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玉

創新發展需要創新型人才支撐。創新型人才最大特點,是在某一方面有著超出常人的創造性和發展潛力。而人才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及時發現人才的創造性、激發人才的創造性、有效保護好優秀人才的創造性三大方面。那么,該如何發現和激勵創新型人才?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諺語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發現人才的艱難。因此,管理者要有一雙善于發現人才長處的眼睛和一顆包容人才不足的心,不能用常規的眼光看待創新型人才的行為,更不能完美主義要求人才面面俱到。
創新型人才很多都是奇才、怪才,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普通人。這就要求管理者需要超越普通的眼光和視野,注重觀察、辯證認識和準確判斷這些人才的具體情況。對人才的各種表現,特別是個性化甚至反常性行為,予以更多的寬容和包容,從而能夠及時發現人才的突出優勢,進而去發揮人才的創造性。
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就是在學校的一起打架事件中,了解到自己的大女兒吉塔把鄰居的兩個男孩給打了。這位爸爸在給鄰居道歉的同時,敏銳地捕捉到女兒在這次事件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女孩把男孩給打敗了,這與平時社會中男孩通常比女孩有著體力優勢的常識大不一樣。于是,爸爸判斷女兒可能在摔跤這項技能上有優勢和潛力,最終下定決心培養女兒練習摔跤。
人才的創造性和潛力,很多時候都是在不經意的事件,或者特殊事件中、麻煩問題中得到展現和被發現的,但能否及時識別人才的突出優勢,關鍵看管理者的包容胸懷和敏銳的洞察力。
要認識到,人才的創造性和突出優勢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換言之,人的優點和不足是相對的,長中有短、短中有長。看似優點突出的人換了環境和崗位,優點可能成為缺點;而缺點明顯的人換個地方和崗位,不足則可能變成優點。
人才本身如果不與環境、崗位和任務結合起來,很難說有絕對的優點或缺點。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那里,每個人有的不是優點或缺點,有的只是特點。管理者在這些反常事件中要更為超脫、中立和客觀,不設定人才評價標準,不由自己好惡出發,而是盡可能觀察、分析和評價每一個人才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可能適用的領域和崗位,從而為人才尋找一條合適的賽道,并且能夠發揮優勢專長,盡快脫穎而出。
玉不琢,不成器。人才再優秀都需要雕琢,需要培養、激發,也需要管理和約束。管理者通過對人才的精準管理和有效激發,能夠進一步推動人才創造性的表現和發揮。無論是對人才的管理還是激發,都需要把嚴管和厚愛結合起來,激勵和約束并重。既嚴格管理,敢于對人才的不當行為進行修枝墩苗;又親切關心,善于對人才的內在動力予以澆水施肥。
一方面,需要約束影響人才創造性發揮的要素,精準管理人才的創造性。過多的、不當的約束控制不利于人才培養,但合適、精準的約束對人才創造性的發揮則是必要的。人才創造性的發揮需要適度局限自己、約束自己、聚焦自己,使得人才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創造性上,這是對人才創造性的精準管理。
管理者應當幫助人才聚焦主業主責,局限人才的創造性方向。人才應集中精力、集中重點,持續朝著一個城墻口沖鋒,聚焦“針尖”進行創新創造。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持續很長時間,責任更多的落在管理者身上,需要管理者的擔當,寧愿人才和短期誤會自己甚至責怪自己,敢于聚焦人才的長遠成長。
