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財
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607地質隊,重慶 400056
地質災害嚴重危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可能對土地資源、居住環境等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地質災害的發生具備一定的突發性、區域性,具有范圍廣、頻率高等特點,我國處于板塊交界處,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較高。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可知,我國目前受到地質災害影響的縣級城鎮超過400個、村莊超過10000個。為此,在開展針對地質災害風險預防工作時,需要從地區特點出發,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
我國是地質災害發生頻率較高的國家之一,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和空間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突發性。就我國當前的災害防治情況來看,防治理論研究與防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在具體實行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在山區、村莊等地方受災依然嚴重,需要相關地質工作者、學者實地考察后,針對性地提出相關防災措施。
地質災害頻發的主要影響因素:第一,預防性、區域性研究,無法滿足治理工程的整體需要;第二,過于重視工程技術,忽視對地質機理的研究;第三,人類的過度開發導致自然地質體平衡狀態遭到破壞,使得一定區域內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有所提升,而且其發生范圍也出現一定擴大。
因此,開展地質災害綜合防控的關鍵在于強化地質災害風險區劃,針對不同危險級的區域,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地質災害預防,從而達到綜合防災、減災的目的,保障人們的生產生活。
與其他自然災害相比,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對地質災害頻發的區域進行研究時,需要結合當地的氣象活動以及人類生產活動,從而判斷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造成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較多,主要是由于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發生運動以及地殼各部分之間的組合變化。地殼變動所需要時間較長,因此一般是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發生變化,其在空間分布上具備一定規律性。
我國多數自然災害集中發生在西部地區,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區的整體自然環境比較脆弱,而且處于板塊交界處,自然地質環境與地質結構比較受限。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西部地區的經濟得到充分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地質問題。為此,工作人員需要充分判斷地質災害的發生區域。人為因素也是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重要誘因,過度進行經濟開發,破壞自然環境,可能提升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
當前,我國地質災害區域的劃分主要采用兩種方法:第一,根據地質災害的具體狀況以及多種影響因素進行疊加處理。通過量化或者半量化的方式,對地質災害頻發的區域進行指標分析與評價。在指標的疊加過程中,高敏感性地區表示更容易出現地質災害,而低敏感性地區則表示不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第二,基于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與災害關系進行理論分析。通過打分或者評級,將不同影響因素給予不同權重,再將權重系數進行綜合分析,將最后的打分作為區域劃分的主要依據。通過量化的方式,可以獲得綜合防治圖。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綜合分析僅代表在一定時間內該地區的靜態特征,需要進行持續性更新,從而充分發揮防治作用。
地質災害發生區域的劃分形式主要有兩種,分為易發生區域與危險性區域。易發生區域指相對容易出現地質災害的區域,在一般情況下,地質災害的易發性主要是根據災害的分布情況以及主要特點進行劃分。在具體實踐工作中,可以依據降水量、經濟發展情況等多種因素,將區域分為極高易發地區、高易發地區、中易發地區以及低易發地區。危險性區域指根據地質災害活動發生的具體強弱狀態進行劃分,依據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密度、地質結構、降水量等因素,以及人類活動強度等多種因素,將各地區劃分為危險性大區、危險性中等區、危險性小區3個范圍。
當前我國地質災害形式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土地沼澤化等,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面坍塌的發生頻率較高,這主要是由于在某些區域的地面巖層結構較差,當出現地貌形態損壞、短時間大量降雨以及人工工程活動等,極易誘發地質災害。
當前,地質災害預防監測機制主要指采用較為先進的預防報警設備,對高危險性地區的地質災害進行檢查,做到提前預警。為了充分發揮檢測設備的作用,需要確保各個環節的監測預警設備與機制能夠發揮作用。在早期,自然災害尚未發生時,工作人員需要利用監測設備對所監測領域進行檢查,消除潛在隱患,并針對可能出現的災害,尋找解決辦法。
監測預警機制則需要:
首先,做好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機制的基礎工作,如監測系統需要工作人員將各地的氣象監測系統與地質情況進行結合,針對各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有效的預防措施。尤其需要考慮一種災害發生后是否會產生連帶效應,如不能快速控制滑坡會導致泥石流。如果災害發生在人員較為密集的場所,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害。因此,工作人員監測的重點在于是否可能會發生連帶效應,并及時進行預防干預。
其次,在監測與預警過程中,需要采用監測手段與現代化監測設備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地質災害監測的效率。同時,工作人員需要利用計算機網絡與無線信號及時傳輸地質災害信息,將預警信息快速傳遞給當地居民,盡量降低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
最后,當地政府部門與居民需要做好聯動工作。當自然災害發生時,工作人員的主要任務是向當地居民示警、傳遞預警信息,而當地居民則需要及時依據所傳遞的信息做好災害預防工作。為此,一方面需要確保信息能夠及時快速地傳遞,另一方面,當地政府需要定期對居民進行專業化培訓,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識。
我國國土遼闊,地形較為復雜,在開展防治措施時,需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由于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危害不同,工作人員需要不斷更新防治方案,以應對新出現的災害。在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需要設置專門的監測部門進行日常監測,并提前做好應急預案,避免損失嚴重。此外,地質災害工作人員需要采取方法提升地質環境,如河流在短時間大暴雨的情況下會出現水量劇增,為此在雨季來臨之前,工作人員需要對河流進行提前治理,加固水庫,避免出現潰壩等情況。同時,需要強化生態建設,加強地質災害的治理,如當前諸多城市出現的地面沉降問題,是由于地質松動導致地表出現空洞,進而導致沉降。這需要當地政府控制好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結合當地情況設計綜合防治措施。
需要明確的是,無論前期預警工作準備多么周全,地質災害的發生仍具有不可控性,因此可能出現不可控危害。為此,工作人員需要提前做好災害救援準備工作,在人員密度較高的地區設置專業性救援人員,提高救援效率。同時,在災害頻發的地區,將救援工作納入日常準備工作中。災難救援還需要當地居民進行配合,因此需要提高當地居民的安全意識與應急水平,從而可以積極配合救援工作的開展。
綜上所述,在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地質災害的災后治理工作。地質災害具有一定的突發性,大部分地質災害都難以預測或者預測成本較高,因此需要強化對地質災害預測設備的研發,將先進的地質災害預警機制運用到實際的災害防治工作中,降低人員傷害與經濟損失,保障我國經濟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