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振凡
(西安財經大學,陜西 西安 710100)
隨著物流業在全球經濟范圍內的加速發展,物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作用越來越大。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經濟發展迅速,2019年GDP在全國排名14,GDP總值達到25793.17億元,而物流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中堅力量之一,發展迅猛,2019年全省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達到 1059.86億元,陜西省物流業的迅速發展對整個經濟的帶動作用愈發明顯。然而陜西省物流業發展仍存在物流產業布局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低等問題,對陜西省物流業發展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進行研究,有助于確定陜西省物流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構建符合陜西省物流業的政策與措施,實現陜西經濟的快速增長。
隨著陜西省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加深了省內的流通體系,也進一步促進了與周邊地區以至于全國的物流體系的加速融合,為物流業的發展注入了動力并且提供了全面的保障。特別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能夠使貨物運輸中的體系分散問題可得到極大程度改善,使得逐步完善的運輸體系與經濟發展程度逐漸相互匹配起來,促使物流業向高效化與現代化發展。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可以為優化區域物流基礎設施、強化科技和教育建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1]。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為物流業建設提供了內在推力,提升了物流與供給能力,同時減少了其供需間差異;物流業科技投入催生了物流業相關技術的進步,帶動了科技水平的提升,從而使得物流業獲得了穩固競爭力,加之物流效率的提高,可促進物流市場供需平衡;而教育投入強度的增加,培育出了更多優質的行業相關人才,使得物流業發展更具活力,最終增強了物流業供給能力??傊?,經濟增長促進了物流業的快速發展。
物流業作為一個跨行業、跨區域復合型性的產業,始終貫穿于國民經濟的流通、生產等的各個環節。物流業的發展使得產業鏈能夠縱向、橫向相互緊密關聯,能夠促進資源在不同部門和產業之間的轉移,實現資源的重新整合與優化配置,可以大大提高經濟運作效率。此外,伴隨著全球分工的不斷深化以及國際間的商務貿易往來的不斷推進,特別是在“一帶一路”規劃進程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我國之間的貿易聯系越來越密切,尤其是鐵路運輸和航空物流等物流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國際間的物資流通,帶動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推動了外貿經濟的快速增長[2]。
近年來,陜西省物流業發展比較迅猛。陜西省貨運量由2000年3928萬噸增加至2019年44751萬噸,增加約11.39倍,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0.08%,整體上升趨勢較明顯,并且總貨運量與公路貨運量是在同步增加,但公路貨運量對總貨運量的影響程度較大,在總貨運量中公路貨運量占據著主導的地位。水路貨運量變化程度較小,基本只在300萬噸之內波動,最高在2013年達到了246萬噸。鐵路貨運量在2007-2008年增長較為明顯,由932萬噸增加至22615萬噸,隨后增長放緩,在2019年達到44751萬噸。
陜西省貨運周轉量由2000年的573億噸公里提升至3482.15億噸公里,在2018年達到最高值4024.89億噸公里。2000-2019年增加約6.08倍,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0.9%。陜西省鐵路貨運周轉量始終處于平穩增長狀態,由2000年的429.1億噸公里提升至1750.15億噸公里,年均增長率約為7.89%。其次為公路貨運周轉量,從2007年開始增速開始大幅度提升,由最初的143.6億噸公里,增加至2018年最高的2301.37億噸公里。最終為水路貨運量,始終在1億噸公里之內波動,源于陜西省是內陸省份,依靠公路與鐵路運輸較多。
陜西省雖然屬于西北地區省份,是西北五省中的領頭羊,具備較強經濟實力,GDP呈逐年增加趨勢。如圖1所示,陜西省1978年GDP只有81.07億元,經過41年的發展,2019年GDP達到了25793.17億元,GDP總量增加了25712.1億元,增加了318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2019年,陜西省GDP較去年同比增長了7.73%,GDP總量在全國排名14,處于中等發展水平之上。同時,各項新興起的消費模式又為陜西省經濟增長起到了帶動作用。2019年限額之上企業通過公共互聯網獲取收入535.57億元,較上年增長約19.6%,占據限額之上消費品銷售額的10.8%,較去年提升約3個百分點[3]。總之,陜西省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態。

圖1 1978—2019陜西省GDP增長情況圖
陜西省經濟的快速發展,陜西省人均GDP也大幅度增長。如圖2所示,陜西省人均GDP從2000年的4968元提升至2019年的66649元,19年間人均GDP增長總量為61681元,人均GDP增加了12倍多,保持了快速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圖2 陜西省人均GDP增長情況圖
本文采用Eviews 8.0軟件進行分析,選取變量分別為陜西GDP、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貨運量、貨運周轉量、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就業人數,建立計量模型來分析陜西省物流業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
本文實證研究選取的是陜西省2000—2019年的統計數據,因變量(y)選用陜西省GDP作為研究指標;選取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作為自變量(x1)的研究指標;選取貨運量作為自變量(x2)的研究指標;選取貨運周轉量作為自變量(x3)的研究指標;選取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就業人數作為自變量(x4)的研究指標,數據均來源于歷年《陜西省統計年鑒》。
