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星
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多次部署在課程建設與實施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要積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內容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提升思想政治目標性,讓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緊密陪伴學生成長過程,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與渴望,讓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專業課融合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會議精神給高職院校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南。
在專業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是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的期待,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也在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實踐方式。文章把金融學基礎這門高職財經專業的基礎課作為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對象,以包含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工匠精神、法治意識、社會責任、人文精神、仁愛之心等的財政金融故事為切入點,打造專業課的課程思政主線,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感知到思想政治核心價值理念的引領意義,通過專業課程的方式,有序推進共同培養人才計劃,打造全面成長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高職綜合人才。
金融學基礎課程是高職高專院校財經類專業基礎課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思政課的重點就是要培養和鑄就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教授各門專業課滿足學生的專業知識需求的同時,要把思政完美地融入專業課中,避免空洞的思政說教,和專業課一起協同發揮育人的作用。因此,課程思政設計要求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金融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金融問題的技能和職業素養,更要發揮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協同作用,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高職院校的學生和社會接觸得比較密切,具有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與新觀念比較快,對發生在身邊的經濟金融現象和信息比較感興趣,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學習主動性不高,自控力不強,難長時間集中精力的特點,而且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參與度不高,甚至有排斥心理,基于以上高職教育的學情特點,教學設計就要把課程思政的實踐性放到首位,要以鮮活、有影響力的金融故事融合進課堂,把社會這個大課堂和小課堂結合到一起,潛移默化地教育和塑造學生。除了教學設計,還要在課程建設中通過課程目標、教學大綱、教案、課件等教學文件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融合思想政治元素,同時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在線下多渠道展開。
怎么結合、怎么把握知識點來講授和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通過對金融學基礎課程的系統梳理,確定支撐該課程的知識點,包括了解貨幣,深思信用,察看貨幣市場,探究資本市場,詳解金融機構與體系、中國人民銀行、細分非銀行金融機構(保險、信托與租賃業),理解貨幣供求與均衡,解讀貨幣政策,放眼國際金融,探究金融監管(金融危機)及互聯網金融等內容,內容十分豐富。金融學基礎的課程思政就要以這些知識點為基礎,進一步探索和挖掘與各個知識點相連的中國金融思政元素,根據這些元素去優化課程設置,讓課程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內容中。
根據金融學基礎梳理出來的知識點,把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新聞、事跡和故事中所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等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元素,通過如下的路徑與專業內容教學有機融合,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把握和理解,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貨幣與貨幣制度。從中國古代的貨幣的起源與形態變遷講起,以黃金為本位幣的案例結合社會的金錢觀來和學生討論;以當前中國人民銀行推出的數字貨幣、中國數字貨幣試點來討論中國貨幣形態的創新,引導學生理解金融創新帶給國家的變化及其力量;結合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進一步討論我國的“一國多幣”的特殊貨幣制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樹立學生的正確價值觀、文化自信和國際視野。
(2)信用和利率。通過和學生一起討論身邊發生的校園貸、高利貸來探討信用和利率,講解關于中國金融改革開放不到20年就走完的利率市場化故事,把專業知識點信用的概念內涵和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信用觀串聯起來,將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延伸到教學和育人的全部環節中去。
(3)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2015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在北京成立。它是建立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中國快速崛起的時代背景下,是我國第一個倡導成立的國際機構,進一步結合近幾年異軍突起的中國銀行業和中國身影亮相國際舞臺的故事,讓學生理解這一金融機構成立的重大意義,幫助學生樹立“四個自信”,提高思想覺悟,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4)金融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技創新咨詢委員會,并試點注冊制度,以幫助中國更多合格的科技企業走向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逐步增強資本市場的吸引力,擴大其國際影響力。這項改革將全面推進國家科技創新和金融改革,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戰略措施。經過5年的準備,2018年3月,中國首個國際化期貨品種原油期貨正式上市交易,它的推出增強了國家原油全球話語權,對于我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對外開放、人民幣國際化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和創新思維。
