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賦中,牛凱文,雷宏東
平涼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
2020年3月,農業農村部印發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加快構建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這一體系的構建是在堅持農戶家庭經營基本制度的基礎上,以各種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合作和聯合為主要形式,又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支撐進行的,對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毫不動搖地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我國農村穩定、農業改革和發展的前提。因此小農戶家庭經營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但這與規模化經營為基本特征之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向產生了一定的矛盾。2016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明確“三權分置”,放活經營權,使土地流轉有了明確的政策依據,有效處理了小農戶經營的現實和適度規模經營實踐需求的關系,種、養大戶如雨后春筍地出現。隨著“三變”改革的相繼深入推進,有力促進了專業大戶的發展,活力彰顯,形成了以小農戶、種養大戶、專業大戶為基本形式的農業經營主體的基礎群體,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前提和基礎。
2019年8-9月,國家有關部委連續出臺了《關于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關于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的若干意見》兩個文件,對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出了總體要求。要求通過登記和名錄管理,盡快將符合條件的種養大戶、專業大戶納入家庭農場管理,進行培育,強化在農業生產中的示范、創新和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小農戶、種養大戶、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在自愿的前提下,通過合作和聯合,在互助經營的基礎上,形成的農業民主管理組織形式,強調提升規范管理水平,增強服務帶動能力。因其在我國新時期農業農村發展中的特殊地位,《規劃》明確定位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兩個主體將成為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標準形式,承擔著我國農業發展中的示范引領和服務帶動責任,是農業經營主體的中堅力量和核心培育目標,體現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基礎條件下由小農戶培育和發展起來的不同,農業龍頭企業基本上都是社會資本的介入而形成的,因而它一開始就體現為標準的現代企業運作模式,對當地產業發展水平的依賴程度較高,同時它對當地產業體系的影響程度較大,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外在動力。對于大部分農村來講,農業龍頭企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主體形式。它的介入與當地政府的農業發展戰略有關,與當地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有關,當然也與企業家發展農業的情懷有關。作為農業經營主體構架的一部分農業龍頭企業是不可或缺的。
在農業經營主體構架(如圖1)中,農業經營主體分為基礎主體(小農戶、種養大戶和專業大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三個層次,它們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發展的互融、互動性,主要體現為通過基礎主體的成長壯大,以實現適度的規模經營,使農業生產效益得到提升,完成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轉變,這是趨勢,也是必然。同時通過合作和聯合,使各層次的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形成產業聯合體,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使我國的農業從業主體從個體看是新型職業農民,從組織形式看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
目前,我國之所以將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定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目的是要充分發揮其引領、服務、帶動功能,通過示范效應讓小農戶看到規模化經營的效益,提升對農業生產的信心,增強從事農業生產的決心。在實踐中使農村的產業發展能力、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均能得到提高,進一步增強農業農村的自我發展能力。使廣大農民盡快擺脫傳統農業形式,向現代農業轉變,讓小而全的小農經濟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2017年8月,原農業部等三部委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強調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要著眼滿足普通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需要,在農業市場信息、農資供應、農業綠色生產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營銷等七個關鍵領域發力,創新服務方式,實現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農業服務。目前的農業服務主體主要包括6種基本類型(如圖2所示)。
基層組織和農技部門的服務其實體現了政府和農業職能部門的責任和義務,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中的歷史沿革。其服務內容主要包括公共服務、教育培訓、扶持激勵、監管規范等方面,解決農業生產中最基礎的服務需求,公益性較強,屬于兜底性服務。
社會化服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業服務主體最有活力的表現形式,其主體主要包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和各類專業服務公司,它們以市場化、經營性為特征,解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需求。這些服務主體和經營主體是統一的,反映了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互融發展,共同解決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生產和服務問題,是市場化條件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典型方式。農業龍頭企業和各類專業服務公司,因其具有鮮明的市場化、專業化、信息化特征,服務的能力和水平較高,支撐強度較大。
從圖2可以看到,各類服務主體的排布,由上而下反映了各服務主體的經營性特征,由下而上表現了各服務主體的公益性特征。各地在推動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同,處于主導地位的服務主體也不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較好的區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程度較高,規模化生產效益明顯,各類專業服務公司較為活躍,已經形成了良性的利益互動機制。但對欠發達地區來講,剛剛完成脫貧攻堅,小農戶經營仍舊為主要形式,經營效益較低,無力承受專業化服務供給。因而基層組織和農技部門的基本服務還無法替代,以公益性服務保基本,以政府扶持、購買服務為保障,經營性服務促發展,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為廣大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農業服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有力支撐。
農業經營體系是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共同構筑起來的(如圖3)。《規劃》明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構建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這里的立體式體現在各經營主體的發育程度、服務主體的服務特征及服務主體對經營主體的支撐效應。復合型反映了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間的互融性。其發展水平主要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程度,這是核心,目標是要培育農村和農業的自我發展能力。
在農業經營體系中,服務主體的支撐能力是關鍵。服務主體是一個綜合體,各要素之間要形成合力,基層組織和農技部門既要堅守低線,但又不能因越位影響市場活力。要有培育思維,不能有包辦情結。政府購買服務要創新方式方法,不能簡單提供。避免各經營主體因享受政府購買服務而產生依賴思想,影響后續發展動能的培育、增長,要給各經營主體和經營性服務主體以廣闊的自我發展空間。
經營性服務主體類型眾多,層次各異,給各種服務需求的實現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其中托管服務方式因其專業化、契約化、規范化特征明顯,近年來異軍突起,活力彰顯,為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融合發展,多形式、多途徑參與農業生產,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起到了積極而有效的推動作用。托管服務是市場化、信息化時代專業化服務的優勢體現,它加快了將小農戶引入農業發展大格局的速度,體現了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的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趨勢。
在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要努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范形式——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注重家庭農場發展是堅持我國現行農村經營制度和實施鄉村振興、推進農業現代化相統一的具體體現。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適應市場化發展,通過合作與聯合形成農業產業化運營,實現規模效益,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的根本保證。從從業主體來講,主要解決的是農民自身的就業和發展問題。因此,這兩大主體屬于農業經營體系的核心,其發展程度直接體現了區域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水平。它們是基礎經營主體的發展方向,也是其他經營型主體和服務主體的服務和培育對象。
在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中,國家農業政策是先導、是依據。2017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強調要從完善財政稅收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金融信貸服務、擴大保險支持范圍、鼓勵拓展營銷市場、支持人才培養引進等方面構建政策支撐體系,并積極推進政策落實機制。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培育、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政策的導向作用,有效把握政策空間,推進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利用政策積極規范存量,擴大增量,讓廣大農業從業者分享政策紅利,樹立對農業和農村發展信心,增強從事農業行業的決心。
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中,規范管理是保證,利益分享是動力,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是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愿景。因此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最直接的是要把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放在首位。要建立完善的利益分享機制,確保廣大農民合理穩定的收入。利用各經營主體在產前、產中、產后等領域優勢不同,合理引導介入農業生產的時空區間,實現生產崗位的對應性和利益的最大化。要積極發揮市場作用,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地區,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推行黨委政府主導、公司化運作、合作社生產、貧困戶入社入股分紅模式,切實保護好農民權益,逐漸形成以企業為龍頭、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為骨干、高素質農民為基礎、社會有生力量共同參與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