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文,鄭加文
1.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東 廣州 510090
2.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我國城市建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新時期,存量規劃、城市雙修、空間品質逐步成為城市發展的要點,對城市設計教學產生了重要影響[1]。近年來,城市設計教育越來越得到學界及社會的重視,其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拓展。城市設計已不再僅僅承擔簡單的橋梁作用,城市設計教育與生態、環境、經濟等更多學科領域不斷進行著交叉和滲透[2]。王建國[3]指出“在城市設計發展歷程中,其依托的理論和技術方法一直與時俱進。第四代城市設計以形態整體性理論重構為目標,并以人機互動的數字技術方法工具變革為核心特征”,大數據技術作為創新的工具,未來將會更廣泛地被運用在城市設計中,逐漸對城市設計教育產生影響,并成為城市設計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4]。
為了順應上述發展趨勢,我國從多年前就開始關注城市設計課程多維融合式教學模式應用[5]。在探索城市設計課程整合多維大數據技術的過程中,逐步明確多維技術教學上的主要方向為“整合創新”能力培養,即引導學生利用多維技術聚焦城市設計核心問題,對其進行整合創新研究。城市設計核心問題主要從最接近建筑本體的設計維度進行提取,分別為空間與建筑、空間與環境、空間與文化三個維度,每個維度均設置整合多維技術教學的“拓展點”,讓學生運用多維技術創新的同時,始終保持對核心問題的討論與思考。
城市設計課程在建筑設計教學體系中處于輔助性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及資源配套不足,往往出現與學科前沿的發展以及社會現實需求脫節等問題。一方面,僅僅依靠課堂有限時間傳授知識點,教學內容和模式相對固化并缺乏開放性,導致學生“學習視野”維度單一,未能與信息化技術形成積極對接,且缺乏系統性的進階式體驗過程;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開展臨時性、零散式體驗活動,創新性項目與案例缺乏系統整合,學生學習體驗碎片化,面對功能復雜、學科涉及面廣和較大規模的城市設計任務時無從下手,最后的綜合運用技術表達也難以達到預期要求的深度。
城市設計課程的“生師比”,受招生人數增加、師資人才缺乏等條件所限,一直處于接近約20∶1的高限值,導致課堂時間難以滿足充分的師生互動過程,不利于啟發與引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亟待結合混合式手段在課前課后加以彌補。同時,完全依賴全職教師負責的訓練內容,課程內容和授課模式雖有采用真實項目,但未能充分精選真實項目的“城市設計核心問題”,忽視跨專業協同以及產學合作培養,沒有形成專業協同、產學合作的創新設計培養平臺,學生解決核心問題的設計能力瓶頸難以突破[6]。
城市設計課時安排和課程計劃相對固化,封閉的教學機制導致無法充分利用校內外教學資源,不利于有效組織師生參與多學科交叉的專業交流活動。傳統的教學模式仍主要遵循課前預習、課堂講授、課后練習的“三步走”過程,且過程中缺乏讓學生進行廣泛交流的教學安排,不利于構筑以城市設計核心問題為主導的教學合作,也不利于形成靈活開放的教學模式[7]。雖然現時專業配備逐步精細,實驗條件不斷完善,但基于多維技術訓練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探索,仍具有迫切性和可行性。只有順應城市設計多學科交叉教育規律,才能在探索中大膽創新和總結提升。
針對現存問題,教學團隊對城市設計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剖析,在強調面向學生所需的整合資源和創新思維、教師的教學內容及多源協作等方面進行了不斷的摸索和實踐,優化教學過程,緊密結合學科前沿和設計實踐,構建面向多維技術的教學目標,并形成以“真實項目”為內核,“學習平臺”“專業協同”“產學合作”等教學手段為外延的教學框架,初步探索出一套內核與外延協同并進,利用多維技術促進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整合創新”框架思路。
