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秋霞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重慶 400042)
髖關節置換術常用于較為嚴重的關節疾病,患者的髖關節部分結構已無法達到其功能要求,該手術可以最大限度地將患者的髖關節進行重建,并恢復至正常功能。手術過程中適當的麻醉藥量可以減少患者的疼痛,能提高患者術后恢復率與治療滿意度,且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生活的質量。常規麻醉雖能幫助患者暫時緩解疼痛,但常規麻醉劑量難以控制,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超聲引導下腰方肌阻滯是一種新型的阻滯手段,能幫助麻醉師將麻醉藥物進行準確的分配,使局部藥物擴散到患區,起到鎮痛效果,對患者術后恢復影響較小[1]。本研究旨在探討超聲引導下腰方肌阻滯在全麻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及其對患者疼痛、炎性因子、生命體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5月至10月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行全麻髖關節置換術的120患者分為對照組(60例)與觀察組(6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29~77歲,平均(62.34±3.58)歲;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2]:Ⅱ、Ⅲ級分別44、1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28~76歲,平均(62.21±3.69)歲;ASA分級:Ⅱ、Ⅲ級分別45、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符合《實用骨科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凝血功能正常者;無其他感染性疾病者等。排除標準:有精神障礙和認知功能障礙者;身體其他器官、臟器有嚴重疾病或惡性腫瘤者;配合度低,依從性差者等。
1.2 方法 兩組患者麻醉誘導方法相同:均于麻醉前均給予常規8 h禁食,2 h禁飲,入室后開放靜脈通道,密切觀察患者的心電圖、腦電雙頻指數(BIS)指數,密切監測生命體征。麻醉藥物為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2,規格:5 mL:250 μg);咪達唑侖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6,規格:2 mL:10 mg);依托咪酯注射液(浙江九旭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107,規格:10 mL:20 mg);羅庫溴銨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88,規格:2.5 mL:25 mg)。藥物劑量為0.3 μg/kg的舒芬太尼,0.03 mg/kg的咪達唑侖,0.2 mg/kg的依托咪酯,0.6 mg/kg的羅庫溴銨,插入氣管導管后進行靜脈麻醉。采用1%的吸入用七氟烷(上海恒瑞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172,規格:120 mL/支)吸入麻醉,結合BIS值調節丙泊酚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38,規格:20 mL:0.2 g),將BIS控制在30~60,根據心率、血壓等調整麻醉程度。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后帶管進入麻醉恢復室,在撥管前觀察組患者行超聲引導下腰方肌阻滯:患者健側臥位,局部常規消毒,采用低頻凸陣超聲探頭,將探頭放置在患者髂嵴、肋緣之間腋中線上,慢慢向背側滑動,找到“三葉草”結構,注入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紫光古漢集團衡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1278,規格:20 mL:0.4 g)0.4 g行局部浸潤麻醉,采用短軸平面內技術,穿刺針抵達腰方肌和腰大肌之間,穿破胸腰筋膜,回抽確認無回血后,先注入1~2 mL生理鹽水確定針尖位置,然后注入0.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716,規格:10 mL:75 mg)30 mL。超聲上可見局麻藥液將腰大肌下壓。注藥后20 min測定皮膚溫度感覺,T12~L2皮膚平面感覺減退表示阻滯成功。術后1 h內予以2 mg昂丹司瓊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062,規格:4 mg/片)口服,預防惡心。兩組患者均術后觀察48 h。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靜脈鎮痛藥量、術后追加鎮痛藥物次數、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蘇醒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 、12 、24 h疼痛狀況,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4]評分評估,滿分10分,分數越低說明鎮痛效果越好。③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4 、48 h血清指標水平,分別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血清白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④采用生命體征分析儀監測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 、12 h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情況。