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潘奕婷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推”介“開往春天的列車”讓重慶軌道交通成功出圈。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運營三公司工務維保部副經理張杰就“人才培養”“網紅列車”等話題接受本刊專訪。
區別于以往,張杰今年除了立足軌道交通行業,繼續關注技術技能和人才培養外,還有一些對城市發展、百姓生活的思考。
“通過3年來的履職,我深刻領悟到人大代表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張杰說,過去自己只鉆研軌道交通單軌道岔技術,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后,深感肩上的擔子很重,因此加強了理論學習和與群眾的溝通,所關注的范圍更加擴大。他準備了五個建議帶到全國兩會上,主要涉及城市軌道交通統型標準化、南方城市局部集中分散式供暖、新職業技術技能型人才怎么培養、如何利用新型技術參與技能培訓、川渝高竹新區建設發展等方面。
過去一年,張杰與檢察院、法院、稅務、財政等機關單位開展了十余次的交流、座談、視察,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拓寬了視野,豐富了理論知識,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積極履職盡責,努力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當前,在國家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雙驅動下,以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行業為代表的新基建迎來發展熱潮,無論是城軌行業,還是各行各業,都需要一大批高水平新職業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參與到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的發展之中。
目前,新職業的大量涌現,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彰顯著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源源活力與技術創新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張杰建議在城軌人才培養上要注重提升產業工人隊伍的整體職業素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能人才隊伍;將個人差異和不足視為未來職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尋求適應社會多樣需求的變化;產業工人需要打破以“職業”為邏輯起點的技能提升方向,增加技能培養的“寬度”,做新時代復合型人才。

作為單軌道岔領域的“技能大師”,張杰已不是第一次在全國兩會上呼吁關注城軌人才培養,“過去,我圍繞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和流動管理機制、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等主題,提了不少建議,相關部門都認真給予了答復。”此外,他還提出了鼓勵企業自主培養人才等建議。
近日,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佛圖關段,大面積的美人梅盛開,單軌列車穿行在花海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張杰認為,重慶作為國內首座擁有跨座式單軌交通的城市,充分發揮了跨座式單軌制式的優勢,將軌道交通與城市山水景色充分融合,這就是重慶軌道交通的特別之處。
張杰介紹,重慶單軌2號線是國內首條跨座式單軌線路,也是重慶第一條軌道交通線路,在乘坐途中歷經碧綠的嘉陵江、古色古香的佛圖關公園、別具一格的李子壩“單軌穿樓”景象,還有“過山車”般的乘車體驗,可以說是一條風景如畫、充滿了重慶“8D魔幻”氣質的線路。而單軌3號線是目前全球運輸效率最高、單線運營里程最長、地形條件最復雜、列車編組最長、運量最大的跨座式單軌交通線路,連通了重慶的重要商圈、汽車站、火車站、機場等核心區域,它除了滿足交通運輸需求,還能讓乘客擁有“上天入地”、過江、穿山、大轉彎的不同體驗,看到神奇的道岔轉轍場景,也是一條與城市交融共生、充分展現重慶山地城市特色的線路。

張杰在學習“城市軌道交通是現代大城市交通的發展方向。發展軌道交通是解決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徑,也是建設綠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徑”指示精神及實踐工作中深刻領悟到,軌道交通在引領城市發展格局、促進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緩解地面交通壓力、推動節能降耗綠色低碳、解決穩崗就業問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此外,軌道交通還是城市文化載體,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以重慶軌道交通為例,我們不僅擁有2號線、李子壩站等旅游資源,把軌道交通塑造成了移動風景線,還重視文化建設,精心打造了線路文化、特色車站、主題列車等,通過涂鴉、壁畫、浮雕等多種藝術手法,反映重慶人文風俗,展現重慶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