(1)以回歸城市設計“真實項目”核心問題導向為主線。城市設計具有跨專業性、強實踐性等特點,為了貫徹“真實項目”為內核的教學理念,教學團隊努力收集并篩選合適的項目案例,將其貫穿于教學環節,通過城市設計概論、城市設計及設計院實習等系列課程,完善“理論課程—設計訓練—實習拓展”的專業課程建設體系。首先,在理論課程中并置兩種教學內容,一種是線下的城市設計基本原理知識,梳理圍繞空間與建筑、環境及文化之間關系的知識脈絡,另一種是線上的城市設計前沿技術引介,按不同設計環節對各類技術進行整理并定期更新。同時,堅持在設計訓練中采用真實的場地,帶領學生踏勘地形、現場分析實際條件,從空間與建筑、空間與環境、空間與文化三個維度引導學生找尋核心問題,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此外,結合每個維度發掘的“拓展點”,要求學生在實習拓展過程中向設計師學習所需的多維技術,并引導學生在教學平臺上傳經設計師指導完善的設計作品,讓學生積極分享實習經驗與創新靈感。
(2)建構教學管理、評價與反饋的一站式學習平臺。教學團隊初步構建了一個緊扣城市設計課程的在線開放課程網站(城市藍圖的暢想——數字化城市設計概論:https://szhcssj.gdut.edu.cn/)。這個網站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不僅在近一年時間的建設中不斷進行更新與完善,形成拓寬學生視野的學習資源寶庫。另外,在已有在線開放課程網站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網絡信息與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近年推出的在線課程學習平臺“蘊瑜課堂”,建構教學管理、評價與反饋的一站式學習平臺(城市設計概論:https://courses.gdut.edu.cn/enrol/index.php?id=628)。團隊通過以“蘊瑜課堂”為共享資源核心的城市設計學習體驗平臺,開展城市設計系列課程的教學活動,并形成教師教學日志與學生學習日志,利用教學大數據對學生進行跟蹤反饋,使整個教學反饋機制涵蓋教學全過程。
(3)實施專業互補、注重拓展的“專業協同”教學機制。依托學院擁有建筑學、城鄉規劃與風景園林三個專業的辦學優勢,團隊對城市設計課程教學進行優化,形成由“理論教學、尺度訓練和設計表達”三個部分有機組成的,適應三個專業共同教學的“專業協同”教學機制,建立了以專業協同為中心的教學內容、訓練系統和開放式評價機制。同時構建起以聚焦核心問題及專業拓展為目標的“關聯結構”核心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加深城市設計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拓寬城鄉規劃、景觀學和歷史遺產保護等知識領域。聚焦核心問題是堅持設計課程核心問題研究不變,高效安排和利用課時夯實學生的城市設計理論素養;聚焦專業拓展是圍繞創造性思維培養,精選設置三個專業的相關知識,將城市設計核心問題設為主軸,打通其與三個專業之間的聯系,實現相互支撐、形成“關聯結構”,旨在打下廣泛的理論基礎,同時喚起學生的設計悟性。
(4)探索多源互動的“產學合作”實踐及實驗教學模式。一方面,團隊依托具有建筑工程甲級資質的校內建筑設計研究院資源,形成由教師與工程師共同引領的城市設計“導師工作坊制”,作為設計課“產學合作”教學的基本組織模式。在導師主導、師生間“雙向選擇”的前提下,工作坊圍繞來自工程項目或科研項目的項目選題展開。工作坊規模小、互動性強的特點增加了師生交流,并以城市設計核心問題和研究型設計為驅動,促使學生的創新潛能得以進一步調動和釋放。另一方面,團隊利用由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助建立的“數字城市建筑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以及先后獲批建設的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包括“數字建筑與城市虛擬仿真實踐基地”“廣州城市歷史街巷空間具身感知特征研究”,形成豐富多樣的虛實互動實驗教學平臺,幫助學生結合課程參與“挑戰杯”“互聯網+”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形成課內教學環節與多源實踐活動深度結合的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總體而言,筆者所在團隊將現代多維技術融合到城市設計教育的研究和起步較晚,城市設計課程的創新探索成效還不夠顯著,但城市設計與多學科緊密聯系所帶來的前沿性已在業界初步顯現,人們對多維技術的認識程度和專業理解也逐步加深。當前,各學科都對城市設計產生了足夠的重視,學科交叉下的城市設計研究也成為城市設計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方面。“學習平臺”“專業協同”“產學合作”等教學手段,正是為了輔助學生在課程中認知多維技術形成整合思維。只有引導學生在課程中堅持圍繞“真實項目”核心問題進行分析與設計,才能明確問題所在,得出有效的創新路徑,從而更好地為結合多維技術的城市設計教學改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