⑤比較兩組患者頭暈惡心、心律失常、心動過快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4.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麻醉指標 觀察組患者術后靜脈鎮痛藥量、術后追加鎮痛藥物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蘇醒時間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后靜脈鎮痛藥量(mg) 術后追加鎮痛藥物次數(次)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蘇醒時間(min)觀察組 60 47.64±3.79 2.31±1.03 145.23±25.54 185.24±35.66 24.26±4.26對照組 60 58.83±4.72 14.22±1.20 146.29±26.33 188.27±40.29 23.91±4.11 t值 12.553 58.336 0.224 0.436 0.45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疼痛狀況 兩組患者術后6~24 h VAS評分均呈先升后降趨勢,且術后6~24 h觀察組患者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狀況比較 ( ±s, 分)

表2 兩組患者疼痛狀況比較 ( ±s, 分)
注: 與 術 后 6 h比,*P<0.05; 與 術 后12 h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組別 例數 VAS評分術后6 h 術后12 h 術后24 h觀察組 60 3.41±0.72 3.83±0.94* 3.25±0.42#對照組 60 5.20±2.11 5.32±2.21 4.71±0.66#t值 6.219 4.806 14.456 P值 <0.05 <0.05 <0.05
2.3 血清指標水平 與術前比,兩組患者術后24~48 h血清 IL-6、CRP均呈先升后降趨勢,且觀察組患者術后24~48 h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24 h比,▲P<0.05。IL-6:白介素-6;CRP: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IL-6(mg/L)CRP(pg/mL)術前 術后24 h 術后48 h 術前 術后24 h 術后48 h觀察組 60 25.26±4.12 51.23±3.76△ 39.87±2.72△▲ 4.81±0.67 16.25±0.77△ 11.52±0.85△▲對照組 60 25.33±3.95 72.37±4.55△ 48.22±3.05△▲ 4.62±0.85 24.96±0.95△ 16.33±0.72△▲t值 0.095 27.742 15.827 1.360 53.271 33.44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血流動力學 與術前比,觀察組患者術后6~12 h MAP水平呈先降后升趨勢;對照組患者術后6 ~12 h MAP、HR水平均呈逐漸升高趨勢,且觀察組術后6 ~12 h MAP、HR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6 h比,*P<0.05。MAP:平均動脈壓;HR:心率。1 mm 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MAP(mm Hg)HR(次/min)術前 術后6 h 術后12 h 術前 術后6 h 術后12 h觀察組 60 94.96±7.95 86.24±8.34△ 99.24±7.56△* 74.76±8.14 73.56±8.16 75.63±8.64對照組 60 95.23±8.34 97.71±7.26△ 107.35±8.11△* 74.69±8.85 84.26±9.72△ 86.24±8.72△*t值 0.182 8.035 5.666 0.045 6.531 6.69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4.9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髖關節置換術后疼痛劇烈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與生理功能,影響其術后康復,術后鎮痛需引起重視,常規麻醉具有鎮痛作用,但存在頭暈惡心、心律失常等較多不良反應[5]。
超聲引導下腰方肌阻滯的麻醉藥物可經過胸腰筋膜轉移到椎邊的空隙中,能夠阻斷交感神經,增加側支循環,提高血供,擴張下肢血管,可加強營養和促進組織修復,極大減少炎癥介質的過敏現象,避免持續性的疼痛,消除內臟器官的疼痛,進而達到腰叢麻醉預期效果;此外,腰方肌阻滯將局麻藥注射到患者的胸腰筋膜層里,藥物吸收時間適宜,增加藥物作用的時間,控制藥物劑量;且阻滯范圍較廣,具有更好的鎮痛效果,安全性高[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靜脈鎮痛藥量和術后追加鎮痛藥物次數少于對照組,且術后VAS評分較對照組低,不良反應較少,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蘇醒時間差異較小,表明超聲引導下腰方肌阻滯用于髖關節置換術后鎮痛效果較好,能較大程度控制藥物用量,安全性高。
手術創傷時患者機體會釋放相關炎性介質,血清IL-6、CRP均可反映患者機體炎癥狀態;MAP、HR水平變化幅度大表明患者生命體征受到外界因素威脅,影響其機體恢復。超聲引導下腰方肌阻滯通過藥量的有效控制,減少麻醉藥物的不良反應,減輕對患者機體的創傷,能有效降低機體術后應激反應,益于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降低炎性水平[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且MAP、HR水平變化幅度小于對照組,表明超聲引導下腰方肌阻滯能減輕患者術后炎癥狀態及應激反應,穩定患者生命體征。
綜上,超聲引導下腰方肌阻滯用于髖關節置換術麻醉效果顯著且具有較高的鎮痛效果,同時能減輕患者術后炎癥狀態及應激反應,益于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