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博
(河南信息統計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在我國改革開放深化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在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方面做出了多元化的探索,而在經濟發展實踐中,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能使我國經濟運行過程中涉及的諸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也能提高勞動力資源和人力資本供給質量,從而提高產業結構升級效果。鑒于此,新時期十分有必要結合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對人力資本需求情況進行系統的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提出有效促進人力資本提升的建議,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優化發展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產業結構升級是產業結構逐漸從低級向著高級發展和演變的過程,產業結構的升級不僅能從產值比重以及勞動力比重的變化角度得到體現,還能從技術結構的變化以及產品結構的調整角度表現出來。從我國經濟發展角度進行分析,產業結構的升級主要涉及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的內容,即產業結構升級具體表現為農業現代化逐步向著工業信息化邁進,產業結構升級關系到國家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優化[1]。
人力資本是在人身上能夠反映出來的有經濟價值的知識經驗、技能以及健康等因素的綜合體,是在人力資本借助教育、培訓、遷移等多種不同的手段進行投資的基礎上形成的,需要人的主動參與,并且人力資本也是人的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經濟環境中不斷地發展和演化形成的,屬于歷史因素的范疇。
在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下,對人力資本的需求進行明確,并優化人力資本提升措施,能夠發揮人力資本供給的重要作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調整,為企業經濟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從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角度對人力資本需求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國經濟增速已經開始表現出放緩發展態勢的情況下,未來支持經濟增長的條件仍然較為充分,現有勞動力優勢處于尚未消失的狀態,并且勞動力的絕對成本仍然會持續上升,勞動力的生產率也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從而出現同步提升的情況。因此我國經濟發展方面人力資本中的勞動力資本在短期內的優勢仍然會持續保持,勞動力資本仍然屬于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同時,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受到資本要素供給更加充分的影響,盡管資本邊際方面的報酬開始表現出遞減發展規律,私營部門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應對資金成本高、資金有所不足的問題,但是總的存儲率仍然在國際范圍內保持領先水平,資本要素也不會對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限制性的作用。同時,從全要素生產率的角度進行分析,在中國經濟未來的一段發展時間內,全要素生產率將轉變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因素,并且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長將向著主要依靠技術驅動的角度轉變。中國經濟具備保持平穩增長速度的基本條件,并且一直到2030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才會出現下降的情況。
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情況進行預測,能看出人力資本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只有全面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才能為經濟增長提供相應的勞動力保障和人力資本保障。在人力資本的輔助下,中國經濟將進入經濟結構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用勞動力的質量代替勞動力的數量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方面需要應對的重要人力資本提升挑戰[2]。
在未來5~10年的發展時間內,中國產業結構將持續進行調整和優化,三個產業勞動力需求的結構也會隨之出現巨大的變化,并且會表現出在行業內再分配的發展態勢。農業就業比重會有所下降,第二產業就業穩定性逐漸增強,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將會表現出進一步提升的發展態勢。同時,在第三產業發展實踐中,相關行業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在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的情況下,對未來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也會隨之提高,產業結構升級方面將會表現出對各行業間高素質勞動力需求增大的情況。換言之,在產業結構升級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將會出現高素質人力資本方面的缺口問題。同時,對未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勞動力資本和人力資本需求變化的具體情況進行系統的分析,可以發現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背景下,我國相關產業之間的人力資本水平表現出較大差距。第一產業人力資本水平偏低,第二、三產業人力資本水平相對較高,并且行業間的人力資本需求差距仍然較為嚴重。可見從整體上看,我國勞動力資本仍然保持在較低水平的狀態,人力資本水平偏低的問題明顯,制約著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鑒于此,中國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十分有必要對人力資本需求進行分析,制定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本提升策略,從而逐步提高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促進勞動力培訓內容的完善,進一步優化我國的人力資本積累,為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供重要的輔助。
