增加,增加毛細血管數量,增加肌糖原儲備、促進IIb 型肌纖維向IIa 型肌纖維轉變。普拉托諾夫[14]64-431提出,未成年運動員的無氧能力要比成年運動員差,在無氧性質的最大負荷運動中,未成年運動員的最大乳酸濃度不會超過10 mmol/L,而成年運動員的最大乳酸濃度是這個數值的2~3 倍,女運動員的最大血乳酸濃度要比男子運動員低得多。無氧能力的提高所需的訓練時間較短,訓練實踐中會將無氧能力的提高安排在賽前8 周左右,Haaker 等[35]研究顯示加拿大國家賽艇隊女子運動員(n=11)在備戰2012 年奧運會周期賽前安排了乳酸最大峰值的訓練和測驗,血乳酸由7 月2 日的8.8mmol/L提高到了 7 月 9 日的 11.2 mmol/L。Nolte[11]77-86的專著中顯示:高強度的最大乳酸訓練(間歇訓練)是使運動員做好參賽準備的最好訓練方法,該訓練的前提是需要有進行有氧訓練的基礎,在賽艇運動中通常將有氧訓練安排在非賽期或冬季。根據運動員的年齡和訓練年限,本研究在該訓練階段安排了為期12 周的大量有氧訓練,最大無氧功率訓練內容只占了0.020%(見圖2),結果表明,樣本運動員基礎有氧能力明顯提高(見表5)。
運動訓練相關研究[15,35]認為,合理的運動技術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運動的經濟性,完善的運動技術能更有效地利用能量和優化能量供應過程,以及更有效地利用有氧反應。本研究根據運動員年齡、訓練階段及賽艇訓練理論,在訓練計劃中安排了大量的U3(技術分解、技術完整訓練)和U2 訓練,共占71.715%(見表4),該部分訓練對能量利用的經濟性和有氧耐力的增強起到了較好作用。
賽艇是一項力量-耐力型運動[2],力量素質也是影響賽艇運動員專項比賽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建議賽艇運動員在大力提高有氧耐力的同時應該增強肌肉力量[21]。本研究的力量訓練比例為16.662%(見表4),力量訓練以中等偏上的訓練負荷為主,訓練內容及訓練要求強調與專項技術動作相結合,該部分訓練是提高肌肉功率和肌肉耐力的基礎。因此,在10 s 劃行的測試中運動員沒有好的表現,但運動員最大力量素質有了提高(測試資料顯示),為下一階段提高樣本運動員最大功率打下了基礎。
教練員制定訓練計劃時往往會在準備期加強有氧耐力訓練,競賽期強調無氧訓練,而這也容易造成某一方面供能能力訓練量化安排出現過多或過少的問題[16,19],憑借經驗安排訓練計劃較難把握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形成。經研究發現,教練員可根據賽艇不同供能能力“黃金標準”和“時間-功率”曲線評價不同階段的供能能力水平,如果有氧能力水平達到目標要求,下一步就應針對性地訓練無氧能力,量化不同供能能力的訓練比例,逐步使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的比例趨近于“黃金標準”,提高運動員2 000 m 比賽成績。但賽艇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的“黃金標準”在運用中仍應根據訓練實際靈活掌握,考慮運動員的個體特征、多人艇位置分配及整體計劃安排等方面的問題。
“黃金標準”和本研究的2 次測試發現,不同運動員的不同供能能力占比會存在一定差異,這可能與肌肉類型有很大關系[23]1-24。相關研究[1-2]顯示,通過實驗室測定的賽艇運動員最大攝氧量(VO2max)和乳酸閾功率對賽艇運動員專項2 000 m 成績評定并不完全可靠,存在運動員的個體差異問題[36-38]。澳大利亞國家賽艇隊[26]使用“距離 /時間 - 功率”測試評定系統,對每一名運動員的不同階段、不同供能能力進行評定,包括:使用測功儀進行 100 m、500 m、2 000 m、6 000 m,60 min 測試,并根據測試結果安排訓練計劃,但并沒有研究如何量化不同供能能力的訓練比例。因此,需要在訓練實踐中根據不同階段每一名運動員的不同供能能力制定“時間- 功率”曲線,使每名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能夠均衡發展。
賽艇是一項團體性運動,艇上不同的位置對運動員的能力要求不同,需考慮每一名運動員供能能力測試結果和多人艇的配艇要求[11]229-236。相關研究[28,39]顯示,領槳手的能力需要好的速度力量和拉槳峰值功率,跟槳手需要較好的耐力。建議教練員根據不同位置特征確定下一階段的訓練方向。
在賽艇運動訓練中,常年多次采用“黃金標準”進行測試也是不現實的,建議每年采用2~3 次全面測試較為合理,根據不同階段供能能力訓練的不同目標針對性地測試個別項目[11]25-30。比如:本階段訓練安排以提高有氧能力為主要目的,測試無氧能力就沒有太大必要,進行大強度的測試也會帶來諸多問題[24,37,40]。荷蘭的國家賽艇隊女子輕量級雙人雙槳項目奧運會冠軍教練 Josy[24]在訓練實踐中測試 60 s 和 6 000 m 劃行的平均功率,依據“黃金標準”得出60 s 與6 000 m 劃行的平均功率比值為(1.80±0.05),根據此范圍確定不同訓練階段的不同供能能力的訓練比例,確保2 000 m發揮最佳水平。筆者為了教練員在訓練實踐中操作方便,根據“黃金標準”制定了達到2 000 m 目標的不同供能能力最低標準列表——“賽艇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的均衡發展目標”。例如:男子公開級運動員測功儀測試的2 000 m劃行的目標平均功率為532 W,那么運動員在測試中10 s 的劃行平均功率應在(920±117)W范圍,60 s 的平均功率應在(814±55)W范圍,6 000 m 的平均功率應在(452±16)W范圍,60 min 的平均功率應在(404±21)W范圍。在訓練實踐中,教練員可根據“賽艇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的均衡發展目標”制定階段性的不同供能能力發展的目標,動態性地提高不同的能力。
根據賽艇項目特征和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測試評定結果,確定賽艇運動員準備期不同供能能力訓練的量化安排方案,該訓練方案能有效調控不同供能能力水平,促進賽艇2 000 m 成績提高。“黃金標準”“時間- 功率”函數曲線對賽艇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水平的評定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指導意義,可有效確定下一步不同供能能力訓練的方向,在訓練實踐過程中應考慮不同訓練階段和賽艇運動員訓練水平及多人艇項目要求等因素而靈活運用。
科學化的賽艇運動訓練應是根據項目特征全面評估運動員現階段水平,依據訓練規律量化安排訓練方案,階段性地提高賽艇運動員不同供能能力水平,實現專項成績的提高。本研究雖只對賽艇訓練準備期進行了分析研究,但基本能夠說明賽艇訓練在大周期的不同階段通過這樣的量化安排同樣能夠達到預期目的。后期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不斷提高賽艇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