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涵,吳昊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000)
實驗動畫作為動畫的一個重要分類,擁有創造性的思維構想和多種多樣的表現技法,在動畫藝術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隨著動畫產業逐漸系統、商業化發展,走向越來越成熟的工業化生產流程,實驗動畫短片因其探索、創新、實驗的特性逐步從主流動畫中獨立出來。實驗動畫致力于更加純粹的藝術語言表達,體現更高的鑒賞價值,淡化了動畫對于商業價值的追求,更多的是為了表現創作者強烈的個人情感與哲理思考。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前端技術與新媒體傳播平臺都為實驗動畫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本文從實驗動畫不同媒介的藝術語言表現與創作中的跨媒介傳播兩方面分析了新媒體時代下實驗動畫的創新與突破,展望動畫行業廣闊的發展前景。
“實驗動畫又叫藝術動畫,是與常規動畫相對的范疇,主要通過對動畫藝術技巧、形式、媒介、表現方式等的極限嘗試去體現創作者獨特的個人風格和觀念意識,從而在形式上以及內涵上表現出強烈的探索意識及先鋒意識。‘實驗’的含義并不僅僅是指嘗試和創新,更多的是指一種獨立思考、表現自我、拒絕流俗的精神。”實驗動畫往往篇幅不長,不追求故事的完整表述。創作者擁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與純粹獨立的個性,追求從主題到形式對動畫各個因素的創新探索,通過鏡頭來傳達細膩豐富的情感與深刻的哲理思考。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革新,數字藝術變得豐富多元,人類進入到新媒體時代。實驗動畫創作越來越快捷,有效地結合各個人文藝術學科,如影視、文學、美學、設計、造型藝術等,日益呈現出跨界、融合的時代特征。
實驗動畫的藝術特性越來越豐富多樣,仿真的虛擬技術:虛擬技術借助多種手段,通過計算機編寫,將創作者的思維構想與藝術靈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創造出逼真的效果使觀眾如臨其境;多樣的藝術表現:由于實驗動畫創作的個體性特較強,因此制作材料元素多種多樣,動畫師積極嘗試動畫與不同藝術類別的巧妙結合,探索出多樣材質的動畫表現效果。將繪畫、泥塑、陶土、木偶、剪紙、拼貼、印染、玻璃、沙土、金屬以及數字技術等材料運用到實驗動畫的創作中,不僅擴大了動畫的藝術范圍,也對動畫的本質做了更加純粹的思考;交互實驗動畫成長于高度數字化的年代,不受空間與形式的限制,不論是多媒體沉浸式現場、交互機械裝置、聲光投影裝置,都吸引觀眾與作品產生互動并加入作品的創作當中,觀眾與作品形成了一個開放良好的互動環境,并推動了作品的有效傳播。
材質作為當代藝術的重要表現載體,是實驗動畫創作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于建立作品美術風格、表現作者創作理念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動畫創作者們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積極推動動畫作品與新材質的有機結合。
實驗動畫的先鋒喬治·史威茲貝爾曾經對動畫下過這樣的定義:“動畫應該有它自己的先鋒性,無需過謙,也不是迎合審查的,更不是為了黃金時段的,不應該是主流的,而完全應該是另類的。”實驗動畫的一大成就就是在動畫材質上取得了突破,拓展了現代綜合藝術性藝術材料的界限,運用各種材料的肌理、質感、光影甚至是自然界的客觀物體。實驗動畫將藝術家的創造力得以發揮到了極致。例如喬治·史威茲貝爾的作品《外國人》,整部影片由他騎著單車在上海街道沿途拍攝錄音,影片前半段展示的是一連串的黑白靜止畫面,后半段開始變為彩色的動態影像。一個長長的固定鏡頭過后,全片結束。導演制作拍攝這部作品,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記錄了他在上海的求學生活以及他眼中上海百姓的生活日常,帶領觀眾回到記憶中的80年代。喬治·史威茲貝爾通過使用水粉顏料或丙烯顏料逐幀分層的畫在賽璐珞膠片上的手法,來制作手繪動畫,為動畫賦予流動感與生命力。他的作品大多與音樂息息相關,設色大膽艷麗、飽和度高,沒有人物對白,空間感與鏡頭感強烈。喬治·史威茲貝爾認為創作的想法重于技巧,因此他的動畫作品具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并內涵深刻。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實驗動畫大師:諾曼·麥克拉倫,他的作品充滿創造力與想象力,他秉持著科學探索、創新實驗的精神投入到一生的動畫創作當中,努力探尋音樂與畫面的關系,為作品帶來不一般的視聽感受。他的作品多以抽象的圖形、豐富的色彩配合音樂,構成流動的視覺交響曲。他展現出了多種多樣的動畫技法:手繪動畫、轉描動畫、剪紙動畫、實拍抽幀,沙動畫、玻璃油彩等等。麥克拉倫致力于探索動畫媒介本身的表現形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直接動畫”跳過了對電影媒介來說原本必要的拍攝過程,創造了“無需拍攝的動畫影片”;定格動畫影片中原本沒有生命的日常物品都可以主導自己的思想與靈魂:如作品《卡農》以視覺方式呈現了樂譜旋律間的“追逐”與聲部間此起彼伏的效果,在理念上跨越了藝術類別的鴻溝。
