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黃 瑩,丁生喜
青海大學 財經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綠色發展作為一種新發展理念,既是對傳統發展思想的批判繼承和創新發展,又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自覺與綠色自信。[1]基于主導產業選擇理論,可知科學評價和選擇主導產業,是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2-5]目前青海省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作為典型資源型區域的柴達木盆地支撐著全省工業發展。通過主導產業升級推動結構轉型,實現綠色經濟發展是必然趨勢。[6-8]探索柴達木盆地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傳統主導產業提質增效,對于柴達木盆地資源型區域經濟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柴達木盆地屬于典型的西部資源型區域,2007年柴達木盆地GDP為201.67億元,2018年增至625.27億元,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從2.8:77.1:20.1調整為2018年的5.3:68.5:26.2,第二產業占比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占據絕對主導地位。2018年柴達木盆地規模以上采礦業和制造業各主要行業部門中,在采礦業的工業總產值方面,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占采礦業總產值的80%,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占9%,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占8%,非金屬礦采選業占2%,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總產值僅占采礦業總產值的1%;在利潤總額方面,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利潤總額占總利潤總額的58.3%,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出現虧損;在就業人數方面,石油和天然氣開采人數最多,占75.2%,其他規模以上采礦業就業人數僅占24.8%,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就業人數最少,僅占2.7%。
從制造業主要行業部門來看,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占總制造業產值的52.4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占14.31%,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占6.27%,其他規模以上制造業部門產值合計僅占工業總產值的27%,專用設備制造業占0.59%,農副食品加工業僅占總制造業產值的0.05%;在利潤總額方面,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較高,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出現虧損;在從業人數方面,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較高,占總制造業從業人數的66.93%,而農副食品加工業的總人數僅占制造業總從業人數的0.14%。
綜合來說,柴達木盆地2018年規模以上采礦業和制造業行業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和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從產值、利潤、就業方面在所有行業中較為突出。
結合柴達木盆地的實際情況,本文建立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理論模型。模型共分三層:目標層A——區域主導產業選擇(A);準則層B——需求收入彈性基準(B1)、比較優勢基準(B2)、產業規模基準(B3);指標層C——需求收入彈性系數(X1)、區位商(X2)、規模效應系數(X3)、勞動者報酬(X4)、增加值比率(X5)、就業貢獻率(X6)、勞動生產率(X7)、產值利潤率(X8)、資產利稅率(X9)、總產值規模(X10)、就業人數總規模(X11)、利潤總額(X12)。
通過查閱《海西州統計年鑒》(2018)和《中國統計年鑒》(2019),選擇了柴達木盆地21個主要行業為備選產業,即指納入海西州統計年鑒的具備相當規模的產業。[6,7]所選21個備選產業為: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煤炭開采洗選業;專業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食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批發和零售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進行主導產業選擇評價,對每一個被選產業,把12項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因子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計算出各因子得分,最后加權計算出綜合評價得分。
1.原始數據標準化。首先,通過計算得到2018年柴達木盆地21個備選產業上述12項指標數據值(原始數據略)。然后采用SPSS.25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數據標準化處理后的結果見表1。
2.提取主成分。通過對柴達木盆地21個備選產業的12個指標數據的標準化處理,運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計算各評價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R,并得到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以及各特征值對應的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和累積方差貢獻率,根據特征值>1的原則選取4個主成分,方差貢獻率分別為46.992%、15.773%、11.369%、10.607%,方差累計貢獻率達到84.74%,已經能夠反映原始指標所提供的絕大部分信息,符合主成分分析的要求。
經過SPSS軟件處理,在旋轉6次后系統提取了4個特征值大于1且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84%的主成分,分別為F1、F2、F3、F4。根據因子載荷矩陣表(略)可以看出,X3、X5、X10、X11在因子1上有較大的因子載荷,因此F1命名為產業規模因子;X4、X7、X8、X12在因子2上有較大載荷,因此F2命名為盈利水平因子;X2、X9、在因子3上有較大的因子載荷,因此F3命名為市場競爭力因子;在因子4上有較大的因子載荷,因此F4命名為產業效率因子。
綜合得分F=f1*F1+f2*F2+f3*F3+f4*F4

