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洋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檢驗科,山東 泰安 271000)
血液細胞檢測又被稱為血常規檢測,是當前臨床檢測中的重要部分[1]。其檢測項目主要包括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紅細胞(red blood cell,RBC)、血紅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platelets,PLT)等[2]。其檢測結果不僅可以反映血液相關指標的變化,為診斷、治療提供依據;還可以輔助醫生更加準確的判斷疾病,選擇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3]。但臨床實踐發現,在醫學檢測過程中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血液細胞檢測結果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從而影響病情的判斷[4]。對影響血液細胞檢測結果的有關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控制方法,是提高血液細胞檢測質量的關鍵[5]。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血型相同且符合血液細胞檢測的受檢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臨床醫學檢測中影響血液細胞檢測質量的有關因素及控制方法,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血型相同且符合血液細胞檢測的受檢者進行研究,其中男77例,女73例;年齡27~56歲,平均年齡(41.5±7.2)歲。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身體各項指征均符合本研究要求;意識清醒,智力、認知水平正常;配合度較高,能遵從研究要求,積極配合各項研究工作;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腫瘤等惡性疾病或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或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完成研究者。
1.3 方法 抗凝劑稀釋比例:在患者空腹狀態下,利用靜脈采血法采集受檢者的下肘靜脈血液樣本。分別用1∶10000和1∶5000 稀釋比例的抗凝劑進行處理,然后將相同稀釋比例的血液標本進行混合,搖勻后將其分為75等份送檢[6]。血液樣本放置情況:利用上述方式再次采集受檢者的血液樣本,將其混合搖勻后等分為300份。其中150份在室溫條件下儲存,分別在放置30、60及180 min時各選取50份樣本進行檢測[7]。剩余的150份樣本在22 ℃的低溫環境下儲存,同樣在30、60及180 min時各選取50份樣本進行檢測[8]。檢測所用儀器及藥物:一次性靜脈真空采血管[碧迪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EDTA-K2抗凝劑(北京凱瑞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540型血細胞自動分析儀(英國庫爾特公司)。
1.4 觀察指標 通過對比法統計分析150例受檢患者血液樣本在不同稀釋比例、不同放置時間和不同放置溫度下的檢測結果,檢測指標包括WBC、RBC、PLT和HGB。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F檢驗,多組間進行F檢測,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稀釋比例對血液細胞檢測結果的影響 稀釋比例1∶10000 的各項血液細胞檢測結果均高于稀釋比例1∶5000的,且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稀釋比例1∶5000 的RBC:(4.1±0.3)×1012/L,稀釋比例1∶10000 的RBC:(5.8±0.7)×1012/L,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9.3315,P=0.0000)。稀釋比例1∶5000 的WBC:(6.4±0.8)×109/L,稀釋比例1∶10000的WBC:(9.6±1.2)×109/L,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9.2153,P=0.0000)。稀釋比例1∶5000的HGB:(106.5±12.8)g/L,稀釋比例1∶10000的HGB:(166.3±15.3)g/L,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5.9614,P=0.0000)。稀釋比例1∶5000的PLT:(136.4±21.3)×1012/L,稀釋比例1∶10000 的PLT:(189.6±26.1)×1012/L,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6761,P=0.0000),見圖1。

圖1 不同稀釋比例對血液細胞檢測結果的影響Figure 1 Effect of different dilution ratio on blood cell test results
