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整理 本刊編輯部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當日凄美決然的詞句,流傳到了今天,見證了歷史,向我們訴說著當日陽關的雄偉輝煌。在宋朝以后隨著水上絲綢之路的興起而逐漸衰退,加上戰火、風沙的洗禮,昔日的雄關已經蕩然無存了。而今的陽關是“一鎮一品”的葡萄生產專業鎮,全鎮葡萄定植面積達14068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8%,成為甘肅省最大的鮮食葡萄基地。龍勒村更是一個以葡萄生產的鄉村旅游重點村。
陽關鎮龍勒村位于大漠深處的古陽關腳下,距敦煌市60公里,陽關鎮4公里,是鎮域內相對獨立的一個葡萄生產專業村。全村有97戶、355人,耕地面積為2000畝,規劃整齊,集中連片,一年三季,綠意盎然,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娛樂旅游的理想場所。龍勒村在發展葡萄產業的過程中,依托古陽關、玉門關旅游熱線和境內獨特的旅游資源,現在該村已經形成一個以葡萄生產為主、鄉村旅游業為輔的多元化經濟模式,建成多家以田園觀光、農家飯菜品嘗、自摘嘗鮮、習農修學和鄉野娛樂休閑為特色的高標準葡萄農家樂。
“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里唱陽關”。如今少了那千年的風沙貫耳,入眼迷離,然而烽燧依舊,琴音依舊!《陽關三疊》也還在訴著離腸,我們也憶古思情懷,我們也齊看光影消逝,但我們不談離別,我們感懷故人,只聊相逢。
古陽關腳下的敦煌市龍勒村,是敦煌市最偏遠的一個村落,當地的農民主要以種植葡萄為生,龍勒村十多年前調整產業結構,從國內外引進了大量新式葡萄的品種,除了傳統的葡萄以外,還有里扎馬特、紅提、黑提等很多品種,現今種植面積達到了20000畝。近年來,敦煌市政府不斷完善龍勒村的配套設施,使絲路文化、邊塞文化和葡萄產業有機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龍勒村生產的葡萄遠銷廣州、上海、北京等20多個省市,頗受消費者歡迎,因此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個葡萄溝”。
龍勒村上先后被評為敦煌市文明村、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酒泉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酒泉市小康綠化示范村;獲“甘肅省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和“全國綠色小康村”稱號,是“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入選“第二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
龍勒村的葡萄產業已成規模。該村對2000多畝葡萄實施標準化生產,建設了以先進技術應用為主的葡萄科技示范基地,并成立了葡萄協會,通過“協會+基地+農戶”的葡萄產業化經營模式,實現了產業集中連片、規模化發展,打響了“陽關葡萄”的品牌。被譽為“中國敦煌陽關葡萄溝”。
依托古陽關文化旅游資源和新農村建設的契機,龍勒村合理布局農家樂體驗區、農產品生產區、旅游服務區,鼓勵引導農民開展特色農家美食、農家旅舍經營和農副產品銷售;建設了農家小木屋、小橋流水景觀、星級衛生間、農家標準客房,引入了農家樂農事體驗旅游項目,帶旺了餐飲和農產品銷售,鄉村旅游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目前,全村建成小康住宅連片示范點3個,漢唐風格的農家小康住宅扮靚了龍勒村;為整合大陽關旅游資源,開發陽關文化旅游特色,唱響“中國敦煌陽關葡萄溝”,村里修建了景區標志性大門、道路文化牌、停車場、農民健身廣場、農家書屋、銀行、醫療衛生站以及社區服務中心,完善了村莊綠化、美化、亮化和道路硬化工程,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得煥然一新。
這里曾雄關巍峨,商隊絡繹,使者相望于道;這里曾綠樹成蔭,街道縱橫,天馬馳騁于野;這里是中國最早的海關,絲綢之路的咽喉。伴隨著蓬勃而出的大漠紅日,一座偌大的邊塞關城橫亙在戈壁、沙漠之間:雄關高聳,箭樓巍然,戰旗獵獵,鼓角相聞,讓人剎那間夢回漢唐。這就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陽關景區。
陽關景區現存有古陽關遺址、陽關烽燧、陽關古道、壽昌城遺址、漢長城塞墻遺址、漢代渥洼池遺址、西土溝(唐無鹵澗)遺址、古墓葬群、古陶窯等漢代時期的眾多文物遺跡。景區內興建的陽關博物館占地約10萬平方米,是目前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景點式博物館。在陽關景區腳下龍勒村是陽關文化旅游觀光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西線旅游的休息站。龍勒村距離陽關景區2公里,人們在陽關景區游玩后,可以到龍勒村休息吃飯。通過近些年的建設和發展,龍勒村建成了多家是集餐飲服務、賓館住宿、外灘購物,旅游觀光為一體的農家樂。
現今龍勒村形成了三種旅游形式:觀光游覽型,以觀賞農村田園風光、歷史文化遺址為主題;參與體驗型,主要是采摘旅游、購物旅游和農事參與旅游;休閑娛樂型,主要是到農家“住農家房、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休閑度假娛樂旅游。
當人們感受完昔日海關美景之后,到龍勒村再小憩一番,品嘗村里的特色美食,體驗村里的特色活動,欣賞村里的自然風光。在這里,大漠美景與田園風光相融合,歷史文化資源與現代農業產業相結合。在這里,歷史的厚重和現代化的產業帶給人們其樂無窮的鄉村旅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