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潘奕婷 林宇
交通運輸業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和“風向標”。在“交通強國”和“新基建”探索實踐的基礎上,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交通運輸行業新征程帷幕就此拉開。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深耕交通運輸研究多年,就推動京津冀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高質量發展,他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對于都市圈、城市群交通運輸的高質量發展,世界先進城市群珠玉在前,例如東京、紐約、巴黎、倫敦都市圈的軌道交通發展有層次、有體系,因此,打造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是“著眼點”。
鐘章隊介紹,隨著“十八大”以來,行業對于軌道交通層次陸續有了“速度”認識,既有快線,又有慢線,每個速度等級都有各自的特點及應用范圍,軌道交通四層融合、四網融合(即干線鐵路、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第四層是城市軌道交通)的概念逐漸清晰化。他建議,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要構建形成九層綜合立體交通線網,從而做到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充分銜接、快慢并行、互相協調、無縫轉換、完整通暢。
在“快”方面,有六個層次:一是圍繞城市航站/車站中心打造高效聯通、應急互補的運輸網線,通過多條高鐵、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地鐵等交通工具形成大容量聯絡線。他指出,交通運輸的環節分為“集”“運”“梳”,就是把大家匯集到車站或航站,乘坐交通工具運到車站或航站,再輸送到目的地。目前出行所消耗時間多浪費在“集”“梳”環節,“運”的時間很快,例如北京至天津“運”半個小時,“集”“梳”可能需要至少一個小時,從而導致出行效率下降。二是完善城際鐵路網絡,加快構建首都城際鐵路大環,與高鐵干線網絡高效銜接。三是打破行政地域限制,圍繞北京、天津、雄安、石家莊等4個都市圈建設,大力發展市域(郊)鐵路。四是圍繞中心城區,進一步加密城市軌道交通網絡,消滅“洼地”,形成主體大容量交通出行供給體系。五是實現村村通高速公路或快速公路,打造彈性的高速線網。六是圍繞大容量交通節點,優化調整公共汽車網絡。
而在“慢”方面,慢行車系統對于城市是一個“毛細血管”,也是一個基礎的交通網絡,要系統布局慢行車系統,兼顧解決“最后一公里”和健康出行需求,建議有三個層次:一是積極推進綠色出行,構建末端自行車或電單車線網,有條件地段鋪設獨立自行車道,打造末端自行車、共享單車、助力車等便捷交通網絡;二是圍繞健康城市建設,建立發達的步行網絡,提高全民健康素質;三是建設和維護好殘疾人專用通道和設施。
市域(郊)鐵路主要服務于城市與郊區、中心城市與衛星城、重點城鎮間等,服務范圍一般在50-100公里之內,速度和站間距比地鐵大,比城際鐵路小。相比之下,市域(郊)鐵路不僅超出地鐵速度,還具有高鐵所不具備的大密度,3-5公里的站間距、5-10分鐘的發車間隔為乘客提供了很大便利。
鐘章隊指出,都市圈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發展在于要解決“產城融合”問題,其中交通最大的短板是市域(郊)鐵路發展不夠,成為城鄉交通一體化、城市中心與衛星城大容量交通銜接的薄弱環節。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明確問題所在。他表示,一是要定性,市域(郊)鐵路的發展不只是城市的問題,也是城市跟周邊地區的協同、協調的問題,例如北京80公里的服務范圍,可能覆蓋了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天津薊縣等地,因此,建議開放性地規劃市域(郊)鐵路,并區別于城際鐵路及地鐵的發展規律。二是要定調,市域(郊)鐵路講究的是均衡發展、平衡發展的問題,要按人口走廊的方式規劃,在規劃和建設的初期就需要“環”狀、網絡化發展,這就和其他的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模式、裝備都不太一樣。例如,北京前期多是原來普速鐵路改造成市郊鐵路,以滿足城市對市域(郊)鐵路的需求,但是實際上原來的普速鐵路規劃是按站間距10公里甚至更大公里去規劃的,而且它是整個干線鐵路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普速鐵路作為市郊鐵路,雖然滿足了通行需求,但是并不是市域(郊)鐵路的規律,僅為權宜之計,不作為一個長期解決城市發展的一個支撐平衡發展、通勤通學的需求。但是也有例外,例如上海市的金山鐵路,也是普速鐵路改造,每天開行四五十對,基本滿足通勤通學的一個需求。
他總結到,市域(郊)鐵路最重要的長期發展方向是規劃一些新的市域(郊)鐵路網絡。
目前,5G與城市軌道交通應用的融合創新處于起步階段,關于5G在城軌交通行業的發展前景,鐘章隊認為是“安全+服務”兩大方面。
鐘章隊解釋,城軌交通主要圍繞著安全作業,比如說列車運行控制系統需要一個大容量的、好的通信手段,這個問題的解決手段經歷了Wifi、LTE-M,到如今的5G,而實際發展中還是會出現干擾、速度不夠等問題,而5G正好彌補了這些短板,而且提供更多的、更好的性能,其次,5G能滿足調度指揮和應急處置的一些問題,利用多媒體調度指揮通訊系統、多媒體應急指揮通訊系統解決問題,既能實現語音、圖像、視頻等可視可聽需求,又能實現更多現場實時的可感知需求,快速提高了指揮調度的實時性、效率性、快速性。
在服務方面,“一個是圍繞著票的事情、支付的事情,我們的支付手段會越來越先進。”鐘章隊表示,北京與天津也實行軌道交通互聯互通,將來的發展是與城市更緊密融合,一卡通或者是一碼通的不只是交通,還包括保險、醫療,甚至是水、電、氣等各方面的支付。其次,軌道交通所占出行比例越高表示服務質量一定要更高,多種交通工具的安檢互認勢在必行,室內精準導航技術也在逐漸成熟,這都是5G帶給城軌交通的服務提升點。
鐘章隊提出,面向未來的發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地鐵的發展,必須要有一種支撐,要有一個新的信息通信技術的支撐,這就是以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大數據,包括區塊鏈為核心的構建新一代的城市軌道交通信息基礎設施。現在面向2035年,甚至2050年,要構建打造新一代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從而解決智慧城軌一系列的需求,讓城軌交通更加安全出行、智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