為了減少數據之間的差異和消除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故在建立模型時,對數據首先進行對數變換,對以上5個變量分別取其對數,建立模型如下:
Ln(y)t=c0+c1Ln(x1)t+c2Ln(x2)t+c3Ln(x3)t+c4Ln(x4)t+ζt
其中c0代表截距項,ci=(1,2,3,4)代表各個自變量對陜西省GDP的影響彈性系數,t為時間項,ζ為模型擾動項。
由于時間序列大部分數據是非平穩數據,如果不經檢驗直接建立回歸模型,可能會產生偽回歸現象。為了避免時間序列數據非平穩而產生的偽回歸現象。故對上面5個變量序列的平穩性進行ADF檢驗,其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變量平穩性檢驗結果
表1平穩性檢驗結果表明原始時間序列是不平穩的,為了避免偽回歸現象的發生,還需要對變量Lny、Lnx1、Lnx2、Lnx3、Lnx4的一階差分再進行ADF檢驗,其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變量一階差分后ADF檢驗結果
表2的結果顯示,5個變量一階差分數據是平穩的,都是同階單整序列,滿足了協整檢驗的條件。
Johansen協整檢驗是分析兩個或者多個時間序列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本文對上述的變量進行了Johansen協整檢驗,其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Johansen協整檢驗跡統計量檢驗結果
表3協整檢驗結果顯示,跡統計量在5%顯著性水平時存在4個協整方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這表明陜西省地區生產總值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貨運量、貨運周轉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協整檢驗所估計出的標準向量系數如表4所示:

表4 標準協整向量系數
根據表4標準協整向量系數,可列出如下協整關系式:
ΔLny=1.531399ΔLnx1+1.337672ΔLnx2+1.238245ΔLnx3-0.372736ΔLnx4
由上面的協整關系式可以看出: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與陜西省GDP之間存在同向變化關系,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就業人數與陜西省GDP之間存在反向變化關系。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的彈性系數為1.531399,即表明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每增加1%,可帶動陜西省GDP增加1.531399%,;貨運量的彈性系數為1.337672,即表明貨運量每增加1%,可促進陜西省GDP增加1.337672%;貨物周轉量的彈性系數為1.238245,即表明貨物周轉量每增加1%,可帶動陜西省GDP增加1.23824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就業人數的彈性系數為-0.372736,即表明隨著陜西省GDP的增長,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就業人數反而不斷減少。
本文采用2000-2019年陜西省的GDP以及物流業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到的結論為:陜西省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貨運量、貨物周轉量與陜西省經濟增長存在正向相關關系,并且其貢獻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貨運量、貨物周轉量。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就業人數與陜西省經濟增長存在負相關關系,這表明隨著陜西省物流業科技水平特別是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物流業勞動力的需求在逐漸減少。
第一,不斷提升物流的供給能力,促進物流帶動經濟的增長。為了加快陜西省經濟的增長,需要不斷提高陜西省物流供給能力。一是要加大陜西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二是要不斷完善陜西省公路、鐵路等物流網絡的建設;三是要加快陜西省物流基地、物流園區建設,提高物流業的運營能力與服務水平[4]。通過物流供給能力的大幅提升,促進陜西經濟的快速增長。
第二,推進物流業創新式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健全現代流通體系”,健全的現代流通體系意味著物流新模式、新業態,從產業動能上看離不開現代化的數字經濟,后者成為物流業創新式發展的先導性要素,為現代流通體系插上智能翅膀,實現物流信息數字化[5]。
第三,保障物流產業合理參與要素市場機制的改善。繼續保障物流產業支持要素市場化,以便于推動經濟增長。物流企業集團需要配合政府管控要素的高效配置。也就是說,針對國有物流企業集團,企業物流業務戰略的發展要配合政府扶貧政策、產業政策、關鍵要素政府壟斷策略的發展,使醫療生產原材料資源等政府管控要素的物流成本足夠合理,使關鍵生產要素平價供應、經濟持續穩定運行,從而發揮出物流業對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
第四,繼續推進物流業降本增效。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物流業發展又帶來了新的沖擊,各項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生產主體生存壓力增加,市場需求動蕩較大,物流運行不暢。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 6月 2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實施意見》的通知,通知中明確強調說明物流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環節,要從物流制度成本、物流要素成本、物流稅費成本、物流信息成本、物流聯運成本和物流綜合成本等六個方面采取多種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適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6]。
第五,深化物流業的專業化分工,有助于物流業增加值的提升。通過不斷提升物流業的社會化水平,促使物流業服務能夠進一步地加快專業化的社會分工,提升物流業的經濟與社會效率,促使物流業的增加值大大提高,拉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