2.2 血液放置情況對血液細胞檢測結果的影響 室溫環境下不同放置時間各項血液檢測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低溫環境下不同放置時間各項血液檢測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一放置時間下,室溫與低溫環境下各項血液檢測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放置時間下室溫與低溫環境中血液細胞RBC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0 min:t=45.6090,P=0.0000;60 min:t=51.4650,P=0.0000;120 min:t=32.8876,P=0.0000)。不同放置時間下室溫與低溫環境中血液細胞WBC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0 min:t=20.3960,P=0.0000;60 min:t=24.2562,P=0.0000;120 min:t=22.9674,P=0.0000)。不同放置時間下室溫與低溫環境中血液細胞HGB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0 min:t=82.4403,P=0.0000;60 min:t=92.5377,P=0.0000;120 min:t=69.9810,P=0.0000)。不同放置時間下室溫與低溫環境中血液細胞PLT 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0 min:t=61.4445,P=0.0000;60 min:t=34.9196,P=0.0000;120 min:t=32.3074,P=0.0000),見表2。
表2 血液放置情況對血液細胞檢測結果的影響(±s)Table 2 Effect of blood placement on blood cell test results(±s)

表2 血液放置情況對血液細胞檢測結果的影響(±s)Table 2 Effect of blood placement on blood cell test results(±s)
放置時間(min)3060120 F值P值RBC(×1012/L)室溫環境4.1±0.35.2±0.96.1±0.45.32<0.05低溫環境14.6±1.619.2±1.716.5±2.24.38<0.05 WBC(×109/L)室溫環境6.5±1.29.4±2.16.1±1.06.27<0.05低溫環境16.9±3.420.6±2.517.3±3.35.86<0.05 HGB(g/L)室溫環境112.6±8.4134.6±7.6127.4±8.111.23<0.05低溫環境13.5±1.325.1±3.531.6±5.310.92<0.05 PLT(×1012/L)室溫環境14.3±1.222.7±1.518.6±2.46.34<0.05低溫環境183.2±19.4124.7±20.698.4±17.37.28<0.05
3.1 影響血液細胞檢測質量的因素 血液檢測結果可以直觀反映患者的各項機體生化指標,是醫師判斷患者疾病種類的重要依據[9]。如果其檢測結果的誤差較大則會影響患者的治療方式,導致預后效果不佳[10]。所以控制血液細胞檢測質量對臨床疾病的判斷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1]。但在實際的臨床醫學檢驗工作中,血液細胞檢測質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血液檢測結果出現偏差[12]。
本研究發現,在血液細胞檢測過程中,血液稀釋比例,血液放置時間以及血液放置溫度均會對各項血液檢測結果產生影響,且以上影響因素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王富偉[7]的研究結果相似,即血液稀釋比例1∶5000 和1∶10000 的各項血液檢測結果(WBC、RBC、PLT 和HGB)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室溫下血液樣本放置時間不同,各項血液檢測結果存在差異。
3.2 血液細胞檢測質量的控制方法 本研究僅從稀釋比例、血液放置時間及血液放置溫度3 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而在臨床實踐中影響血液檢測質量的因素較復雜。所以在血液檢測中,參與檢測的醫務人員要按照醫學檢驗的規范流程進行操作,仔細排查可能造成影響的因素,同時進行記錄總結,進一步優化臨床醫學檢查的工作路徑,最大程度上控制監測質量。對血液細胞檢測質量的控制可以從檢測前、檢測時、檢測后3個方面入手,具體方法如下。
3.2.1 檢測前 ①對參與檢測的醫務人員進行相關技能教育培訓,確保其具備高水平的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②嚴格按照醫院的規定血液細胞檢測流程操作,熟練掌握檢測中的各項注意事項。③熟知檢測相關儀器及設備在檢測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掌握解決措施。④減少標本采集中的不良因素,檢測前對血液細胞的相關信息進行控制。
3.2.2 檢測時 ①對檢測所用的試劑和藥品進行檢查,確定其是否在規定的標準范圍之內。②檢查血液檢測中所用到的儀器及設備是否可以正常使用。③對檢測濕度及濕度進行控制,確保其在規定的標準檢測范圍之內。④檢測時參與檢測的醫務人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相互監督配合,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因素。
3.2.3 檢測后 ①檢測結束并不意味著檢測工作的完成,此時需要對獲得檢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②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要綜合患者的臨床資料,過往疾病史和整體身體狀態,確定患者的細胞直方圖和病理特征。③如果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借助顯微鏡對患者的血液細胞進行進一步檢查,從而更加做出更加準確的病理判斷,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更為有效的數據。
綜上所述,在血液細胞檢測過程中,血液稀釋比例和樣本放置時間、放置溫度均會對其檢測結果產生影響,在未來臨床醫學檢測工作中要嚴格把控血液細胞檢測的各個環節,盡量避免不良因素對檢測結果造成的影響,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