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林
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2019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其中,對于退役軍人、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等的招生,又被稱為社會人員招生,區別于高中應屆畢業及中職生源。2019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擴招后高職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對社會人員的人才培養要堅持“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針對社會人員的人才培養,劉曉等[1]認為高職針對社會人員的擴招后,原本的高職教育將不再單純開展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也將成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企業頂崗實習、校外技能學習、社會經驗累積等都可以成為高職教育的一部分,面對更為廣義的高職教育,高職院校不能過分側重社會生源的理論教學,也不能徹底拋棄基礎知識教學,任其在校外自行發展;石偉平等[2]認為隨著生源的擴充和范圍的擴大,要求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改革、實踐教學等方面做出改革與調整,開展針對性教育,實施個性化輔導,這是培養方式上面臨的新問題;欒輝等[3]指出生源多元化背景是構建“雙師型”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發展契機,應同時注重實踐能力與專業素養,強化師資隊伍水平,從整體上改變“理論強、技能差”的不均衡現象,為開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奠定扎實的師資基礎。以上表明,相比傳統生源,針對社會人員生源的培養模式將面臨變革,然而這方面研究多限于理論,相對不夠深入。
2020年春季,2019年擴招學生陸續入學,入學后的教學管理提上日程,龔添妙等[4]認為堅持分類考試,推行注冊入學;推行選課制度,完善彈性學制;踐行學分銀行,健全完全學分制等舉措進行變革;張政利等[5]指出高職擴招后的教學管理要認真貫徹:高職院校需要從落實頂層設計、構建教學管理制度體系、激活教學資源管理效能、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健全育人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靶向施策。
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于2019年、2020年先后招收社會人員合計2800人左右,揭陽美音職業培訓學校(以下簡稱“美音職校”)為最大的合作辦學點,2019年、2020年共招生達1335人,占到總人數的一半左右,具有代表性。兩屆學生的先后入學,開啟了針對社會人員技能提升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教學管理中存在的現實的困難,對于接下來的高職擴招積累經驗及保證培養質量具有現實意義。
通過對美音職校在讀的1335名社會人員調研發現,涉及的專業有計算機專業6人、商務管理專業959人、電子商務專業370人,文科專業對于學生而言更容易接受;學生性別中男生1302人、女生33人,男性占比大;學生平均年齡為28歲,以90后為主;學生入學文化程度有高中、中技、中專,符合預期;學生分布區域為揭陽市98%,其他地區2%,首選是就地入學;學生中有22%是自主創業,78%在企業就業,對這一群體的技能提升還是需要得到企業的支持;學生工作區域為72%在揭陽,28%在其他城市,給教學安排帶來一定困難。通過對學校主管教務和學生管理的教師以及學生代表走訪發現,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以下需要解決的問題。
(1)教學活動的組織難度遠大于普通高職的在校學生。1335名學生全部在職在崗,從事各種不同性質的工作,更多的人是時間比較固定的工薪族,因此上課時間安排很難做到統一,教師授課到課率普遍不高。在調研中,學生A表示:“要養家糊口,學習只能次之,希望授課最好安排在晚上,每次授課時間不要超過一個小時。”這和普通高職在校生理論課2課時起、實踐課4課時起的排課似乎有較大出入。由于手機上網的便捷性,使得更多的社會人員在讀學生更希望碎片化學習,對于一門課超過32課時以上的教學安排難以適應。
(2)上課內容的安排難以和普通高職學生一致。美音職校教學點絕大部分生源都是退役軍人,此前在部隊接受過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對于人才培養方案中理論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如思想政治課,多人提出多安排一些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運類的課程,比如《人力資源管理》《溝通技巧》等。美音職校學生管理人員指出:“教學點生源以退役軍人為主,喜歡實踐類課程,對于理論課的學習興趣不大。”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實踐課高于50%的硬性規定,然而理論課時的占比基本也會接近50%,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50%以上的實踐課安排上也會偏向理論講授,針對社會人員技能提升的教學內容安排往往借鑒了普通高職的人才培養方案,和現實存在較大出入。
(3)教學方式的安排不盡如人意。按照教育部規定,對社會人員的人才培養采取集中與分散、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總學時不少于2500學時,集中學習學時1000學時。調研發現,辦學點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解決了1500學時的線上學習任務;另外1000學時的線下教學任務主要包括兩方面,其中600學時是教師通過小鵝通平臺集中授課,400學時為在教學點安排教師現場集中上課,而基本沒有由辦學點和企業共同實施的課程。美音職校教務人員表示:“線下課程側重實踐,老師講課吸引力尤為關鍵,部分課堂活躍度不夠的老師不受歡迎,學生大部分還是愿意來學校集中學習,時間安排在周末或節假日。”疫情期間,網絡課程和線上授課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對于自律性不強的高職學生而言,其效果不佳,可見,社會人員在工作之余能安排在線上課和聽講的時間十分有限。
