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欽
學習可以分為簡單學習和深度學習。簡單學習除機械記憶以外不需要付出過多努力,屬于表層知識,缺乏思維的復雜性;深度學習是在理解基礎上,將新知識融入原有認知結構中,實現新舊知識的聯結,將已有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解決新問題。教師應以生為本,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生發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建構地理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轉變教學理念促進深度學習。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實施者,課堂上深度學習的發生需要基于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用深度學習的理念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教師在課堂中不僅需要把課標要求的知識點講授完整,還需要在知識講授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使學生提升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如在講授地理教材八年級下冊內容的時候,不能拘泥于課本知識,只講知識點而不講知識點的聯系,知識點背后的側重點應該是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各區域具有整體特色的自然環境、農業、工業、飲食、服飾等為案例,講授要素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區域認知能力和人地協調觀念,切實落實學科核心素養,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深度學習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師是實施者和引導者,課堂中心是學生。以生為本的課堂與傳統教學相比,教師的作用和地位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傳統教學的“書本位”和“師本位”,讓學生研究和思考的過程較少,容易脫離學生的認知實際,不利于學生能力和素養的培養。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師要盡量避免以自己的認知能力和認知習慣,建構屬于教師的“完美、熟練”的知識體系,然后讓學生去記憶。教師需要認識到自己的作用不僅僅是傳授書本知識,還需要幫助學生建構符合學生認知能力和認知習慣的知識體系,從而實現學生自主的知識遷移,進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解經緯網知識時,要尊重學生現有的認知體系,結合初一學生感性思維強于理性思維的特點,呈現知識點時要盡可能地形象具體,多運用圖片或多媒體給學生以直觀沖擊,多聯系實際場景強化經緯網的概念。可以運用學生的座位為實際場景設計經緯網定位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課后自己制作地球儀,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空間認知能力。
基于問題教學吸引學生深度學習。帶著學生的疑惑和問題設計教學,為學生制作一些“腳手架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教師要精準把握一節課的核心內容,梳理出相應的重難點,圍繞核心內容設計一系列在學生能力范圍之內的問題,幫助學生利用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規律、基本方法去解決系列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問題的設置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單個問題,也可以設置問題鏈啟發學生思考。如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上冊“發展與合作”一節,為什么要進行國際經濟合作是重點也是難點,針對這一重難點,可用某中日合資企業為案例進行問題設置:第一,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汽車的生產過程中,發達國家能夠提供什么?發展中國家又能夠提供什么?兩類國家提供的服務在技術含量和價值方面有什么差異?第二,為什么橡膠和鋼材由巴西提供,而不是日本提供?制動系統由歐盟提供,而不是中國或巴西?第三,該類合作模式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誰的經濟收益更高?為什么?第四,中國和巴西除了能夠在此合作模式中獲得經濟收益,還能夠獲得哪些方面的收益?第五,中國和巴西獲得的經濟效益較低,可不可以拒絕合作,不提供原材料給世界市場?為什么?通過問題鏈的設置最終讓學生認識到國際經濟合作是實現自身發展的最佳途徑,從而實現重難點的突破。
總之,教師是深度學習的實施者和引導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到類似導演的作用,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就是一部好的劇本,從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出發,有目的地設置課堂教學問題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只有教師從理念上認識到深度學習的重要性,才能由內而外地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更好地圍繞學生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實現課堂深度學習,最終實現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目標,讓學生獲得更多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