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雪媛,曹 楊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兒科,江蘇 徐州 221006)
肝炎是指病毒、細菌、寄生蟲、藥物等因素破壞肝臟細胞,導致肝臟功能受損的疾病,患者臨床癥狀多表現為食欲減退、腹脹、惡心、嘔吐及困乏等。巨細胞病毒(CMA)是肝炎患兒中最常見的一種感染源,屬于皰疹病毒組DNA病毒,分布廣泛,可破壞機體免疫系統,進而侵犯肝臟,若未得到有效治療,可累及其他臟器及全身血液系統,甚至可對中樞神經造成損傷[1]。免疫系統作為機體抵御感染的防衛系統,對CMA具有抵抗和清除的作用,但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CMA可在體內大量復制,促使肝炎患兒病情加重[2]。本研究旨在探討CMA肝炎患兒血常規、免疫功能的變化與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肝炎患兒的臨床資料,按照CMA病原學檢測結果分為陽性組(30例)和陰性組(30例)。陽性組中男患兒18例,女患兒12例;年齡6~11個月,平均(8.13±0.46)個月。陰性組中男患兒17例,女患兒13例;年齡6~12個月,平均(8.02±0.33)個月。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肝炎實驗診斷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無免疫系統疾病者等。排除標準:確診為皰疹病毒感染者;合并先天性心臟病者;患有重癥肺炎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研究批準。
1.2 方法 病原學檢測方法:收集所有患兒的清晨首尿樣本,使用熒光定量PCR法進行檢測。CMA檢測結果>5×102拷貝/mL時,則為陽性;檢測結果≤5×102拷貝/mL時,則為陰性[4]。
1.3 觀察指標 ①分別采集兩組患兒空腹靜脈血3 mL,使用邁瑞BC-5120型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患兒外周血淋巴細胞(PBL)、中性粒細胞(PMN)、白細胞(WBC)、單核細胞(MBC)計數并比較。②比較兩組患兒T細胞亞群CD3+、CD4+、CD8+水平,血液采集方法同①,使用華仁KT6300VET型流式細胞分析儀檢測,并計算CD4+/CD8+比值。③比較兩組患兒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血液采集方法同①,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④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外周血PBL、PMN、WBC、MBC水 平,CD3+、CD4+、CD8+百 分比,CD4+/CD8+比值,血清IgA、IgG、IgM水平與CMA載量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外周血細胞計數情況 陽性組患兒外周血PBL、PMN、WBC、MBC水平較陰性組均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外周血細胞計數情況比較( ±s, ×109/L)
表1 兩組患兒外周血細胞計數情況比較( ±s, ×109/L)
注:PBL:淋巴細胞;PMN:中性粒細胞;WBC:白細胞;MBC:單核細胞。
組別 例數 PBL PMN WBC MBC陽性組 30 4.21±1.46 1.72±0.58 7.62±2.91 0.51±0.03陰性組 30 5.69±1.88 2.65±0.67 9.63±2.04 0.79±0.06 t值 3.406 5.748 3.098 22.862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細胞免疫功能指標 與陰性組比,陽性組患兒外周血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降低,而外周血CD8+百分比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細胞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患兒細胞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 CD3+(%) CD4+(%) CD8+(%) CD4+/CD8+陽性組 30 64.17±2.48 32.12±1.16 32.05±1.32 1.00±0.18陰性組 30 65.62±2.54 35.46±1.47 30.16±1.07 1.18±0.44 t值 2.237 9.769 6.092 2.074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體液免疫功能指標 陽性組患兒血清IgA、IgG、IgM水平較陰性組均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體液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 ±s, mg/L)
表3 兩組患兒體液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 ±s, mg/L)
注:IgA:免疫球蛋白A;IgG:免疫球蛋白G;IgM:免疫球蛋白M。
組別 例數 IgA IgG IgM陽性組 30 491.03±169.62 5 086.02±1 331.43 479.32±109.26陰性組 30 622.87±136.14 7 344.11±1 442.20 598.03±112.88 t值 3.320 6.301 4.139 P值 <0.05 <0.05 <0.05
2.4 相關性分析 陽性組患兒CMA載量為(5.45±0.39)×104拷貝/mL;陰性組患兒CMA載量為(1.44±0.47)×102拷貝/mL。經Spearman相關性分析,CMA載量與外周血 PBL、PMN、WBC、MBC水平,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血清IgA、IgG、IgM水平呈負 相 關(r=-0.551、-0.752、-0.933、-0.734、-0.612、-0.492、 -0.693、-0.744、-0.823、-0.592), 與 CD8+百分比呈正相關(r=0.09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CMA載量與各項指標相關性分析
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是CMA的易感染人群,感染后并未有明顯的癥狀表現,其可在機體進行迅速復制,且不易被宿主完全清除,常選擇在宿主體內隱伏,隨時可能出現再活化,使病情反復,進而對患兒肝組織造成嚴重損傷,影響患兒生命安全[5]。
CMA可抑制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釋放,促進白介素-6、白介素-8等促炎因子的合成與分泌,使機體細胞感染,影響造血功能[6]。本研究中,陽性組患兒外周血PBL、PMN、WBC、MBC水平較陰性組均降低,提示CMA肝炎患兒的血液系統在感染后可遭受損傷。CD3+含量降低時,表明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可間接反映CMA感染及病情程度加重;CD4+可分泌淋巴因子,使免疫應答過程擴大,其水平降低表明機體免疫功能降低;CD8+在免疫反應中具有抑制作用,發揮負向調節作用。當機體感染CMA后,通過分泌毒性物質,使CD8+明顯增加,同時對CD3+和CD4+細胞進行誘導抑制,降低CD3+和CD4+水平,使機體免疫功能出現紊亂[7]。本研究中,陽性組患兒外周血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與陰性組相比升高,而外周血CD8+百分比降低,提示CMA肝炎患兒細胞免疫功能降低;陽性組患兒血清IgA、IgG、IgM水平均低于陰性組,提示CMA肝炎患兒體液免疫功能紊亂,進而可促進病情發展,當病情加重時,機體體液免疫細胞遭受侵蝕,出現壞死,導致血清IgA、IgG、IgM水平降低。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CMA載量與免疫功能各項指標具有明顯的相關性,提示CMA載量監測有助于CMA肝炎患兒病情的預測。
綜上,肝炎患兒感染CMA后血液系統會出現異常,外周血及免疫功能指標的變化也與疾病密切相關,臨床監測有助于早期診斷,改善患兒預后,對臨床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