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華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地方治理能力的一次全方位檢測與極限考核。在這場“大考”中,作為“優等生”的長三角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決策》從地方治理創新案例的角度進行了深度分析。從上榜案例分析來看,長三角地方治理創新呈現出鮮明的新時代特征:創新一體化聯防聯控機制,確保了區域“協同防控”卓有成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助力城市邁向數字化治理新時代;在基層社區,通過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為疫情防控筑起了一道“鋼鐵長城”。
《決策》評選出的“2020長三角地方治理創新十大案例”,在疫情大考中經受住了實踐檢驗,必將成為地方治理寶貴的“良方”。梳理總結上榜案例的創新理念和新鮮做法,將極大地助推地方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兵貴神速,戰“疫”制勝首要在快,必須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早在疫情初期階段,長三角打破區劃藩籬,迅速筑起聯防聯控的共同防線。
2020年2月7日,長三角三省一市召開視頻會議,建立聯防聯控機制,明確七項合作事項。2月27日,三省一市再次召開視頻會議,進一步合作建立五項工作機制。兩次會議上,三省一市黨政“一把手”均出席,還建立由常務副省(市)長牽頭、各省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相關專項工作組和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負責具體落實的協同工作模式。
聯防聯控不是單純對疫情進行“堵”,同時也包括信息互通、物資共享、管理聯動。在“7+5”聯防聯控機制下,三省一市重點推動建立信息互聯互通機制、重大舉措互相通報機制、重要防疫物資互濟互幫機制、交通一體化聯動機制、醫療救治工作聯動機制等,大大提高了長三角地區政策協同效率。
3月初,當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開始轉向復工復產階段時,一系列難題浮出水面。特別是由于疫情防控中采取省界“分設關卡、分開檢查”的方式,以及“跨省人員居家隔離14天”等政策,使人員無法跨省市流動。
長三角經濟聯系緊密、人員來往密切,跨省市流動不暢意味著復工復產將遭遇極大阻礙。此時,長三角在全國率先推出健康碼互認通用機制。“從上海到浙江只要一個碼,不要小看這種便利性。”專家分析指出,這種便利性會大大刺激經濟往來的需求,摩擦系數降低,很多經濟活動就會活躍起來。
疫情防控狀態下,企業復工面臨上下游配套、辦事審批、資金配套等多方面難題。特別是長三角區域內產業鏈上下游關聯非常緊密,關鍵時刻一體化協同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城市之間產業鏈的協同供給,保障了重點防疫物資穩定生產。除了強化供需匹配和原材料、零部件生產供應,落實通關、物流等協同保障之外,企業招工、員工返崗等方面也建立了協調對接平臺。

兵貴神速,戰“疫”制勝首要在快,必須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迅速筑起聯防聯控的共同防線。
從各地“自我防控”變為長三角“協同防控”,從復工復產“各自為戰”變為區域內“協同推進”,長三角充分發揮出一體化協同優勢,聯防聯控實現“3+1>4”,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優秀的答卷。
更可喜的是,“聯防聯控”為今后一體化制度建設積累了經驗,成為“深水區”突破的重要契機。
比如,一些地方將“健康碼”與電子健康卡、電子社保卡打通使用,為區域醫保一體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長三角醫保異地協作也投入“實戰應用”。2020年1月30日,有3名上海參保人在無錫發病并被當地醫院確診為新冠肺炎。無錫醫保部門立即與上海聯系,上海醫保中心及時為3名患者辦理了異地備案手續。
公共服務一體化是一體化中的難點,而聯防聯控打破了區域分割壁壘,有望借機啃下一些“硬骨頭”,形成一批長效機制。疫情之“危”成了一體化之“機”。
疫情期間,數字化戰“疫”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已成為疫情防控不可或缺的“利器”。有專家認為,疫情把中國數字化轉型向前推進了十年,“在疫情推動下,數字化時代已經提前到來”。
從“2020長三角地方治理創新十大案例”分析來看,上榜案例中有一半與數字化治理有關。從某種程度上說,2020年可以稱為數字化治理“元年”。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安徽銅陵的“城市超腦”。

銅陵發揮無需物理觸碰語言交互功能,對客戶進行咨詢解答、分流引導,減少人員聚集,為市民在營業廳辦理供電業務帶來方便。
令銅陵人沒有想到的是,剛剛上線試運行的“城市超腦”,在突如其來的疫情中發揮出巨大作用。
2020年春節剛過,疫情尚未緩解,農貿市場作為最早一批復工復產的場所,由于人流量大、情況復雜,防疫壓力巨大。特別是出現一些未戴口罩現象,監管困難。
“城市超腦”監測到這一現象以后,迅速發出預警短信,將情況告知市場管理人員。30分鐘內,市場管理人員立即對未戴口罩人員進行了當面警告,并下發了整改通知。疫情期間,“城市超腦”系統上線后便發現未佩戴口罩者30余人,大大提升了疫情防控監管力度。
所謂“城市超腦”,是綜合利用5G、數字孿生、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輔助城市治理、管理決策、公共服務的智慧系統。通過物聯網掌握人、事、物、情、組織等核心對象要素,對城市擁有全面的感知能力;通過強大的智能數據處理能力進行分析并輸出合理的方案,以破解城市治理中的難點和痛點問題。
