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彭吾訓,陳品奇,朱文龍,劉慧
1.貴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骨科,貴州都勻 558004;2.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急診外科,貴州貴陽 550004;3.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醫院骨科,河北秦皇島 066000
膝關節骨關節炎是臨床高發的骨性關節炎疾病,同時也是典型的多發性和慢性進行性的臨床疾病,在廣大老年人群體中具有較高發病率,隨著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深,該疾病發病率呈現出逐年的遞增趨勢。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病理特點表現為關節軟骨組織出現進行性退變甚至消失,同時關節邊緣存在骨贅形成,在軟骨下骨質發生反應性改變,且患者的病變速度遠超再生及修復速度[1]。目前對于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方法較多,其中外科手術是比較常用的治療措施,為了進一步提升老年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的治療價值,該文將對該院2017 年6 月—2019年6 月76 例老年膝關節骨關節炎病例應用全膝關節置換術或者單髁置換術的臨床療效進行回顧分析和對比。現報道如下。
隨機抽取該院76 例老年膝關節骨關節炎病例,以其手術方案為標準分組,觀察組(單髁置換術組,38例):性別比,男∶女=21∶17;手術時年齡61~82 歲,均值(69.2±0.4)歲;膝關節骨關節炎病程5 個月~6 年,均值(2.4±0.3)年。對照組(全膝關節置換術組,38 例):性別比,男∶女=20∶18;手術時年齡60~84 歲,均值(68.6±0.5)歲;膝關節骨關節炎病程4 個月~6 年,均值(2.3±0.5)年。此次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且患者均對此次研究知曉,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線性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采取單髁置換術方案治療,術中為硬膜外麻醉,保持仰臥體位,在膝內側做手術切口,其中上端與髕骨上緣保持平行,下端直到脛骨結節上側水平處。密切觀察患者膝關節內外側間室和前交叉韌帶的具體情況,對于內側半月板進行切除,并對脛骨、股骨內側和踝間窩雙側骨贅徹底清理。脛骨截骨導向器放置在脛前,與前交叉韌帶止點處保持平行,實施縱向截骨以及水平截骨,結合截骨片情況合理選擇適宜型號的假體,同時截骨期間注意對內側副韌帶的有效保護,維持膝關節屈曲約45°,與踝間窩的前內角前側大約1.0 cm位置處進行鉆孔,并安裝事先準備的股骨截骨模塊,順著模塊對股骨后踝進行徹底切除,針對殘余的內側半月板需徹底清理,進行研磨栓的安裝并實施研磨,對于屈曲和伸直間隙進行詳細測量,結合截骨的測量結果合理選擇適宜型號的研磨栓,實施第二次研磨,并對股骨踝后角的多余骨組織進行徹底去除。脛骨模版旋入和定位,順著脛骨模版的上凹槽進行切骨和開槽,并對脛骨進行安裝。針對膝關節的伸屈間隙平衡情況進行測試,明確膝關節的穩定狀況與間隙張力情況,于脛骨和股骨分別鉆孔,并利用骨水泥假體進行妥善固定,完成后充分沖洗切口并放置引流管。
對照組采取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術中為腰硬聯合麻醉,保持仰臥體位。在膝正中處做皮膚切口,通過股內側做手術入路,對于關節囊進行切開,并對髕上囊滑膜實施松解,確保髕骨可充分外移,同時無需進行髕骨翻轉。手術區域徹底顯露,對于半月板、交叉韌帶和骨贅等充分切除,同時注意切除期間對內外側韌帶的有效保護,利用手術器械于患者病骨關節面、脛骨平臺以及股骨遠端等依次進行截骨,同時截骨期間防止發生關節脫位,結合患者截骨情況合理選擇適宜假體,進行試模后實施假體安裝,結合屈伸度對于軟組織穩定情況進行評估,若穩定性較差則通過松解軟組織來幫助屈伸間隙平衡,利用骨水泥對假體進行固定,針對關節間隙及對線情況進行檢測,確保軟組織的平衡性,對于髕骨位置進行妥善固定,完成后可對關節囊進行縫合關閉,并常規放置引流。兩組均于術后給予抗凝和抗感染等基礎治療,并于術后2 d 可拔掉引流管,同時指導患者逐步進行功能訓練。
