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麗
(安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視頻制作后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采集的各部分鏡頭進行取舍,將零碎的鏡頭糅合成具有一定情節、一定邏輯及一定內涵的完整內容。在糅合的過程中,操作不當或違背剪輯規律,都很容易讓畫面產生跳動感。要得到好的剪輯效果,避免出現畫面的跳動,需要從剪輯點位置的選擇、景別組別的安排、動作連貫性的設置以及鏡頭組接的處理這4個方面來進行處理。
剪輯點是指兩個相鄰鏡頭之間剪輯畫面的銜接點。剪輯點位置的選擇至關重要,直接決定了與鏡頭的轉換能否自然,節目的敘事是否流暢,觀眾的視覺感受是否舒適。如果剪輯點位置選擇錯誤,一方面很容易導致視頻畫面產生跳動,引起觀眾視覺上的不適,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視頻內容的邏輯關系出現混亂。因此,對鏡頭剪輯點的準確掌握,是保證鏡頭連接與轉換更加自然、順暢的第一要素。例如,第一個鏡頭是孩子們在學校廣場集合準備上車出發的場景,第二個鏡頭是孩子們在研學基地學習筆墨紙硯歷史的畫面。這兩個鏡頭如果直接組接,就會讓觀眾感覺到不舒服,產生視覺上的跳動。這種跳動很明顯是因為缺失了中間過程來聯系前后兩個鏡頭,剪輯點位置的選擇過于粗糙,讓觀眾覺得孩子們前一秒還在甲地準備,后一秒就到乙地做別的事情,中間缺乏過渡性的鏡頭,時空變化太過突然,邏輯連貫性太差。
對于這種問題,要先準確選擇剪輯點的位置,將剪輯點選擇在前一個鏡頭的最后一幀與后一個鏡頭的第一幀之間,再采取補鏡頭的方法,加入旅途中車子行駛的鏡頭和孩子們到達目的地后下車的鏡頭。這樣,畫面就有了連續性,剪輯起來也會感覺更加順暢和自然。
如果景別畫面的組接安排不合理,也常常會引起畫面的跳動。在進行景別畫面的組接安排時,需要著重考慮以下兩點。
第一,相鄰鏡頭中景別的變化必須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才能使畫面敘述更加清晰、視覺更加流暢,與節目內容的情緒氛圍也會更加吻合?!把驖u進”指的是相鄰鏡頭的景應該根據節目內容敘述遞進式變化,而不應該過分劇烈或變化太小。如果前后兩個鏡頭的景完全不一樣或者變化太大,直接組接就會顯得很突兀;反之,如果景沒有變化或變化太小,且拍攝角度也沒怎么變換,這樣拍出的鏡頭不能體現遞進式變化,同樣也不易組接。通常,考慮到景變化發展的需要,在拍攝的時候,可以參考以下三種蒙太奇式組接方式,循序漸進地實現不同視覺距離鏡頭的順暢銜接[1]。
(1)前進式組接。前進式組接通常用來表達一種由低沉壓抑到高昂向上的情緒,著重描述景物從遠景向近景、全景到特寫的過渡。
(2)后退式組接。后退式組接與前進式組接恰恰相反,是指景物是由近景到遠景,從特寫到全景的過程,主要展現由細節擴展到全部的內容和由高昂到低沉的情緒。
(3)環型組接。環型組接在一些影視故事中經常使用,它綜合了前進式和后退式組接方式,逐步由全景、中景到近景、特寫,再由特寫、近景到中景、全景,表現情緒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到低沉的過程。
有的時候,為了形成強烈對比和視覺上的沖擊,營造特定的視覺氛圍,也可采用相同景別的鏡頭非常規組接或反復組接、遠景組接近景甚至特寫等 方法。
第二,盡量避免將同機位、同景別、同主體的畫面組接在一起。如果前后兩個鏡頭機位相同,景別變化不大,被拍攝的主體沒變化,內容上沒有增加新的信息,就只是后一個鏡頭在前一個鏡頭的基礎上稍稍地放大或者縮小,這就會讓人感覺到原地跳動,很不自然。這樣的兩個鏡頭直接組接,就有明顯的跳動感。
此時需要在兩個相鄰鏡頭之間插入一個不同機位、不同景別的過渡鏡頭,或插入同一個主體位置、動作稍加變化的鏡頭,就可以有效糾正畫面的跳動、斷續和錯位感。應避免從一個人物鏡頭的遠景切換到同一人物的特寫,讓觀眾有一個心理接受的過程。也可以使用一系列同一景別的鏡頭組接,從不同視角來表現被攝物,從而渲染某些氣氛,表達某種情緒,強調細節。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的特寫鏡頭之后,應盡快呈現一個遠景鏡頭。因為如果只強調細節,忽略了整體,就構不成被攝物與環境的關系,會讓人感覺到局促,從而使電影缺失大氣感。相反,從一個遠景鏡頭到特寫鏡頭,景別變化又太大,觀眾的心理接受過程還未形成,就會覺得生硬、不自然。因此,應盡量避免一個人物的遠景鏡頭緊接同一人物的特寫鏡頭[2]。