銅陵“城市超腦”2018年啟動建設,2019年11月上線試運行。戰“疫”期間,“城市超腦”發揮數據匯聚、挖掘、分析能力,依托已經匯聚的30多億城市大數據,以及170.56萬人口數據、43.27萬戶數據,與社區人工采集的居民數據進行碰撞比對,為疫情防護一碼通、出入農貿市場實名登記等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城市超腦”匯聚社區公共區域監控視頻,智能監測、預警社區內超過5人的人流聚集現象,及時提醒給周邊巡邏的社區工作人員疏導人流。正是由于人流聚集預警的威懾,銅陵市未出現一例人流聚集現象,有效避免了人群聚集給社區居民帶來的疫情傳播風險。
銅陵市還利用“城市超腦”構建的社區重點人員人臉庫,對需要隔離的有疫區往來史的返銅人員,通過人臉抓拍識別監控軌跡行為。對未按要求進行自我隔離人員及時預警,對重點關注人員軌跡進行監控、分析,避免私自外出而導致的“人傳人”風險。
“線下+線上”的數字化立體布防,有效地在疫情防控一線布下了一張“天羅地網”。疫情期間的卓越表現,讓“城市超腦”逐漸融入銅陵人的日常生活,打開了數字化治理的“金鑰匙”。
例如,運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有效幫助治理“垃圾發現難、及時清理難”的問題,規范工地運輸車輛隨意傾倒建筑垃圾等行為,大大提升城市運營管理效率;通過“超腦”,可以有效管控店鋪商販占道擺攤、臨時廣告等違規擺放問題,讓行車行人都能暢通無阻;在社區服務方面,通過人臉識別和電子貓眼相結合的方式,智能掌握老人行為軌跡,獨居老人如果出門幾天未歸,或者突發疾病癱倒在家,社區管理員會收到自動報警,及時解決問題。
隨著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城市超腦”有望真正進化為城市“大腦”,實現城市問題全面感知和城市運行科學決策,深刻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全面升級。
數字化治理是城市治理的一場革命性變革,也是今后地方治理的“標配”。在這方面,長三角走在了全國前列。除了安徽銅陵,上海浦東、浙江杭州、江蘇蘇州等地都有大量創新案例涌現,引領了數字化治理時代的新潮流。
戰“疫”實踐表明,基層社區是疫情防控第一線。能不能在社區構筑起抵御疫情的嚴密防線,決定著抗疫斗爭全局的成敗。在此次疫情大考中,社區發揮了極端重要的作用,也探索出了一系列創新經驗做法。
從上榜案例來看,上海浦東、南京秦淮區、合肥濱湖功能區等地的基層治理創新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基層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黨員沖上一線,以黨心聚民心,萬眾一心,發揮出強大的組織力和戰斗力。
基層黨組織建設非朝夕之功,而是多年來持之以恒的成果,在這方面上海浦東成效卓著。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成就,不僅體現在經濟發展上,更體現在制度建設上。
樓宇黨建、“1+1+X”工作法、居民自治金、“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30年來,浦東堅持把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緊密結合,把黨建引領貫穿始終,開創了一系列富有新時代特色的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品牌。
尤其是從2019年開始,浦東把黨建引領的作用嵌入到社區服務過程中,將“家門口”作為解決基層民生和社區治理的重要抓手,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城市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潤物細無聲地開展引領。通過基層黨組織,將居民、社會組織、社區單位等的社會多元力量凝聚起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不斷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同時也讓浦東成為“中國之治”的生動樣本。
在疫情防控中,黨建引領發揮出顯著優勢。上海外來人口多,疫情防控任務十分艱巨。尤其是浦東作為浦東機場所在地,還承受了外防輸入的巨大壓力。浦東基層社區黨組織迅速行動起來,組織起一支支黨員先鋒隊奮戰在抗疫最前線,同時區域化黨建單位也積極參與社區防控工作,織起了一張嚴密的社區防控網。
黨建強,一強百強。合肥濱湖功能區從2012年開始,整合區域資源、創新工作方法,聯合駐地機關企事業單位發起成立黨建聯盟,先后吸納98家單位加盟,形成全覆蓋、廣吸納、強活力的黨建大格局。
黨建聯盟把隸屬于不同系統、掌握不同資源以及聯系松散的黨組織整合在一起,各家單位“手牽手”,高效配置和盤活區域內的場地、人員、資金等各類資源,創新活動形式,提供互惠共享平臺,既凝聚黨建合力,又滿足了居民需求。
在疫情防控中,黨建聯盟匯聚起基層黨組織的強大力量。濱湖世紀社區通過黨建聯盟將小區、樓宇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黨員、志愿者和結對共建黨委的力量,有效填充到社區疫情防控中來,成立臨時黨支部、黨員先鋒隊,劃分責任片區和責任崗位,做實包保聯動和網格化管理機制,高效實現區域內力量統籌和資源流通,構筑起社區防控牢不可破的堅固防線。
社區戰“疫”能夠速戰速勝,黨建引領是奧妙所在。社區防控一線實踐經驗充分證明,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既是中國特色,又是中國優勢。疫情之后,仍須繼續強化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和引領力,不斷推動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