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楓,黃艷,劉幸
萍鄉市婦幼保健院,江西 萍鄉 337000
乳腺囊性增生高發于中年女性,是一種非腫瘤性、非炎癥性病變,隨著女性生活、工作壓力增加,該疾病發生率日益升高,占乳房疾病的75%[1]。乳腺囊性增生是因乳腺小葉導管擴張后形成囊腫而致病,患者常伴乳房疼痛、煩躁易怒、月經不調等癥狀,對患者身心造成較大困擾,加之該疾病存在一定的癌病風險,故積極防治尤為重要[2]。中醫學將乳腺囊性增生納入“乳癖”范疇,中醫藥治療乳腺囊性增生具有獨特優勢,且治療效果確切[3]。針灸在治療乳腺疾病方面也有一定優勢,且效果頗佳。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青皮甘草湯聯合針刺治療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9 年7 月至2020 年10 月萍鄉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乳腺囊性增生患者90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3 組,每組各30 例。觀察組年齡(34.65±3.76)歲,年齡范圍24~43 歲;單發囊腫6例,多發囊腫24 例。對照組1 年齡(34.82±3.91)歲,年齡范圍25~43 歲;單發囊腫5 例,多發囊腫25 例。對照組2 年齡(34.34±3.58)歲,年齡范圍24~45 歲;單發囊腫7 例,多發囊腫23 例。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原則要求。
西醫診斷參照《乳腺增生癥診治專家共識》[4]:患者均伴有乳房疼痛、腫塊,經乳腺超聲、鉬靶檢查確診。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外科常見病診療指南》[5]:辨證為肝郁氣滯型,主證:乳房脹痛、結塊,受月經、情緒影響加重,煩躁易怒;次證:月經不調,腫塊質軟,觸痛明顯;舌脈: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無乳腺疾病史、手術史;③耐受本研究治療方案;④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伴有惡性腫瘤;②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③存在視聽障礙或其他精神疾病;④胸部皮膚破潰者;⑤重要臟器功能不全。
對照組1 采用口服青皮甘草湯治療,藥方組成:瓜蔞、延胡索各20 g,白芍15 g,青皮、姜黃、郁金、王不留行各12 g,漏蘆、甘草各10 g。顆粒劑由廣州一方有限公司提供,使用開水沖泡,1 劑/d,分早晚兩次溫服,經期禁用,治療2 個月。對照組2 口服小金膠囊(健民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10970132,規格:0.35 g),3 粒/次,2次/d,經期禁用,治療2 個月。觀察組口服青皮甘草湯+穴位針刺治療,青皮甘草湯組方、用法同對照組1,針刺治療:患者取坐位,選取乳根穴、膻中穴、合谷穴、肩井穴、天宗穴、肝俞穴、足三里穴,消毒各穴位處皮膚,選用環球牌一次性使用帶管無菌針灸針,0.25×40 mm 毫針,乳根穴:向乳頭斜刺20 mm,膻中穴:向下平刺30 mm,合谷穴:直刺20~30 mm,肩井穴:斜刺30 mm,天宗穴:直刺30 mm,肝俞穴:向內斜刺25~30 mm,足三里:直進針30~35 mm。有針刺感后留針半小時,手法為瀉法,半小時取出毫針,進針方法為拍管進針。針刺時間以經前15 d 開始,1 次/d,10 d 為一個療程,治療2 個月經周期。
(1)治療效果判斷標準:患者治療后腫塊消失,無疼痛為治愈;治療后腫塊縮小>1/2,疼痛顯著緩解為顯效;治療后腫塊縮小≤1/2,疼痛有所緩解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2)疼痛、腫塊評分:乳房疼痛可分為0 級(6 分)、1 級(12 分)、2 級(18 分)、3 級(24分)、4 級(30 分)。腫塊從硬度(1~3 級)、范圍(1~4 級)、直徑(1~3 級)三個方面進行評分,每級計3 分,總分30 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3)三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采用 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三組間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1(70.00%)、對照組2(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例(%)]
三組治療前疼痛評分、腫塊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治療后疼痛評分、腫塊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疼痛評分、腫塊評分對比(分,)

表2 三組患者疼痛評分、腫塊評分對比(分,)
三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乳腺囊性增生為常見乳腺疾病,主要因卵巢內分泌失衡,雌激素異常分泌導致,育齡期女性為高發人群,患者常伴有乳房脹痛、乳房腫塊等癥狀,且存在一定的癌變風險,對患者健康造成較大威脅[6]。隨著中醫學發展,傳統醫學在乳腺囊性增生治療中發揮出一定優勢。傳統醫學將乳腺囊性增生納入“乳癖”“乳中結核”等范疇,發病機制與飲食、情志、勞倦內傷相關,痰凝血瘀、肝郁氣滯影響氣機運行,導致瘀血、痰濁聚于乳絡,形成腫物。
中醫學治療乳腺囊性增生已積累大量經驗,用藥方案較多,小金膠囊為中成藥,由經典名方演變而成,具有活血止痛、散結消腫之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小金膠囊對導管、腺泡增生有抑制作用,能減少膠原纖維合成,使纖維細胞增生、粘連消除,促進乳房腫塊縮小,改善患者癥狀[7]。但小金膠囊單用效果欠佳,且治療時間較長,部分患者無法達到臨床預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1、對照組2,疼痛評分、腫塊評分均低于對照組1、對照組2;三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表明青皮甘草湯聯合針刺治療乳腺囊性增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利于減輕患者乳腺脹痛,使乳腺腫塊縮小,改善患者癥狀。分析其原因為,青皮甘草湯由王三虎教授根據古方及自身經驗并結合病機而獲得,方中青皮消積化滯、疏肝破氣;瓜萎寬胸散結、清熱化痰;姜黃、郁金理氣散結、通經活血;漏蘆、王不留行通經行血、散瘀消腫;白芍、延胡索止痛;甘草起調和之效;諸藥共用共奏化痰散結、疏肝理氣之效[8]。針刺為中醫特色療法,治療乳腺疾病歷史悠久,通過選取乳房處穴位進行針刺,利于疏通經絡,促進瘀阻的經絡通暢,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針刺天宗穴活血化瘀、疏肝理氣,針刺合谷穴可調經氣,針刺膻中穴可調氣血,針刺足三里穴可疏肝解郁,針刺乳根穴調節乳房局部氣血[9-10]。本次研究中將手法進針改為管針進針,兩種方法效果相同,但管針進針所帶來的痛苦更小,即使疼痛敏感者也適用,利于提高患者接受度,使患者能夠堅持長期治療。青皮甘草湯聯合針刺并用,內外同治,從而提高治療效果,且兩種方法安全性均較高,不會引發嚴重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青皮甘草湯聯合針刺治療乳腺囊性增生效果較好,能夠增強治療效果,患者癥狀改善更加明顯,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