在視頻剪輯過程中,動作連貫性的設置應該遵循“動接動、靜接靜”的原則。
動指的是在剪輯點的時間點上,被攝物體處于運動狀態,或者攝像機處于推、拉、揺、移、跟、甩等運動狀態;靜指的是被攝物體處于相對靜止或者攝像機處于靜止狀態?!皠咏觿印笔侵冈诩糨孅c前后的兩個鏡頭有明顯的動感,可以是主體相對靜止而鏡頭運動,也可以是主體的運動鏡頭固定,它強調畫面中主體動作的連貫性,動作之間的過渡簡潔而流暢?!办o接靜”則是指剪輯點前后的兩個鏡頭處于相對靜止狀態,一個鏡頭必須在前一個畫面主體做完一個完整動作停下來之后,接上下一個從靜止到開始的運動鏡頭。
“動”與“靜”之間的組接,需要通過起幅、落幅進行自然過渡。當兩個畫面中的主體運動不連貫,動作之間有停頓時,在前一個鏡頭結尾設置停頓的片刻,稱為“落幅”;后一鏡頭運動前靜止的片刻,稱為“起幅”。通常起幅與落幅的時間間隔為1~2 s。
在剪輯的過程中,若是在沒有起幅或者落幅的情況下,靜接了動,動接了靜,就會導致主體運動不連貫,從而產生跳動現象。例如,第一個鏡頭,一個男生推門開始向宿舍里走;第二個鏡頭,男生在宿舍里站立不動與同學攀談。在這兩個畫面中,同一主體的動作被斷開了,兩個畫面中的主體運動不連貫,組接起來就會產生跳動。
對這種主體運動不連貫引起的跳動,需要重新設置剪輯點。剪輯點應該選在男生走到目的地停下來的時刻,而這個停下來的的片刻就是落幅。也就是說,當運動的鏡頭接靜止的鏡頭時,必須將剪輯點放置在前一個畫面主體做完一個完整動作后停下的時刻;靜止的鏡頭接運動的鏡頭,剪輯點要設在后一個鏡頭由靜止開始運動的片刻。
在進行鏡頭組接時,如果不考慮觀眾的思考方式,脫離了生活的邏輯思維,或者忽視了影視表現的規律,觀眾就很難看懂,就會產生跳動現象。因此,對鏡頭組接的處理,必須在充分了解觀眾的心理需求的基礎上,依據正確的思維邏輯選用鏡頭,并將它們組合在一起。通常需要從以下3個方面考慮。
(1)鏡頭組接的時長應恰當。對鏡頭的停滯時間長短的處理,往往要根據觀眾的接受能力、所表達內容的難易程度以及畫面構圖等多種因素來共同決定。內容難度大、觀眾接受能力差、畫面構圖復雜的鏡頭,停滯時間應該長,反之則應該短。例如,遠景、中景等鏡頭中,畫面包含的內容較多,觀眾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看清楚畫面的內容,因此鏡頭停滯的時間也需要長一點。而特寫、近景鏡頭中,由于畫面包含的內容較少,觀眾只需較短的時間就可看清所有內容,因此鏡頭停滯的時間可以短些。又比如,在同一個畫面的構圖中,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動的部分比靜的部分往往更能引起觀眾的注意,接受起來也更加容易。因此,當想要表現亮的、動的部分時,鏡頭停滯時間可以短一些,想要突出表現暗的、靜的部分時,鏡頭停滯時間應該長一些。
(2)鏡頭組接的影調、色彩須統一。在進行鏡頭組接時,如果兩個相鄰鏡頭的明暗、色彩對比過于強烈,會使觀眾感到生硬和不連貫,影響內容的順暢表達。因此,鏡頭畫面的組接,既要考慮影調在表達某種意象、塑造人物造型、渲染氣氛和情緒的表現,還要考慮色彩的對比,使鏡頭畫面的銜接生動順暢而又富于藝術性的變化。也就是說,必須保持影調和色彩的一致性。
(3)鏡頭組接的節奏要合理。從形式上看,鏡頭組接的節奏主要體現在畫面主體的運動、鏡頭長短和組接方式等幾個方面。鏡頭組接的速度稱為剪輯率。在單位時間內,各鏡頭平均時間長且總鏡頭數量少,稱為剪輯率慢,反之則稱為剪輯率快。如果剪輯率太慢,帶給觀眾的就是催眠的感覺。所以,在情節和內容性強的影視節目中,剪輯率必須隨著情節的展開而逐漸加速,一個鏡頭接一個鏡頭所產生的震驚效果的累積,最終造成震撼的效果。這也是在影視節目編輯中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常用方法。
剪輯點位置、景別變化、動作連貫性以及鏡頭組接等都能影響到剪輯效果,決定畫面組接是否有跳動性。視頻剪輯既要考慮剪輯點位置的選擇對鏡頭連接與轉換的關鍵影響,又要關注遞進式安排景別的變化;既要處理動作連貫性和動靜的合理性,又要顧及鏡頭組接的時長、影調色彩以及節奏等。只有避免因這些問題引起的幾種常見的跳動問題,才能剪輯出更高質量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