我國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提升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新時期在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下,要想實現對人力資本的逐步優化,使人力資本的需求得到極大的滿足,在實際工作中就要注意結合實際情況對人力資本的提升進行系統的分析,借助人力資本提升助力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保證我國經濟建設工作的開展能取得良好的發展效能[3]。
對于勞動力資本而言,技能的提升是提高勞動者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的關鍵性因素,有效強化勞動者的綜合技能,能對人力資本進行有效的測量,從而逐步解決傳統人力資本指標受到制約的情況。在實際制定人力資本政策的過程中,應該將提高國民受教育年限作為重點,并且將教育手段與其他人力資本培育手段融合作為主要的培訓方向,判斷現有教育工作的開展能否真正使勞動者的基本技能得到優化。在系統優化人力資本政策的過程中,必須深刻認識到提高勞動者的關鍵技能能為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奠定基礎,也能為我國人力資本政策的創新指明發展方向。
在有效落實人力資本培育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將勞動者多種技能的培養作為重點,有意識地對勞動者的閱讀能力、數學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行訓練。培養閱讀能力能提高勞動者學習書面知識的能力,夯實勞動者參與社會勞動、實現個人價值的基礎;數學能力是生活情境中處理問題的現實需要,也是勞動者參與管理活動的必備基礎技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則是信息時代背景下勞動者必須要掌握的關鍵能力,勞動者能利用信息技術和智能設備獲取相關信息,參與社會交流,是社會交往、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在對勞動者教育進行改革的過程中,要將對勞動者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并結合勞動者的工作需求對各項工作進行有效調整,從而保證勞動者能更好地參與到崗位工作實踐中,在自身工作崗位上貢獻力量,能支持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勞動者素質以及人力資本培育保持良性發展狀態[4]。
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優化人力資本的基礎與前提,也是提升人力資本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結合不同階段教育工作的開展進行細化分析。
首先,持續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通過合理化組織實施基礎教育,有意識地對勞動者的閱讀能力、數學能力以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行培養。基礎教育的加強對于勞動者素質的培養能產生較好的教育效果,政府加大基礎教育投入能獲得較高的教育回報,還能使我國基礎教育領域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得到合理化的處理,從而促使基礎教育的質量得到顯著的提升,真正做到讓適齡兒童都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保證勞動者在基礎教育階段能更加全面、系統地吸收相關知識和技能,為勞動者在成長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奠定基礎,促進勞動者未來專業技能的強化[5]。
其次,加大公共教育中非義務教育階段技能訓練方面的投入,在高中以及職業教育階段持續關注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并且對技能培訓方面的教育訓練活動逐步地進行完善,進一步加大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確保教育活動的開展能為勞動者更好地接受技能訓練提供良好的支持。在保證基礎教育公共投入的基礎上,我國在開展教育培訓的過程中只有充分認識到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各個教育環節持續關注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有意識地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行訓練,使技能訓練與人才市場對勞動者的技能需求相對接,才能使教育活動的開展適應勞動者市場人才需求的變化,真正保證人才供給和人才需求兩方面實現相互匹配,從而優化人力資本供給工作的整體質量。
最后,要促進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普及。從我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促進高等教育的普及,推動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進一步加快,是提升我國勞動者受教育水平的關鍵環節。現階段需要注意的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問題,當前大學生培養機制無法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現有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無法與市場人才需求實現有效對接,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專業結構以及技能訓練不合理的問題明顯,造成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無法實現順利就業的目標,高等教育作用的發揮受到限制[6]。因此在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下,為了促進人力資本的提升,十分有必要加強對高等教育變革的重視,依據市場需求對高等教育模式進行調整,從而有效促進高等教育進一步優化升級,支持多種專業崗位人才的培養。
人力資本培訓是企業提供的在職培訓,是企業提高人力資本的重要模式。新時期在全面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下,要對人力資本培訓體系進行完善,促進人力資本培訓內容、方法和機制的全面創新,使就業人員的素質水平得到逐步優化,為企業獲得良好的人力資本支持奠定基礎。
例如在對人力資本培訓機制進行完善的過程中,可以嘗試結合人力資本提升的現實需求,積極探索培訓計劃、培訓實施、培訓控制、培訓評價的多元融合,構建培訓、考核和激勵一體化的工作機制,促進勞動力素質的逐步提升,為人力資本的全面優化提供堅實的保障[7]。在實際工作中,結合人力資本培訓需求分析工作的結果,促進人力資本培訓體系的完善,并對人力資本培訓的方向和目標進行明確,采取多樣化的培訓方法開展各項工作,提高人力資本培訓工作的整體效果,為我國人力資本的逐步提升提供堅實的保障。
綜上所述,在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下,人力資本的需求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結合人力資本需求的變化進行系統的分析,制定合理化的人力資本提升方案,使人力資本的供給和配置能更好地為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服務,加快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發展進程,為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和國民經濟整體效益的逐步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