《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希望將女兒培養成摔跤運動員,卻引來周圍無數人的歧視與不解。為了讓女兒們更加適合這項運動,父親不惜剃掉了她們的長發,為她們增加營養,帶她們在自創的沙場上訓練,這一切付出卻遭來周圍的指指點點,甚至一度不能得到女兒們的理解。第一次報名參賽,父女三人就被拒之門外,主辦方為了博取話題,才勉強讓她們參與比賽,卻在比賽前對這兩個“假小子”極盡嘲笑。女性摔跤運動員,在這里不受歡迎也不被理解。但不管別人如何嘲笑、攻擊,這位父親都絲毫不退讓,因為他始終相信,女性應該獲得和男性一樣的權利。
另一方面,管理者需要創造合適的平臺和機會,通過階段性成就,逐步激發人才的創造性。吉塔的爸爸發現了女兒的摔跤才能,堅持讓吉塔做一個摔跤運動員。同時,吉塔有了一定基礎后,爸爸帶著他不停地參加各種比賽,在各種任務中學習和成長,不斷戰勝別人,戰勝自己。爸爸第一次帶女兒去參加摔跤比賽,她沒有贏得第一,但是拿了個“特別獎”。這場比賽讓她嘗到了獲獎帶來的榮譽和尊重,于是她做了選擇,主動詢問爸爸:“下次比賽什么時候?”爸爸告訴女兒,如果你明天贏了,并非自己獨享勝利,有幾百萬個像她們一樣的女孩跟你一起得勝,激發起女兒堅持走下去的斗志。

吉塔的世界冠軍夢想,就被拆分成一個個階段性的具體目標:從摔跤打敗男孩子,到獲得村子里的尊重,再到贏得國家冠軍、世界冠軍……為適應高強度的訓練,她選擇更強大的競技對手,學習更有效的摔跤技巧,反思進入大學后的屢次失敗,從中獲得摔跤的真諦。正是通過爸爸的持續激勵,吉塔從摔跤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爸爸的外在激勵最終轉化為人才的內在動力。
不用揚鞭自奮蹄,正是管理者對人才進行激勵的根本目的。外在激勵始終是短期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轉化為人才的內在激勵和自我激勵后,人才的創造性才能真正持續和長久。如果說精準管理強調外在責任驅動,那么激勵則注重內在使命驅動,責任和使命是人才創造性發揮的兩個基本方法。
創新型人才是稀缺資源,管理者需要做好對人才創造性的保護工作,為人才創造出適合發揮的獨特環境和特定氛圍。
一方面,聚焦人才的長處,保護好人才的創造性。吉塔在摔跤中善于進攻,這是吉塔的優勢。但國家隊教練卻忽視了她的優勢,過于強調防守,導致在一些重大賽事中失利。后來,爸爸和教練溝通,說服了教練。最終,吉塔憑借自己的進攻優勢重獲成功。管理者只有保護好人才的創造性,因勢利導,人才的創造性才能真正得以發揮。
另一方面,營造適宜的人才創新環境。分工創造價值,人才要發揮出創造性需要專注,心無旁騖,盡量少被相關性不強的雜事和瑣事打擾。與創造性直接相關的工作讓人才去做,其他工作都由管理者和相關部門去做。
吉塔的爸爸跟自己老婆說的一句話是“以后吉塔不做家務了”。這在上世紀80年代的印度農村是一個極其了不起的決定。在印度的世俗文化中,很多小女孩14歲時必須嫁人,然后終生從事家務。吉塔是幸運的,無論摔跤訓練再苦再難,至少擁有了一個可以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她們家為吉塔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另外,摔跤場不允許女孩進入,爸爸就在自家地里開辟訓練場;長裙及素食不利于訓練,就換成短褲改吃雞肉;沒有陪練摔跤毯,就讓自己的侄子做陪練,等等。
創新型人才很多時候希望工作的環境更加悠閑,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所以,不必奇怪在谷歌公司,員工甚至可以帶寵物來上班。能讓員工專注于工作的、方便而且便宜的生活服務,諸如理發、看病、洗衣服等,現在成了很多公司普通的福利,照顧、關心員工變成了公司的義務和責任。如果人才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無足輕重的事情上,必然會影響創造性發揮。
管理者要善于根據人才的成長階段,實施相應地管理和領導方式。一般可以把人才的成長分為三個階段:幼年期、成長期和成熟期。在幼年期,管理者更多地以管理為主,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在成長期,隨著人才自主性和能力的提升,管理者應當不斷減少管控,轉向提供意見和建議,領導方式更多地以參謀為主。在成熟期,人才通常能夠自我管理、自我激勵,管理者更多的要放手,藝術性“缺位”恰恰能夠成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