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旋
(六安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六安 237158)
現代服裝企業正由貼牌生產(OEM) 快速向設計制造(ODM) 及品牌制造(OBM) 轉變,對服裝設計人才需求也在發生變化。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正式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這是教育信息化的再次改革和升級。[1]在服裝行業轉型以及教育信息化升級的雙重背景下,結合信息技術調整教育教學策略勢在必行。服裝工藝課程是服裝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在傳統教學中,主要要求學生掌握工藝流程、工藝方法和質量標準,強調服裝工藝制作能力的培養。如今,服裝行業正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工藝模板”技術已普遍用于成衣生產,該課程的教學應從培養學生工藝制作能力向強調學生工藝設計能力及綜合職業素養轉變。因此,優化本課程設計首先應根據課程目標調整教學內容。
本課程教學除了具備傳統教學的核心內容,如成衣制作的基本方法、工藝流程和工藝質量標準等,適當拓寬教學內容,從基礎款式到變化款式的拓展,從傳統工藝到創新工藝的拓展,從服裝制作流程到企業生產管理的拓展,強調服裝款式、面料、樣板與工藝的內在關系。尤其是在“工藝模板”技術普遍用于成衣生產的今天,教學重心不再是一味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而應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系、創新思維能力以及綜合素養。學生智慧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并通過解決復雜的和高價值負載的學習任務才能生成。[2]所以本課程教學內容整合為3個學習情境,共包括12個項目任務,通過將服裝工藝流程拆分為若干零部件,在逐個擊破的基礎上再進行知識、技能的串聯。

表1 教學重點一覽表
表1可見,教學內容項目化設計,技能點呈現,由點到面,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在培養學生服裝工藝技能的同時,更強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養的養成。由此可見,智慧教學強調的是以學生智慧成長為核心,讓學生獲得通用的方式方法,并能夠進行創造性的運用,而傳統教學則注重知識、技能的習得或者某種操作的“復制”。[3]顯然,調整后的教學目標更適應當前服裝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為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實施環節中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將智慧二字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彌補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瑕疵,如:學習資源的獲取不流暢;學習者無法展開個性化學習;教學的實時性難以得到保證等。[4]那么,結合信息技術構建“線上學習線下體驗”的OTO(Online To Offline)混合式教學模式,形成線上線下教與學的優勢互補,促進教師智慧的教,學生智慧的學,培養出智慧型學習者,從而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凸顯智慧的課程教學,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以學定教”。在OTO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前通過線上學習平臺上傳學習資源,發布學習任務,再根據學生線上學習、討論情況,通過信息技術分析及時掌握學情并指導線下教學。學生在課前通過線上學習、討論,初步構建學習框架,在線下主要進行實踐練習以及接受教師的個性化指導。課后,師生通過學習平臺、微信群、QQ群,實訓室、創客工坊、設計工作室等持續進行師生教學互動、學生學習交流,形成一個開放交互的學習體驗環境,從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創造性的學習。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線上學習與線下體驗的優勢互補,同時可充分發揮線下學習平臺,如實訓室、創客工坊、設計工作室的優勢,模擬真實的職場環境開展教學,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使工學結合真正落到實處。由此可見,OTO混合式教學包括線上學習和線下體驗兩個部分,在這一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自主學習的特點,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師生的角色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及時轉變角色,成長為智慧型教師和智慧型學生是教學目標實現的關鍵。
1.開發優質學習資源
