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舒敏 陳宇華


自主游戲是幼兒主動發起的游戲,以幼兒在其中自由、自發、自主的狀態為主要特征。游離指自主游戲中,幼兒無法專注于“做一件事”而呈現出注意力渙散、無所事事的狀態。自主游戲時間,超30位幼兒同時入區,目不暇接的教師往往本能地把注意力投向那些已經發生沖突、哭鬧或者是有特色作品出現的現場。那些“看起來很安全”的游離幼兒常常被教師忽略。然而,游離的幼兒可能是教室混亂的潛在源頭——無所事事的他們在教室內游走,爭搶同伴手中的材料或在行走間碰壞他人的作品概率大大增加。
想要教室中的自主游戲有序,教師需要給予游離幼兒更多的關注。教師應具備準確識別并關注不同狀態下的游離幼兒,適時介入,重啟或延長幼兒專注的時間,減少游離的時間。
不同類型游離幼兒的識別與應對策略
(一)“目空一切”型游離幼兒
識別:自主游戲時,常常可見這樣一類幼兒,他們有的安靜地坐在一旁,發呆或漫無目的地重復一些無意義的動作;有的則空著手在教室四處逛蕩,東碰碰、西看看。他們“目空一切”,即使在被提示“想玩什么”時,也沒有什么想法。
應對策略:“走一走,轉一轉”,支持幼兒啟動游戲。這類幼兒游離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游戲意圖,無法啟動游戲。面對這類幼兒,許多教師會采用推薦材料或提供建議的方式,不斷地詢問幼兒需要玩什么,但通常效果不佳。如何既堅持游戲的自主又能激發幼兒的游戲意圖呢?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他們的思維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方能更好地激活。教師可以陪著幼兒到每個區走一走,轉一轉,用“老師帶你走一走,看看哪個材料你喜歡玩”等語言與幼兒進行溝通,引導并觀察幼兒對哪些材料感興趣。當有材料符合他的心意時,幼兒就會產生“我想用這個材料做點什么事”的沖動,他就能自主而專注地開啟游戲了。幾次陪伴后,幼兒便能逐漸將策略內化,在不知道玩什么的時候,嘗試“走一走,轉一轉”。
(二)“注意轉移”型游離幼兒
識別:這類幼兒與“目空一切”的幼兒不同,他們曾經啟動過游戲,但由于專注力較弱,即便手中拿著玩具材料,卻玩著玩著開始“開小差”;又或是被周圍的動靜吸引,暫停下手中的工作,中途游離了。
應對策略:“追問計劃”或“重新做計劃”,支持幼兒游戲的回歸。這類幼兒曾經有自己的游戲意圖,只不過中途注意力渙散了。應對“注意轉移”而游離的幼兒,教師可以先“追問計劃”,譬如“我看到你穿著警察服,戴著警察帽子,我想知道你現在想要做什么”或“我記得你剛才說你要做一碗牛肉面,你的面做好了嗎”亦或“我記得你剛才的計劃是帶娃娃去看病,現在我看到你在看君君搭房子,你是要改變自己的計劃嗎”,通過追問計劃的方式,提示幼兒此前的游戲意圖。經過提示,有的幼兒就有可能回歸之前的游戲。當幼兒對之前的游戲已不再感興趣,又沒有新的游戲意圖時,便可以引導幼兒“重新做計劃”,例如,帶著幼兒“走一走,轉一轉”,支持幼兒帶著新意圖重啟游戲。
(三)“無奈放棄”型游離幼兒
識別:這一類幼兒,他們有較強的游戲意圖,卻苦于游戲無法持續深入。譬如有的幼兒穿著警服,戴著警帽四處轉悠,他們不是漫無目的地轉悠,而是在尋找警察可做的事情,無奈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被迫游離。類似的情境在游戲中屢見不鮮,開餐館,沒顧客;開醫院,沒病人……游戲興致逐漸消耗殆盡,幼兒淪落為游離之人。
應對策略:當“配角”和“傳話筒”,支持幼兒游戲的深入。這類幼兒放棄游戲的根源在于缺乏游戲內容延伸或互補角色,游戲玩不下去。此時,教師可以主動當“配角”,扮演游戲的互補角色,支持游戲劇情的發展。如面對無事做的警察,教師可以悄悄藏起一個恐龍,說“我的恐龍不見了,你能幫我找找嗎”或“我要出去一趟,你能幫我照顧一下寶寶嗎”,幫警察找點兒事做。當然,教師充當的配角是有限的,更廣闊的資源還在于班級的其他幼兒。怎樣才能引起其他幼兒對諸如“警察們”的關注?一方面,教師主動當配角,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其他幼兒對“警察們”的關注;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充當“傳話筒”,譬如提高嗓門吆喝“我們這里有警察,還有人需要警察幫忙嗎”,教師的吆喝就像一個“大磁鐵”,能吸引更多有潛在需求的幼兒對“警察們”的關注。當然,“教”是為了最終的“不教”,當幼兒自身能力逐漸建立起來,當教室中呈現自成生態的游戲系統時,教師就可以逐漸從游戲中撤出。
