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振宇
(江蘇省灌南縣中醫院針灸推拿科,江蘇 連云港 222500)
頸肩腰腿痛多由無菌性炎癥、軟組織慢性勞損、風寒濕氣入侵機體、急性軟組織損傷等引起,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患部疼痛、腫脹、功能受限等[1]。臨床治療頸肩腰腿痛的方法較多,通常使用按摩、功能性鍛煉、止痛等常規對癥支持治療,但臨床效果較慢,治療周期較長,疾病易復發。針灸療法可根據病癥進行對應穴位針灸,操作相對簡單,具有調理血氣、溫通經絡、活血通絡的作用,臨床療效確切,且不良反應較少,利于患者康復[2]。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針灸對頸肩腰腿痛患者疼痛程度、活動功能、炎性癥狀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江蘇省灌南縣中醫院收治的138例頸肩腰腿痛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9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30例;年齡41~76歲,平均(59.50±8.67)歲;病程2~15年,平均(7.04±1.54)年;頸椎疼痛患者26例,腰部疼痛患者23例,肩部疼痛患者10例,腿部疼痛患者10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9例;年齡42~77歲,平均(59.41±8.61)歲;病程2~17年,平均(7.15±1.58)年;頸椎疼痛患者25例,腰部疼痛患者22例,肩部疼痛患者10例,腿部疼痛患者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3]與《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關于頸肩腰腿痛的診斷標準;無免疫性疾病;無感染性疾病;患者可正常溝通,聽力與理解能力正常等。排除標準:心、腎功能障礙者;頸肩腰腿畸形者等。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按摩疼痛部位、適宜的功能性鍛煉等治療,并口服塞來昔布膠囊(Pfizer Pharmaceuticals LLC,注冊證號J20140072,規格:0.2 g/粒),0.2 g/次,1/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針灸治療主要是根據患者患病部位選擇適宜的體位和穴位進行針灸治療。頸椎疼痛患者取俯臥位或端坐位,其選擇穴位為大椎穴、風府穴、風池穴、風門穴、肩井穴、天井穴、肩外俞穴等;腰部疼痛患者取俯臥位,其選擇穴位為腎俞穴、委中穴、伏兔穴、大腸俞穴、秩邊穴等;肩部疼痛患者取俯臥位或端坐位,其選擇穴位為肩中俞穴、肩外俞穴、外關穴、天宗穴、肩髎穴、肩前穴、肩貞穴、曲池穴、肩井穴等;腿部疼痛患者取俯臥位或端坐位,其選擇穴位為巨虛穴、環跳穴、陰市穴、太溪穴、承山穴、陽輔穴等。在實際操作中依據患者臨床癥狀,以就近選穴原則選擇針灸穴位,確定好穴位后對穴位周圍皮膚進行消毒,采用無菌毫針以補瀉手法進行針刺,得氣后留置20 min,1次/d,3次/周,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為疼痛、腫脹、功能受限等癥狀基本消失,日常活動能力明顯提高;有效為上述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日常活動能力有所提高;無效為臨床癥狀及日常生活能力未見改善[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5]評定疼痛情況,分值0~10分,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治療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動量表(Barthel)[6]指數評定活動功能情況,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活動功能越好,20分以下為活動能力極差;20~40分為活動能力差,生活需要很大幫助;41~60分為中度活動障礙,生活需要幫助;60分以上為輕度活動障礙,生活可自理。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情況采用肢體運動功能量表(Fugl-Meyer)[7]評分評定,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好。③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5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臨床指標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降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Fugl-Meyer評分均升高,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Barthel:日常生活活動量表;Fugl-Meyer:肢體運動功能量表。
組別 組別 VAS評分 Barthel指數 Fugl-Meyer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9 7.79±1.74 6.05±1.36* 52.27±9.08 71.15±12.21* 47.43±10.24 62.18±13.93*研究組 69 7.82±1.77 4.02±0.92* 52.28±9.18 89.17±15.09* 47.35±10.32 77.76±15.71*t值 0.100 10.270 0.006 7.711 0.046 6.16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水平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CRP、TNF-α水平均降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6:白介素-6;CRP:C-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 組別 IL-6(ng/L) CRP(pg/mL) TNF-α(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9 22.61±3.14 15.93±2.32* 6.61±0.94 5.68±0.66* 4.69±0.95 1.57±0.47*研究組 69 21.51±3.26 12.43±2.07* 6.52±1.07 5.12±0.73* 4.53±0.73 0.72±0.17*t值 1.458 6.754 0.405 3.644 1.109 14.12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頸肩腰腿痛的發病因素較多,臨床通常采用按摩、功能性鍛煉、止痛等常規對癥支持治療,以達到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減輕炎癥反應的目的,但治療周期相對較長,療效不佳。
中醫認為,頸肩腰腿痛屬“痹癥”范疇,其病機在于外感風邪、勞累過度、損傷跌倒、血脈運行不暢、氣滯血瘀、痹阻經脈、氣血失調、經筋聚結、骨骼筋脈失養,患者多表現為氣血不足、腎精虧虛等癥狀。針灸療法是中醫學中較為常用且經典的治療方法,主要通過刺激特定穴位以達到調理血氣目的。針對頸椎疼痛患者,選取大椎穴、風府穴、風池穴、風門穴、肩井穴、天井穴、肩外俞穴等進行針灸,具有行氣活血、止痛、通絡等功效;針對腰部疼痛患者,選取腎俞穴、委中穴、伏兔穴、大腸俞穴、秩邊穴等進行針灸,具有祛瘀、除濕、逐寒、止痛等功效;針對肩部疼痛患者,選取肩中俞穴、肩外俞穴、外關穴、天宗穴、肩髎穴、肩前穴、肩貞穴、曲池穴、肩井穴等進行針灸,具有溫通經絡、止痛、除濕等功效;針對腿部疼痛患者,選取巨虛穴、環跳穴、陰市穴、太溪穴、承山穴、陽輔穴等進行針灸,具有解痙止痛、祛風除濕、調暢氣血等功效;針灸能通過刺激不同的穴位,達到激發經氣、疏通經絡、調節氣血、溫陽化氣的目的[8-9]。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研究組患者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Barthel 指數、Fugl-Meyer 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頸肩腰腿痛患者采用針灸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情況,改善患者的活動功能,利于患者康復。
頸肩腰腿痛患者多伴隨炎性癥狀與損傷,IL-6、CRP、TNF-α均是反應炎癥水平的有效指標,患者體內出現炎性癥狀則其水平上升。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針灸借助針灸刺激經絡與穴位,直接刺激機體病變部位及其周圍,可促進機體血液循環,起到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效,可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炎性滲出物吸收,從而減輕患者的炎性癥狀[10-11]。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炎性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頸肩腰腿痛患者采用針灸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癥水平,利于患者康復。
綜上,頸肩腰腿痛患者采用針灸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情況與炎性癥狀,改善患者的活動功能,利于患者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