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文
在“第二個百年”的新征程中,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構建高質量發展教育體系,目標是建成教育強國、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國家從戰略的高度對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對于學前教育也是一次重要的發展機遇,為每一所幼兒園、每個人積極探索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前教育新路徑指明了方向。什么是高質量的教育?什么是高質量的幼兒園?它有什么要求?需要達到什么水平?怎么量化評價?或許現在并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理想中對高質量的闡釋。但我認為的高質量的幼兒園教育一定具有以下幾個特質。
第一,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育人要求,以培養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為教育目標。
第二,順應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激發兒童主動學習,促進每個兒童富有個性地全面發展。
第三,教育不是單向輸出,而是多方互動的過程。兒童、教師、家長、社區乃至社會,形成一個互促共生的學習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每個人在其中互為教育資源和學習資源,在同一個教育場域中相互影響、互為促進,不斷成就更好的自己。
高質量的學前教育不只是一個靜態的理想目標,更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追求卓越的過程。那么,如何建設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呢?
我認為,首先要以發展性的眼光理解學前教育的奠基意義。在全球一體化和社會發展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時代背景下,未來對人才的要求也發生著巨變。因此。高質量的學前教育要更具前瞻性,從培養世界公民和面向未來的人出發,著力于培養兒童的國際視野、大格局觀、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持續學習的能力,以及時刻擁抱變化的能力。這些都是幼兒適應時代發展與變化的關鍵素養。
要實現高質量的學前教育,還必須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教師既要掌握必備的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又要有與學前教育相關聯的各學科、各領域知識的積淀;既要注重通常意義的教師專業發展,又要著眼于教師作為社會公民的個人修養和知識涵養的提升。
實現高質量是不斷完善、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一個行動研究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學前教育工作者要追求高質量,就要不斷地審視自己,在內省中發現自身的問題,追溯問題的本源,以發現問題、正視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作為改進工作和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路徑。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因此,要找準問題。以真問題為切入點開展踏實的研究是提高質量的最好途徑之一。
作為一園之長,必須意識到,修煉內功、抓內涵發展是建設高質量的幼兒園的當務之急。如果沒有構建基于共同愿景下的園所文化,找到文化落地的載體,將文化與行為、文化與生活、文化與教育建立聯系;如果沒有建立園內教研機制,將基于保教工作真實問題的園本教研作為引領教師隊伍深度學習、自主研究、創造性實踐的螺旋式發展引擎;如果沒有完善考核辦法、細化評價指標,實現評價目標直指教育質量的關鍵要素,那么當面對現實的困難,如何使園所質量更上一個新臺階?如何讓高質量的學前教育看得見?如何將走向高質量的行動路徑變成可見、可聞、可知、可傳播、可復制的經驗?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值得我們共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