(四)“止步不前”型游離幼兒
識別:這是一類游戲能力和社交能力都相對較弱的幼兒,他們時常站在游戲的外圍“觀望”,他們有加入游戲的愿望,卻不知如何加入。
應對策略:“獻寶(遞材料)”,支持能力弱的幼兒融入同伴游戲。對于這類幼兒,強行要求其他幼兒接納他們是行不通的。因為他們的能力較弱,即便在教師的撮合下強行加入游戲,也因無法在游戲中發揮作用,最終被游戲自然淘汰,重回游離。怎樣讓游戲能力弱的幼兒順利融入游戲,被同伴真正接納呢?可嘗試讓幼兒“獻寶”,即引導幼兒學會觀察同伴的游戲主題,預測同伴接下來可能需要的材料,并適時地搭把手遞上他們所需的材料。譬如,觀察到同伴正在搭建車庫,則幫忙遞送搭建車庫的材料,或是幫忙搜集教室內各種類型的車子。有了這種為游戲助力的行為,自然很容易融入游戲,被同伴接納。
預防和減少教室中游離幼兒的策略
預防和減少游離幼兒,可以從環境、幼兒和教師三個方面著手改善。
(一)營造“有準備的環境”是減少游離幼兒的物質基礎
“有準備”的環境,是能激發幼兒游戲意圖的環境,是能支持幼兒深入開展游戲的環境。當環境中有足夠的材料時,幼兒有事可干,能持續專注,就不會游離。然而,許多教室中準備的材料是需要反思的,譬如:1.對游戲行為有暗示功能的意圖材料是否豐富?意圖材料不夠豐富,沒有幼兒中意的材料,即便再如何“走一走,轉一轉”也難以激起游戲欲望;2.高結構材料是否居多?如果教室內高結構化材料多,開放性材料少,可供幼兒探索變化的機會就少,幼兒很容易對材料失去興趣轉而游離;3.受歡迎材料的數量是否充足?一些受歡迎的材料不能滿足教室內幼兒的需求,如存在多位幼兒想當警察卻只有一個警帽的情況;4.幼兒是否可將所有材料盡收眼底?幼兒的特點是“看不見”便“想不起”,“拿不到”則“易放棄”,如果教師蹲下來以幼兒的視角環顧教室內的材料時不能將所有材料(非材料盒)盡收眼底,那么那些看不見、看不清的材料對幼兒而言是沒有意義的;5.區角環境是否足夠開放?區角是限制人數還是允許幼兒自主?區角之間人員和材料是封閉圍欄還是可自由流通?是否有提供足夠的材料和空間條件供幼兒自主創設發揮,滿足隨時變換的興趣需求?這些因素都會對幼兒的游戲意圖和游戲深入產生影響,也直接影響著游離幼兒的數量。
(二)打造“有準備的幼兒”是減少游離幼兒的關鍵操作
“做計劃”——讓幼兒入區時“有所準備”,是海森高教師預防幼兒游離的重要策略。自主游戲第一件事不是讓幼兒入區,而是“做計劃”,讓幼兒在入區前就先想好自己想做什么,帶著明確的游戲意圖入區。相比沒有計劃的幼兒,帶著明確意圖入區的幼兒的游戲更聚焦,專注的時間更長,游離的機會更少。做計劃時,教師要善于“追問”,引導幼兒將自己想做的事情詳細地表達出來。計劃做得越詳細具體,游戲的情節和內容就越豐富,游戲的專注時間就越長,教室內就越自主有序。
(三)成為“有準備的教師”是減少游離幼兒的有力支撐
幼兒游戲或社交能力弱,也會造成游離。以“解決問題”為例,有的幼兒遇到困難能夠獨立想辦法嘗試解決;有的幼兒能主動向他人求助;而有的幼兒既不能獨立解決,也不愿主動求助,而是悄無聲息地放棄了。容易放棄的幼兒最容易中途游離。當3位教師面對30位幼兒時,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區分而將注意力平均給予每一位幼兒,則無法很好地關注到那些最需要關注的幼兒。因此,教師需要對重點幼兒“提前識別,有備而來”。譬如,借助“海森高兒童發展評價量表”,提前識別出班級中容易注意力渙散、容易放棄、容易沖突和容易退縮的“小寶型(能力發展最弱)”幼兒,做到心中有數,并在游戲中給予重點關注和引導,逐步幫助其提升能力,增強自主,減少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