①兩組均于術后隨訪6 個月,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術前、術后的疼痛度進行測評,0 分(無痛)~10 分(極限疼痛),利用HSS 膝關節評分表對患者膝關節功能測評,分值與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成正比;②比較兩組術后隨訪期間直腿抬高及主動屈曲至90°的用時;③對比兩組術后1、3、6 個月的膝關節活動度情況;④統計兩組的術后并發癥情況。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入組時VAS、HSS 評分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個月兩組的VAS、HSS 評分均優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VAS、HS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手術前后VAS、HSS 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術后直腿抬高用時、主動屈曲至90°用時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康復時效指標對比[(),d]

表2 兩組術后康復時效指標對比[(),d]
觀察組術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的膝關節活動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膝關節活動度對比[(),°]

表3 兩組術后膝關節活動度對比[(),°]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率2.63%,對照組10.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癥率對比[n(%)]
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的典型特征為骨質增生、滑膜炎和半月板損傷等,同時伴隨不同程度的膝關節內外翻畸形,這也對老年患者生存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對于處在中期和早期的患者可考慮進行非手術方案治療,然而對于晚期患者來說,采用非手術治療方案通常無法緩解其癥狀。而外科手術則是此類患者的唯一治療措施,植入關節假體來替代病變關節,可促進生理解剖結構與力學功能的恢復,有利于緩解患者的關節疼痛度,并促進其活動功能的恢復[2-4]。隨著近年來臨床中人工假體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優化以及手術技術的提升,關節置換術在臨床中也得以廣泛應用。然而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存在衰退情況,并且普遍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所以對于手術的耐受性相對較差,手術治療的風險較高,還需選擇更為恰當和安全的手術方案。全膝關節置換術以及單髁置換術,均是臨床中對于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治療的常用術式,均具有良好的療效。然而針對老年患者來說,常規的全膝關節置換術創傷較大,同時也將對患者關節形成一定的破壞作用,致使原有局部病變進一步擴大,術后的并發癥率相對較高,也不利于患者術后的盡早恢復[5-7]。隨著近年來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單髁置換術快速發展和完善,在手術中能夠實現小切口操作,有利于確保手術視野并進一步縮小切口長度。與傳統的全膝關節置換術相比,其創傷性更小,同時可對伸膝裝置進行有效保護,對于患者髕股關節穩定度以及運動軌跡產生的影響相對較小,可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度。除此之外,在手術操作過程中能夠降低對于股四頭肌產生的牽拉和傷害,通過利用截骨工具,依據患者截骨順序實施截骨,能夠降低對其周邊軟組織造成的損傷,同時原位截骨也可防止關節脫位,能夠降低對患者關節囊造成的損傷[8-9]。從該次的分析結果來看,觀察組術后直腿抬高用時(3.12±0.89)d、主動屈曲至90°用時(4.27±1.05)d 均短于對照組的(4.53±1.26)、(5.52±1.50)d(P<0.05);觀察組術后1個月、3 個月、6 個月的膝關節活動度為(99.31±6.26)、(109.59±7.16)、(115.97±6.82)°均大于對照組的(93.17±5.24)、(103.26±6.06)、(111.26±5.15)°(P<0.05);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率為2.63%,低于對照組10.53%(P<0.05)。這與魯嘉良等[10]的研究結果:實驗組的并發癥率(3.19%)低于對照組(11.18%)(P<0.05),研究結果類似。這表明,對于老年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來說,在達到手術適應癥時采用單髁置換術的治療價值優于全膝關節置換術。
綜上所述,針對老年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采用全膝關節置換術和單髁置換術均可促進其術后關節功能的良好恢復,然而單髁置換術有利于加快患者術后恢復并降低并發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