裝置藝術也被稱為“環境藝術”,始于20世紀60年代,簡而言之就是“空間+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裝置技術與實驗動畫的創新融合,推動了動畫產業進一步向前發展。恰當的利用裝置技術,不僅可以打造豐富逼真的視聽效果、增強環境氛圍,還可以有效的表現作者獨特的創作理念,觸動觀眾與作品的情感共鳴,深刻作品內涵。
在眾多倚靠數字裝置技術的實驗動畫作品中,以空間表現為切入點,探索文化、材料、科技的多樣性的優秀動畫作品數不勝數,例如DECOL工作室為世界政府峰會創作的作品《Edge》(如圖1),通過激光掃描和投影技術,結合流體物理演算法和數學公式,將實時數據轉化為獨特的交互體驗,傳感器捕捉人的位置與動作,代碼在所在位置周遭生成可視的粒子圖像,實時動作生成新的粒子漣漪,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化身為粒子發射能量場,與自我產生視覺互動的同時也與他人移動時留下的痕跡相互影響,使得展示空間突破了傳統的限制,由有限轉向無限。

圖1 《Edge》

圖2 《戳一戳世界名畫》
由洛杉磯新媒體藝術家Neil Mendoza 創作的作品《戳一戳世界名畫》(如圖2)結合了雕塑裝置,電子產品與軟件,使沒有生命的物體和空間栩栩如生。通過意想不到的方式將物體與技術結合起來,并指導觀眾參與作品的創作之中,從新的角度看待作品的不同元素。作者Neil Mendoza通過互動繪畫與動態裝置技術探討荒誕、幽默、徒勞和超現實主義的主題。因此,合理的裝置空間的布置可以極大地助力作品營造空間氛圍,由傳統的影片播放轉向多媒體、綜合材料的展示形式,不僅讓展示和空間之間的內涵產生新的意義,更高效地促進藝術與科技、工業化的加速融合;觀眾得以實時感受到多樣的視覺體驗,觸動觀眾與作品的情感共鳴,使得觀眾對于作品的解讀更加深刻,更加透徹。
20世紀初期,從立體主義大師畢加索嘗試將非繪畫材料媒介通過拼貼的方式對繪畫作品進行創作起,拼貼藝術便開始漸漸被越來越多的視覺藝術家們以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運用到自己的作品當中。實驗動畫藝術家們也紛紛加入其中。拼貼與重組就是將多種不同的元素拆解再組合,通過新形式的拼貼重組賦予元素新的含義,表現新的內容,從而達到作品全新的視覺效果。這種具有很強實驗性的操作,為實驗動畫的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拼貼形式的動畫作為實驗動畫的一個門類,在創作手法上傳承了實驗動畫創作的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動畫師們擁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任何物品都可以通過賦予新內涵、變更形式的排列組合投入到動畫作品的創作當中。由組合與拼貼帶來的重組,往往出現重疊或錯位,這種錯位帶來的視覺效果,創造出了這樣一種新的實驗動畫樣式,為動畫藝術增添了新的語言表達手法。
例如,波蘭的拼貼動畫大師揚·蘭尼卡使用拼貼技術合成的作品《從前……》就是運用了組合與拼貼的藝術手法,作者將從彩紙上剪下來的簡單的幾何圖形,從舊雜志、舊報紙上掏空的人物輪廓,與攝像機拍攝的實景影像,三者任意拼貼組合,通過逐幀拍攝的方式講述了一段趣味橫生的小故事,表面上看起來像是一場充滿孩子氣的剪紙游戲,但成熟的創作概念卻令人驚訝贊嘆。
隨著當代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媒介的進一步融合導致媒介邊界的坍塌,使得跨界現象在實驗動畫的創作實踐中尤為突出。通過跨學科、跨門類、跨媒介等方式不斷地創造的新的可能性,展示了實驗動畫特有的時代特征和內涵。
從最初的動畫藝術家采用膠片逐幀拍攝、真人結合繪畫拍攝,到了動畫快速發展時期,多種綜合媒介材料被不斷地使用到動畫創作中,到今天高度數字化與媒介融合時代,在這個新階段數字媒介成為了實驗動畫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上不斷涌現出一大批將二維三維技術有機結合、虛擬現實與實物媒介創新融合的動畫作品。與此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制作軟件的不斷完善更新,使動畫創作變得快捷輕松,吸引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如影像、雕塑、造型繪畫、音樂等,以及不同行業如機械、人工智能行業的從業者們紛紛加入實驗動畫的設計制作當中,呈現出一種動畫創作者“跨界”的趨勢,動畫隨之被投射進表演、裝置、圖像和虛擬現實等多個范疇之中。
藝術作品完成之后的傳播也非常重要,這是藝術家與藝術作品最終實現價值的根本途徑。在當下語境中的實驗動畫,已經成為了現代藝術的一部分,觀看場所不再拘泥于電影院或是網站。這使得作品傳播具備了新的展示途徑:線下的當代藝術展場以及獨立影展等熒幕形式的展覽。實驗動畫因此由以前院線或視頻網站平面觀看對象變成了立體的多維審美空間,觀眾可以從屏幕對面走來,近距離游走在作品之間,主動選擇觀看時長,充分調動視覺聽覺觸覺,沉浸在藝術家所打造的全新感知系統當中。跨媒介傳播可以更新人們對于實驗動畫的認知與了解,在科技的指引下重新感知動畫藝術的魅力。
實驗動畫短片以其強烈創造性思維構想和豐富多樣的表現技法,在動畫藝術史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實驗動畫短片中越來越多的傳達的人文情愫與審美情趣都極大地拓寬了觀眾的視野,豐富了觀眾與作品的情感共鳴。對于實驗動畫表現技法的深刻思考與創新探索是每個動畫從業者進行動畫創作的寶貴基石、突破思維的靈感,在未來的動畫發展過程中以技術創新和內容創新為主,順應時代的發展,促進動畫藝術與動畫產業大力發展與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