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螺螄粉從以前只能在柳州品嘗到的地方特色小吃,變身為互聯網時代的現象級食品,圖為千人共吃活動推廣現場。
2020年疫情期間,廣西柳州螺螄粉逆勢而上,成為全國熱銷產品。業內人士認為,袋裝螺螄粉的面世,使原本只能“現煮堂食”的柳州螺螄粉從“路邊攤”走進了工業園,實現工業化生產,這讓螺螄粉具備了搭乘互聯網快車的條件,螺螄粉從以前只能在柳州品嘗到的地方特色小吃,變身為互聯網時代的現象級食品,且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利好。
柳州螺獅粉產業的前世今生是怎樣的?其發展路徑對各地有哪些參考借鑒價值?
2020年,受疫情影響,許多行業受到打擊,但柳州螺螄粉卻一路飄紅,逆風而上。僅上半年,螺螄粉出口額就是2019年總額的8倍。
2020年,肯德基、李子柒、良品鋪子、三只松鼠等紛紛推出各自的螺螄粉產品。疫情期間,有關柳州螺螄粉的話題,兩個月10次登上熱搜,閱讀量超10億;一些網紅主播,靠賣螺螄粉吸粉無數;網友集體催貨,呼喚“螺螄粉自由”……柳州市商務局數據顯示,2020年袋裝螺螄粉產值預計將達90億元。
打開電商平臺,經營螺螄粉的網店,月銷量動輒數十萬單。此外,網絡主播李佳琦,2分鐘內售空26000箱螺螄粉;娛樂明星陳赫的直播首秀,短短8分鐘售出6.6萬袋螺螄粉,成交額超百萬元。
近年來,柳州通過推動螺螄粉從“現煮堂食”到“袋裝速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螺螄粉打下了走紅的基礎。
2014年,在柳州,生產袋裝螺螄粉小作坊悄然出現,打破了長期以來螺螄粉只能“現煮堂食”的局面。一些有長遠發展意識的作坊老板,想去申請辦證生產。但當時沒有螺螄粉生產標準,無法辦證,政府部門也很頭疼。到2014年底,生產袋裝螺螄粉的小作坊,有40多個所謂的品牌。在旺盛消費需求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生產者如雨后春筍都冒出來了。
此時,柳州市已經察覺到,這是一場關于“粉”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引導這些生產者走向標準化規范化,又不能把它們管死。
“放水養魚”是柳州市對螺螄粉生產者的引導思路。2014年底開始,工廠面積達到300平方米,就給辦證。行業很快繁榮起來,相關企業增加到80多家。在這個過程中,官方又不斷制定規范,提高準入門檻。資質欠缺的小作坊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

精準對接市場需求,“靶向式”轉型升級,是當時主要的發展思路。隨著行業的規范,一些食品生產企業不斷改進技術,研發出既還原美味,又可以長期保存、能夠快遞到外地的“袋裝速食”螺螄粉,這讓螺螄粉打下了風靡網絡的基礎。
2019年,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柳州螺螄粉出口一度受阻。在危機困難面前,柳州積極引導螺螄粉企業進行產品革新,用牛骨替代傳統工藝中的豬骨熬制鮮湯,再加上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不僅扭轉了柳州螺螄粉出口頹勢,還擴大了消費群體。同時,柳州螺螄粉企業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1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技術合作關系,獲得各種科技創新專利14項。
技術突破使袋裝螺螄粉快速形成產業。作為一座以汽車、鋼鐵、機械制造為優勢產業的工業重鎮,工業的基因根植于柳州的血脈中,“一切用技術說話,以標準保證質量。”
調研中,筆者發現,在柳州市河西工業園螺霸王公司的生產線上,十幾只分別裝著筒骨、螺螄、生姜、香辛料包的大鐵盆,在熬煮湯料的大鍋旁排列有序。生產線另一端,酸筍、酸豆角、花生等料包,則通過傳送帶源源不斷輸送著。
一句話,由第三產業轉為第二產業,必須用工業化的思路。
在柳州,不少企業開始圍繞螺螄粉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技術和工藝創新。有的企業探索米粉制作工藝,有的專注物理殺菌、真空包裝等生產技術的提升。以保質期為例,袋裝螺螄粉從起初的10天提高到了6個月。這使得袋裝螺螄粉具備了搭乘“互聯網快車”的條件。
2015年,柳州市召開螺螄粉產業發展大會,首次提出柳州螺螄粉“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理念,確定了柳州螺螄粉產業做袋裝走機械化生產的道路。
