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宇婷
戶外活動前,我通常會請孩子們“試一試”有沒有小便,以免去操場后又陸續有小朋友回教室小便。每次詢問時,班里有幾個女孩子總是說“沒有小便”,但出去玩一小會兒,又紛紛要回去小便,甚至還出現了尿褲子的情況,這是為什么呢?
一天,一個回答“沒有小便”的女孩玩了一會兒就往廁所跑。到廁所后,我發現她并沒有著急解小便,而是一臉嫌棄又小心翼翼地努力避開便池上的幾個腳印,身子歪歪地蹲下了……于是我問:“你不想來小便,是因為小便池有點兒臟嗎?”她點了點頭。
小班孩子入園時間尚短,還不能很好地掌握蹲便的方法,有時會尿到便池外面,并在便池周圍留下腳印。配班老師兼顧班級衛生,雖然每天會定時打掃盥洗室,但亦很難保證便池周圍時刻保持一塵不染……
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首先,教師需提高清理便池的頻率,盡量保持便池“清潔如新”;其次,應啟發孩子們意識到便池的清潔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并學習正確使用便池的方法,避免將小便尿在外面,這是保持清潔的關鍵。
于是,我和孩子們展開了一次談話活動。“最近,老師發現有的小朋友因為覺得便池有點臟,就憋著不去小便,大家覺得這樣好不好?為什么呢?”孩子們回答:“這樣不好,有了小便就要去廁所,要不然身體會生病的。”“憋不住尿了褲子很難受。”……“可有時候小便池周圍臟臟的,讓人不想走近,怎么辦?”我接著問。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可以把小便池打掃干凈,這樣我們就愿意去啦!”我表示贊同:“你們說得對,我們應該讓小便池周圍干干凈凈的。老師每天都會擦拭小便池好多次,為什么還是會變臟呢?”一個女孩說:“因為我們的鞋底太臟了。”另一個說:“便池外面有尿,一踩就臟了。”
“怎樣才能讓小便池保持干凈呢?誰有好辦法?”我問。“要讓鞋底保持干凈。”“小便的時候要小心,不要尿在外面。”……我表示贊同,又問:“怎么才能不尿到便池外面呢?”幾個男孩說:“小便的時候不能離得太遠。”“小便要對準。”我總結:“你們說得對,男孩要對準便池里的小孔,這樣就不會尿到地上了。那女孩小便時有什么好辦法呢?”女孩們說:“我們也應該對準便池。”“要蹲正,不能歪著。”“女孩們說得也很對,我們要蹲在便池中間的位置,這樣就不會尿在外面啦!”我總結。
接著,我又給孩子們看了幾張保育老師工作時的照片,讓他們對老師工作的辛苦和忙碌有直觀的感受:“王老師每天都要幫助小朋友做很多事情,特別辛苦,所以我們要一起保持小便池和教室的清潔衛生。如果小便池只是有一點臟,可以正常小便,老師隨后會拖干凈;如果小便池確實很臟,一定要馬上請老師來清理!”孩子們紛紛點頭。
接下來的幾天里,每次集中小便時,我都會提醒孩子們盡量保持小便池的清潔。漸漸地,男孩小便池底下的尿漬變少了,女孩的小便池周圍也干凈起來,憋小便、尿褲子的情況越來越少。
新小班幼兒從家庭來到幼兒園,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適應這些改變需要他們做好心理、時間和能力的三重準備。幼兒學習使用幼兒園里的小便池,需要在成人的幫助和指導下,克服畏難心理,還需要不斷地試錯、練習。教師應以平和的心態接納幼兒出現的種種“狀況”,選擇適當的方式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和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