(5)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從我國商業銀行的歷史談起,從建國開始的中國人民銀行“一把抓”到當今我國多種商業銀行類型共存的多元化狀態,再到2014年的深圳前海微眾銀行的成立,標志我國銀行業“互聯網+智能銀行”的發展,再進一步延伸到商業銀行是我國經濟活動中的主要資金集散機構和中心的知識點,以實現培養和樹立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創新思維的價值目標。
(6)中國人民銀行。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歷史的紀錄片,讓學生了解到我國金融業是在解放戰爭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建立起來的,1948年中國人民銀行在石家莊成立,從此新中國的金融體系就誕生了;1978年改革開放全面鋪開,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也進入了快車道‘’現今的外匯儲備持續雄踞全球榜,進一步引領學生樹立“四個自信”;通過2018年6月網聯平臺的投入使用,使得我國的第三方支付完成了實時監控,保障了客戶的資金安全,讓學生理解中央銀行作為特殊的金融機構所擔負的全國清算和監管職責,引領學生理解國家的改革措施和中國金融的創新舉措,進一步樹立了學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7)貨幣供求。通過學習幾個國務院扶貧辦精選的精準扶貧典型案例,了解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量身定制的扶貧小額信貸,體會國家為探索出有效解決貧困戶貸款的政策和手段,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家國情懷、創新思維等。學生可以利用手機查看國家統計局近10年的GDP數據,并且和美國相比較,進一步彰顯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工匠精神和創新思維。
(8)通貨膨脹與緊縮。通過幾個發生惡性通貨膨脹國家的數據,以及西方幾個發達國家的5年數據和我國的5年通貨膨脹數據進行對比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國一直是低通貨膨脹和經濟高增長;通過對通貨膨脹的治理的知識點,讓學生體會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的調節作用,進一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和綠色發展觀,理解國家的高質量發展理念,提升其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用數據和實例進一步加強和樹立學生的制度自信。
(9)貨幣政策。在此項目中,對學生的能力目標是定位在學生可以分析解讀國家目前的貨幣政策,如在2021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反思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確定了維持兩大目標:保持價格和金融穩定的協同發展的宏觀政策,增強我國貨幣政策操作的規則性和清晰度。然后讓學生閱讀政府工作報告,了解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使其樹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明確其身上肩負的新使命。
(10)金融風險和監管。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確定了要防止突破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的事件發生和包括金融安全的新時代金融安全觀。結合2020年底我國對P2P業務清零的新聞,讓學生分組討論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新品種新業務帶來的風險和金融法治體制不完善等帶來的金融風險,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金融風險意識。
(11)國際金融。以國際金融方面的重大事件為切入點,如2016年10月人民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籃子,使得其他各國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和吸引力急劇增加,通過人民幣所處的“錨時代”,和學生分享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當前,中國經濟是世界主要經貿機構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國家,外匯儲備持續雄踞全球榜首,引導學生體會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弘揚中國發展的成就,堅定中國成為金融大國的夢想,以及在思想上堅定“四個自信”。
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在線下多渠道展開,積極組織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活動。在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金融學基礎網絡課程的基礎上,加入思政資源,重構每個知識點的教學內容,如當前中國金融發生的熱點新聞等,同時把思政的知識點編入每一個學習項目的題庫中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教學也可與其他網絡資源緊密結合,如鏈接央視網、新華網等各種官方網站,及時將我國金融改革開放的動態或鮮活案例等課程資源傳達給學生,把課堂這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戰場通過平臺進行多維度的延展。
師資隊伍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教師的素質決定著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要積極組織開展課程思政的動員、研討,通過科研促學、教師思政等活動增強所有教師的師德修養意識,明確所有課程的教育要素和責任。另外,教師要時刻保持堅定的教育自信,自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金融學基礎課程的網絡思政課程的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繼續探索和完善。通過課程思政實現教書與育人目標也是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過程。以金融學基礎課程為例,立德樹人是一項系統工程,財經專業課程教師要收集和整理體現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財經新聞、事件及財經故事案例,把其中所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提煉出來并融合在專業理論課中,還要將以前傳授知識和掌握技能為主體的人才培養目標轉化為知識目標和價值目標相統一的育人模式,使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不僅僅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更讓他們明白為什么而學習,從而進一步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