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朝紅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第二人民醫院中醫內科,云南 昆明 650114)
2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體內受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導致胰島素相對缺乏的一種疾病。患者發病后會出現代謝紊亂的情況,會累及多個器官,從而出現多種并發癥,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在治療過程中,通過適量運動,控制飲食,使用合適藥物,可以控制血糖,減少并發癥。單純使用二甲雙胍治療可使部分患者服用后出現不良反應,且容易出現反復的情況。在中醫分型中2型糖尿病為痰濕互結癥,其發病機制在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過食膏粱厚昧,使脾胃運化功能受損,潴留停聚體內,可形成痰濕蘊結,痰濕蘊結又會對脾胃運化功能形成障礙。加味黃連溫膽湯中的茯苓、黃連等可解毒化痰、除痞開結,同時,藥性溫和,對身體的損傷較小,在治療過程中不容易產生不良反應[2]。本研究重點探討了加味黃連溫膽湯對2型糖尿病痰濕互結癥患者血糖及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水平的影響,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痰濕互結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齡19~71歲,平均(56.59±1.71)歲;病程1~11年,平均(7.35±2.23)年。試驗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齡20~70歲,平均(55.72±1.62)歲;病程1~10年,平均(7.21±2.6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診斷標準: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關于痰濕互結癥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未接受口服降糖藥、胰島素等治療者;治療依從性較好者等。排除標準:患者出現急性感染病;伴有嚴重的原發疾病者;患有急性腦卒中、急性冠脈綜合征者等。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基礎治療,對患者實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食用低脂、低鹽、低糖的食物,注意補充蛋白質,并每天進行30 min以上的有氧運動。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使用鹽酸二甲雙胍腸溶片(貴州天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383,規格:0.85 g/片)治療,通過口服的方式治療,0.85 g/次,3次/d。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加味黃連溫膽湯治療,其組方包括茯苓20 g,黃連10 g,枳實10 g,半夏15 g,竹茹10 g,陳皮15 g,葛根15 g,佩蘭10 g,甘草10 g;將藥材加適量水煎煮至300 mL,分別于早、晚服用。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1個月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將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其中顯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體征出現明顯改善,空腹血糖(FBG)降低>30.00%,或者餐后 2 h血糖(2 h PG)水平降低>1.00%;有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體征有所改善,FBG的降幅范圍為10.00%~30.00%,或者2 h PG水平下降幅度為0.50%~1.00%。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體征沒有明顯改變,FBG降低范圍<10.00%,或者2 h PG水平下降范圍<0.50%。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4]。②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形體學指標進行對比,包括體質量指數(BMI)、腰圍/臀圍(WHR)。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包括FBG、2 h PG,采集兩組患者指尖血,采用血糖儀測定;抽取兩組患者靜脈血3 mL,采用血液分析儀檢測血紅蛋白(HbAlc)水平。④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血樣采集(4 mL),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5 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形體學指標、血糖水平、炎性因子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等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試驗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形體學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BMI水平和試驗組患者WHR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形體學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形體學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BMI:體質量指數;WHR:腰圍/臀圍。
組別 例數 BMI(kg/m2) WHR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60 29.21±1.35 26.42±1.51* 0.97±0.07 0.85±0.03*對照組 60 28.91±1.17 27.81±1.08* 0.95±0.21 0.91±0.02 t值 1.301 5.800 0.700 12.890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血糖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FBG、2 h PG水平及試驗組患者HbAlc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FB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HbAlc:血紅蛋白。
組別 例數 FBG(mmol/L) 2 h PG(mmol/L) HbA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60 9.42±1.52 7.07±1.36* 12.68±1.25 8.58±0.78* 8.25±1.22 6.69±0.72*對照組 60 9.79±1.05 8.73±1.65* 12.59±0.16 9.47±2.25* 8.28±0.38 8.02±1.16 t值 1.551 6.013 0.553 2.895 0.182 7.54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炎癥因子 治療后兩組患者IL-6水平和試驗組患者IL-12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IL-10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6:白介素-6;IL-10:白介素-10;IL-12:白介素-12。
組別 例數 IL-6(μg/mL) IL-10(ng/mL) IL-12(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60 178.59±26.15 140.28±8.71* 2.42±0.35 4.65±1.08* 4.21±0.85 2.92±0.71*對照組 60 175.62±24.85 155.26±13.05* 2.58±0.55 3.57±0.58* 4.02±0.88 3.83±1.55 t值 0.638 7.396 1.901 6.824 1.203 4.13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型糖尿病是一種以血液中葡萄糖水平高于正常值為主要臨床癥狀的慢性疾病。在發病后患者會出現代謝紊亂、慢性炎癥等,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多主張患者采取控制飲食、適量運動等措施,同時給予患者常規西藥治療,如二甲雙胍,但關于藥物的療效、作用機制及治療期間存在的不良反應臨床上尚有較大爭議。
中醫中將2型糖尿病劃分為“消渴”范疇,其病因在于中焦脾胃,痰濕互結癥的主要臨床癥狀有形體肥胖、易饑餓,同時可合并手腳麻木、下肢水腫等,應予以溫陽補腎、燥濕化痰的治療原則。加味黃連溫膽湯中,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散痞;葛根升陽清熱 ;半夏、陳皮具有燥濕化痰、下氣消痰、除痞開結的功效;黃連清熱燥濕;茯苓健脾利水;竹茹清熱化痰;佩蘭芳香化濕;甘草則可調和諸藥,還可解毒化痰,以上藥物聯合使用,共奏清熱燥濕、健脾化痰的功效[5]。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較對照組明顯提升;試驗組患者治療后形體學指標、血糖水平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加味黃連溫膽湯治療2型糖尿病痰濕互結癥患者療效顯著,可改善形體學指標,降低血糖。IL-6、IL-12屬于臨床上常見的促炎因子,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細胞功能障礙可導致炎性因子的大量釋放;IL-10與患者血糖水平呈負相關,表明IL-10水平降低可增加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連中的生物堿可降低脂肪細胞炎性因子,從而起到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半夏中總生物堿對多種炎癥模型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同時其可降低血脂水平;葛根中的葛根素可通過影響免疫細胞、信號通路等起到抗炎作用[6-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IL-6、IL-12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IL-10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加味黃連溫膽湯可通過抑制炎癥因子水平,減輕炎性損傷,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對2型糖尿病痰濕互結癥患者采用加味黃連溫膽湯治療,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控制血糖水平,改善形體學指標,減輕炎性損傷,但關于患者停藥后的遠期療效需進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