表1 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
其中F 1、F 2、F 3、F 4 為成分得分系數值,f1=46.992/84.740,f2=15.773/84.740,f3=11.369/84.740,f4=10.607/84.740。即:以旋轉的貢獻率為權重的綜合得分。各因子得分與綜合得分見圖1、表2,各產業綜合得分排名情況,如表1所示。
3.分析結論。(1)通過因子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柴達木盆地主導產業選擇中由規模效應系數、增加值比率、總產值規模、就業人數總規模組成的產業規模因子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化學原料與化學制品制造業產業規模大;由勞動者報酬、產值利潤率、勞動生產率、利潤總額組成的盈利水平因子中,建筑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盈利水平高;由資產利稅率、區位商組成的市場競爭力因子中,煤炭開采洗選業、批發和零售業的市場競爭力強;由需求收入彈性、產業貢獻率組成的產業效率因子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效率高。
(2)在綜合得分表中,排名前四位的主導產業分別是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建筑業。第三產業中的金融、文化、科學技術等產業綜合排名靠后,柴達木盆地傳統資源型產業非金屬礦
采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等排名在最后,說明這些產業部門已經顯著喪失發展的傳統優勢,迫切需要產業結構轉型。

表2 主導產業主因子得分與綜合得分
當前,柴達木盆地循環經濟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石油、煤炭、有色金屬等資源型支柱產業鏈緊密度和關聯度不高,傳統產業發展動力不斷減弱,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原”字頭和初級產品居多,占到工業增加值的65%以上,產業附加值較低,總體上仍然處于產業鏈上游,核心競爭力不強。
近年來,雖然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重視數量的擴張,忽視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一些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珍稀、特色產業扶持開發不夠,尚未形成規模經濟。三次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產占比仍然過大,一產總量偏小,三產發展較為緩慢。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產業布局也沒有大的變化,產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明顯。
柴達木盆地傳統資源型產業中非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等產業已顯著喪失發展的傳統優勢,迫切需要產業結構綠色轉型。但目前柴達木盆地實體經濟低端過剩、急缺高端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產能過剩表現突出。“放管服”改革力度不夠,綠色發展投資門檻高,審批程序復雜,投資動力不足。從所有制結構看,國有大中型企業占工業總量的81.6%,非公民營企業僅占工業總量的18.4%,地方政府調控經濟運行的空間和能力有限。
柴達木盆地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產業水平層次低、產業集群度不高,帶動作用弱、資源開發利用整合度不夠等諸多因素,導致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集群度不高、上下游產業互通關系薄弱等矛盾凸顯。同時,柴達木盆地經濟發展主要為投資拉動型經濟,但可培育的優勢項目稀缺,產業項目配套能力較弱,科技創新能力不強。
綠色產業具有可持續的發展特性,是新世紀的導向型產業,也是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柴達木盆地作為資源富集的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在綠色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等主要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探求能夠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方式方法。
柴達木盆地需要不斷改善基礎設施環境,增強與區外聯系,不斷降低生產與運輸成本;同時持續優化軟環境,大力提高政府服務經濟的能力和水平。加快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力發展低碳、環保的綠色產業;逐步將工業重心從高資源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傳統產業轉向科技含量高、環境友好的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讓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協同進步,使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成為柴達木盆地綠色發展的重要基礎。
創新是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技術創新也是綠色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從評價結論來看,柴達木盆地資源型區域需要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新的主導產業,通過產業創新提升循環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開辟發展新空間。按照《青海省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強化對產業創新的激勵和產業創新成果應用,加大對循環經濟新動力的扶持,延長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循環經濟成為柴達木盆地綠色經濟的支柱。
新興產業是推動柴達木盆地資源型區域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對社會經濟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從評價結果來看,柴達木盆地專用設備制造業以及批發和零售業、食品制造業等產業部門排名居中,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應當重點扶植,成為柴達木盆地產業綠色發展轉換的主體。第三產業中的金融、文化、科學技術等產業綜合排名靠后,屬于制約盆地發展的產業部門,在未來發展中更應該重點扶持發展,以此帶動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為盆地經濟綠色轉型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