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螺螄粉產業發展,改寫了螺螄粉長期受困于地方的局面。用工業化思維將產品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有利于扭轉地方特色產業小規模、分散化、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管理能力弱、競爭力不強等局面。
為此,柳州成立了以市委副書記為組長的螺螄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陸續出臺《柳州螺螄粉地方標準》《預包裝柳州螺螄粉地方標準》《柳州螺螄粉產業升級發展的實施方案》《柳州市全面推進螺螄粉產業升級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螺螄粉生產的標準和發展規劃,申請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建立了螺螄粉食品安全檢測中心。
柳州還專門開辟了螺螄粉產業園,聚焦集約發展,推動“小作坊”走進“工業園”,為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發展創造便利條件。目前,已有近20家袋裝螺螄粉企業在園區落地投產,帶動上下游10多家配套企業進入園區,集群效益凸顯。依托工業園區,培育和發展螺螄粉特色產業集群,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通過集聚的規模經濟等降低成本,獲取競爭優勢。
螺螄粉帶動原材料和衍生產品的發展,一方面延長了螺螄粉的產業鏈,另一方面又反哺了螺螄粉自身的發展,形成多贏局面。
一碗粉,不僅做成了暢銷各地的網紅美食,還帶出了“螺螄粉+”產業鏈。近年來,柳州市因地制宜發展“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扶貧模式,讓貧困戶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都能充分享受產業增值收益,實現了螺螄粉產業扶貧的可持續發展。
柳州魚峰區白沙酸廠采取提供種子、保底收購的方式,與當地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建立“扶貧車間”,年收購豆角500多萬公斤,帶動里雍、白沙兩鎮12個村900余戶農民種植豆角6000畝,其中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300多戶,畝純收入可達4000元,成功帶動農戶脫貧致富。
當地政府積極引導螺螄粉企業成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加強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培育企業帶動原材料基地的能力。聯合體以訂單生產為主要合作方式,實現螺螄粉全產業鏈發展。對于生產企業來說,原料本土化既方便源頭品控,又能使螺螄粉產業惠及地方。
通過大力發展原材料基地,柳州全市螺螄養殖面積已達4.8萬畝、大米基地2萬畝、竹筍基地8400多畝、木耳基地180萬平方米……
公開資料顯示,柳州螺螄粉產業已創造25萬多個就業崗位,帶動了包括大米、竹筍、豆角、木耳等在內的50萬畝螺螄粉原材料基地和覆蓋農業、食品工業、電子商務等領域的產業鏈發展。
柳州螺螄粉產業充分利用“互聯網+”發展機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針對消費者需求推出新產品是得以暢銷的重要保證。
袋裝螺螄粉在速食領域瞄準了“米粉”這一細分市場,在產業萌芽之時避開與方便面等老牌速食產品直接競爭。同時基于大量的數據調查和用戶反饋推出新品。近些年,柳州螺螄粉針對不同場景,推出了適合辦公室的微波螺螄粉、適合旅游外出的自熱式螺螄粉、適合送禮的禮盒套裝等新產品。
另外,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塑造產地品牌的文化屬性,引導企業建設了螺螄粉飲食文化博物館,將螺螄粉產業園、螺螄粉小鎮打造成4A級景區,發展工業旅游,開發螺螄粉文創產品,以及通過參加國際展會、網紅直播、跨境電商等渠道擴大品牌的“吸粉”能力。
在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等新技術大發展的時代,隨著新業態、新經濟層出不窮,發展地方特色產業,要找準突破口,不斷契合新業態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