優質學習資源的開發是信息技術與工藝課程教學深入融合的必要前提,也是學生完成線上學習的重要保障。教師應在充分關注學生對服裝工藝方面知識、技術、技能、素養的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大力開發優質、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服裝工藝課程的學習資源應及時反映工藝技術與服裝行業的發展進步,充分體現服裝行業知識、技術與觀念的更新,內容和形式應豐富新穎,方可滿足學生可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自主學習,挖掘學習潛能。學習資源可以選擇優質網絡資源,也可根據課程內容自行開發。教師可根據項目任務中的技能重點難點,通過團隊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開發具有本校教學特色的技能微課以及配套課件、學習任務書、生產工藝單等教學文件,將碎片化的知識點、技能點進行串聯,形成完整的教學體驗,滿足學生在線學習的需要。同時,學習資源應及時增加實訓場地、實訓設備安全注意事項及操作規范、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要求,從而形成多元立體的智慧課程資源。
2.線上線下角色扮演
線上學習環節,教師主要是在課前將線上學習任務書、技能微課、測試習題和問卷調查等一系列的信息化資源上傳至線上學習平臺,根據學生的答題測試情況及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及時掌握課前學習情況,提煉出課程教學的重點難點,以便有的放矢地開展線下教學。線下體驗環節,教師主要根據項目實施的重點難點進一步解說其工序,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線上學習時提出的問題。然后利用云課堂平臺上的實時播放功能,就重點難點進行現場的再次示范和針對性地輔導,在示范中強調工藝細節和制作技巧。同時,在學生實踐過程中,教師現場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
3.設計多元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應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基于大數據進行學習分析和評估,全程監督和管理,采取系統評價、教師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互評的方式,在每個階段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并成為最終教學評估的基礎。讓教學評估成為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更好地促進學習者全面、特色、個性、創新發展,具體評價設計見下圖1:

圖1 課程評價構成圖
根據圖1,學生互評部分可在線上進行,學生通過上傳個人實踐作品的多角度照片,展示成果和細節,學生以投票方式進行評價;校內教師評價部分,教師可根據學生線上線下學習實踐情況給出相應成績,其中包括上答題測試、討論互動、線下成果質量以及實踐中綜合素養的體現;企業導師參與線下部分教學,對于學生在實踐中是否按照6S標準進行自主管理,是否按照工藝單的要求嚴格執行等方面表現給出成績。
如今,“90后”大學生非常愿意接受新事物,這種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可隨時隨地進行個性化學習的方式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在線上學習環節,學生根據線上學習任務書的指導,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完成本項目技能微課的學習和配套學習資源的練習,積極參與線上互動。通過自主學習,了解項目任務中的裁片要求、尺寸規格及制作步驟,初步掌握工藝方法及質量要求,并及時完成習題和問卷調查;線下體驗環節,學生利用實訓室的有利條件進行實踐操作,按照企業工藝單的要求,模擬真實的生產過程,體驗職場化的氛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可以充分交流,相互幫助,形成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氛圍。實踐結束后,學生將自己作品進行多角度拍攝,以圖片形式導入3D試衣鏡,實現真人試穿的效果,檢驗實踐成果。
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背景下,在“工藝模板”技術普遍用于成衣生產的今天,工藝課程傳統教學中一味強調學生掌握工藝流程和質量標準的做法應及時轉變。本課程在具備傳統教學核心思想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學生創新能力、探索精神和綜合素養,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高層次服裝應用型人才為最終目標。
課程內容注重知識的拓展性和交叉性,既緊貼最新服裝工藝技術和成衣生產實際,又注重和前修后續課程的聯系,將具有工藝代表性的服裝設計為教學情境,并將情境中涉及的關鍵技能點設計為項目任務,清晰明確,環環相扣,便于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深化、遷移和提高。
將典型服裝工藝流程拆分為若干零部件,在逐個擊破的基礎上再進行知識、技能的串聯。在這個過程中,除傳統教學文件的指導外,還有教學視頻、微課、PPT、面料庫、工藝單等豐富立體的系列教學資源為支撐,方便學生隨時隨地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
依托各類學習平臺,形成線上學習,線下體驗的O2O教學模式。通過學習平臺、微信群、QQ群,實訓室、創客工坊、設計工作室等多個平臺,營造一個開放交互的學習體驗環境,促進師生教學互動、學生學習交流,在答疑解惑,溝通交流、分享欣喜的過程中,教師逐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通過對智慧教育時代“成衣基礎工藝”課程優化設計方案的探討,探索信息技術與服裝工藝類課程的“深度融合”,以期逐步構建服裝專業智慧課程體系,加快高職院校服裝專業信息化教學改革步伐。同時,優質信息化資源可向周邊服裝企業試點開放,建設成熟后再向社會開放,實現課程資源開放共享,豐富服裝企業員工繼續教育資源,促進企業培訓模式多元化,實現了校企雙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