(4)學生所在企業普遍不支持其員工提升學歷。針對社會人員的高職擴招計劃旨在提升社會人員的職業技能,也被稱為高技能學歷提升計劃。目的十分明顯,通過對社會人員的學歷提升促進我國人力資源整體水平,企業也可以從中受益。然而經調研發現,企業對于這一計劃的參與度普遍不高,甚至78%非自主創業的學生都不愿讓所在企業的領導知道其參與了學歷提升這一事項。在調研中,學生B表示:“我來參與學習沒有告知我的老板,因為怕他知道后會覺得我的學習會影響正常的工作,企業老板是不希望別的事情去影響企業的日常工作的,他們不會認為學歷提升后對企業有啥好處。”特別是來自小微企業的學生,所在企業的老板眼光不高,對于員工提升學歷沒有表示出應有的支持。
(5)日常教學經費不足制約辦學水平的提升。按照協議,辦學點獲得的經費保障主要為學費收入,生均4000元/年,然而2020年、2021年春季分別入學的兩屆學生截至目前均沒有上繳學費,主要原因在于絕大部分學生是退役軍人,享受國家的學費減免政策,等待最后的落實,現狀就是教學點墊付所有的教學開支,最大的兩部分支出就是教師課酬和教學點日常教學運行經費。沒有國家財政撥付、沒有作為招生單位的高職院校經費支持,辦學點需要墊付現有的辦學經費,經費的延遲到位勢必會影響辦學質量。
針對社會人員的人才培養是一種全新事物,區別于普通高職教育的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沒有可以參考的樣本,大多數合作辦學機構為民營性質,經濟上的考量是比較重要的方面。此外,由于沒有學歷教育的經驗,辦學條件和師資均有所欠缺,辦學機構在教學管理的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了以下提升教學質量的成功經驗。
(1)設立督學崗,促使更多的社會人員進課堂。美音職校給每個班均安排了1~2名督學,負責通知學生完成線上和線下教學任務,針對學習興趣不大以及由于工作忙而兼顧不到學習的學生,通過群發或單個通知,讓學生及時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的教學任務。督學員工作過程任務煩瑣,與學生溝通過程中學生態度較好,但是需要多次催促。普通高職院校為了提高在校學生到課率,任課教師都會采取現場點名的方式,加上學生紀律部的監督,基本上可以讓學生到課堂。然而,社會人員類型的高職學生有80%以上是在線課堂,通過班級督學不厭其煩地督促,主要目的是讓更多的學生真正成為一名學生。
(2)把社會人員類型學生的經歷及工作內容和安排的教學內容互通,抵免部分課程的學習。基于大多數學生為退役軍人這一現實,他們以往在體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均有過系統的學習,考慮免除體育和思政理論方面的學習,直接讓其獲得相應學分;針對自主創業者,免除其創業就業創新課程學習,直接給予成績。例如,某一企業的財務主管在商務管理專業應該不需要學習會計學基礎這門課程。在調研中,一個在塑料廠從事電商工作的學生表示:“自己從事的工作與電子商務專業中的某些課程有很強的相關性,對于這些課程的學習我覺得沒有必要,能否考慮給予與我工作內容相關的課程免修。”
(3)線下1000學時的教學任務安排,要特別安排核心課程和最強的師資,強調師生互動。1500學時的線上教學,某種程度上就是人機對話、知識灌輸,學生面對的是錄制好的教學內容,完成觀看和規定的作業就算完成教學任務;600學時的網上教學被冠以線下教學之名,有教師現場展示,有師生互動,不過這種形式還是以教師為主,學生參與度不夠,要把學生參與互動納入成績的考核中;400學時的線下集中上課才是類似學歷教育的上課形式,因此400學時集中授課時間必須安排該專業最為核心的課程,安排學校能夠請到最為優秀的教師,如此才能保證應有的教學質量,能夠真正做到學歷和技能的雙提升,這就需要所有參與社會人員人才培養的教育工作者們認真思考。
(4)主動對接企業,爭取企業對國家擴招計劃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的靈魂,沒有企業的積極參與,高職教育便失去了魅力。針對社會人員的學歷提升計劃,一方面,可以關注大中型企業對人才學歷提升的需求,采取現代學徒制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另一方面,對于小微企業,由于用人規模單一,可以采取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普通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產業學院的成功實踐,都提示了高職教育必須走校企合作之路,只是合作程度深淺不一。針對社會人員的人才培養,也應該取得企業對于高技能學歷提升計劃的支持,原因有二:其一,學生源于企業在職員工;其二,學歷技能的提升將促進企業效益的提高。
(5)高職擴招招生單位要對辦學點在經費上給予支持。如針對退役軍人,國家政策方面是免除學費,因此入學學生不會在入學后拿自己的錢先交學費,而是等待等額的學費補貼,往往是一開始就不交學費直接進入學習狀態,補助的學費到賬需要1~2年時間,給辦學點帶來了很大的經濟負擔。為此,參與高職擴招的高職院校應該給予支持,一方面,從其1萬元左右的生均撥款中拿出部分經費支持辦學點;另一方面,從正常的教學管理經費中列支部分進行扶助,辦學點的每一位在讀學生當然也是高職院校的學生,讓自己的學生享受更好的教學服務是學校的義務。近一年半的教學運行極大地考驗著辦學點教學管理人員的水平,面對特殊的生源、不同尋常的教學模式、有限的經費投入等,都需要參與社會人員人才培養的教育工作者們多去思考。
經歷了2019年、2020年針對社會人員的高職擴招,接下來還有2021年擴招計劃,而2022年該擴招計劃將不再延續,因此它將成為中國高職教育史上的過渡性事件。基于此,似乎不用過多地去探究其實際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然而畢竟它是一個超百萬的群體,已經在讀和即將入學的社會人員也應該更好地從中國職業教育獲得的巨大紅利中受益。為此,還需進一步探索如何讓社會人員在高職人才培養的框架中更好地提升學歷和技能,以及高職擴招運行的現實狀況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