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松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義烏 322000)
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是我國當前及未來城市建設的主要方向。在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背景下,新型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然會帶來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增量需求,而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則革新了新型人才培養新機制,能夠為地方產業及全國的發展輸送高素質的人才資源。在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背景下,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陣地,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堅持產教融合基本教育理念,通過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協同新型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需求耦合,既是培養產業所需的高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舉措,也是金華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中人才強市戰略的必由之路。文章結合當前新型人才培養現狀,探析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從而為地方發展乃至全國發展提供人才資源支持。
現代學徒制是我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為社會發展輸送高素質的創新技能人才的培養機制。其從現代學徒制的基本機制出發,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教師與企業相關人員聯合傳授,對學生的培養以技能培養為主、職業素養培育為先導。新時代背景下,現代學徒制的實施,一方面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全過程,有效增強社會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的銜接度,從而提高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精準性、針對性[1];另一方面,能夠強化高職院校與產業的資源互換,實現教育教學與產業發展的融合,在促進學生職業素養、職業技能養成的同時,實現高職院校、產業的雙重發展。
在現代學徒制視域下,進一步加快我國創新型城市的建設,需要地方產業與職業教育的融合,高職院校為地方產業發展輸送高素質的創新型技能人才,從而助推地方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對此,在現代學徒制視域下,從新型人才培養的根本視角分析,增強新型人才培養與產業的耦合,是我國新型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2]。同時,我國在教育體系改革中強調,提高我國社會創新動力與創新效率,必須充分發揮高等職業院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各個地方高等職業院校需要與地方企業協同創建職業教育平臺,共同培養我國新型職業技能型人才。
產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礎,人才則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建設需要地方產業支撐,加快新型人才培養則是打造地方產業發展新的增長極的關鍵。高職院校與地方企業合作,通過創新職業教育機制,共同打造創新教育平臺,實現產教融合,提高本地經濟實力,輸入更多的創造性人才。另一方面,現代學徒制視域下,加強新型人才培養與產業的融合,能夠提高職業教育的針對性,使新型人才培養更加符合產業發展的需要[3],提高職業技能人才與企業崗位的匹配度,滿足產業發展的人才需要,從而助推企業的發展。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對新型人才的培養仍然不能夠立足于產業發展的根本需求,人才培養機制與產業需求契合度低,從而造成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逐漸偏離產業發展的需求,育人效果不明顯。這一方面是高職院校不能夠與企業實現職業教育上的融合,專業課程建設沒有立足于地方產業發展需要,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孤立現象嚴重。通過研究發現,雖然我國一些高職院校已經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模式,但是許多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著形式化現象,校企之間并沒有真正做到資源互補、資源共享、資源共建。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仍然存在著溝通上的鴻溝,造成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設置仍然只從學校單一方面出發,沒有真正考慮當地企業的實際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是校企融合度低,缺乏校企共育實踐平臺的搭建,沒有完全發揮校企合作效能[4]。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搭建起的校企共育平臺往往局限于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畢業生頂崗實習、開展員工培訓的淺層次合作模式上,不能夠為高職各個年級階段的學生提供一個全流程的實踐學習平臺,并且實習過程中缺少專業教師或企業高級專業人員的全程指導。
在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背景下,我國各大城市一直在致力于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成功構建出以科創、產業生態、綜合交通為抓手的經濟發展新形態。但是在各大城市加快地方產業轉型與升級的過程中,地方高職院校與產業發展的融合度仍然有待提升,新型人才培養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關鍵[5]。從客觀的角度分析,當前我國新型人才的培養與地方產業需求的偏離度較高,同時這一偏離度一直呈現著持續深化的態勢。針對這一現狀,亟須從高職教育入手,加強職業教育與地方產業的融合度。此外,校企合作過程中,教育體系仍然遵循老一套的專業教育模式,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資源轉換率不足,不能夠為學生提供特色、完整、實踐與學習一體化的平臺。雖然搭建起的實踐平臺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與實習的完整渠道,但是在教育上過于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忽略對學生職業精神與綜合素養的培養,導致大學生專業學習存在偏差,不符合我國高職教育精神與目標。
高職院校對新型人才的培養要堅持育人為本、職業精神教育為先,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與職業能力。只有堅持產教融合基本教育方針,明確對高職生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培養目標,才能將專業教學效能有效釋放,有效培養高職生職業精神與專業技能。然而就目前階段而言,高職院校普遍缺乏對學生職業精神與職業能力的綜合培養。許多高職院校在實施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專業課程教學過于注重理論性知識講解,缺少專業技能操作內容傳授;側重專業教材常規性知識點講解,缺少對高職生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培養。專業課程教學的偏失,不符合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的規定,阻礙著高職生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的養成[6]。一些高職院校為了追求畢業生的就業率與成績指標,過于強調學生的理論成績、證書等,忽略了高職生的真正學習訴求,將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素養、職業能力放在了次要環節,專業教師在教學中也缺乏對學生職業精神與素養的關注,造成畢業生無法滿足企業綜合需求,職業素養不高。
人才培育,課程先行。在現代學徒制視域下,金華市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與金華產業能力需求融合,在高職專業課程教學上進行創新,構建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新形態。例如:高職院校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要對金華市的產業結構與具體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從金華市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的角度設置專業課程標準。根據高職院校的專業群設置與金華市重點產業布局,重新優化高職院校專業群及課程。將金華市的特色產業及重點產業作為重要的新型人才培養機制改進指標,依據指標有針對性地建設高職院校的專業群、特色專業課程,從而實現高職教育與金華市特色產業的融合,為金華市特色產業及重點產業的發展輸送新型人才。同時,高職院校要與金華市知名企業積極合作,共同制定出符合金華市產業能力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從而構建出全新的專業課程體系。在專業課程內容上,要根據金華市產業發展的需要,將專業課程內容細分,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職業技術能力。在專業課程教學模式上,應根據金華市產業能力需要,與地方企業聯合構建起“互聯網+”、職業培訓包等培訓模式,以高職院校的特色專業建設為基礎,著重打造高職專業特色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素養,為地方產業的發展輸送更多的新型人才資源[7]。
高職院校與地方企業作為校企共育的主體,高職院校應與當地企業合作打造創新人才培養前沿陣地,校企聯合二次招生,通過校企共建現代學徒制班的模式,校企共同參與全時段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企業需求和企業文化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搭建校企共育平臺。例如:金華市高職院校與當地知名企業合作,共同制定出新型人才培養標準,明確新型人才的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定期邀請現代學徒制班合作企業知名人士到校開講,為學生職業技能實踐與職業精神指導新方向;依托于當地發展形勢,開展“項目+高端人才、平臺+高端人才”的建設活動,為高職生技能學習與專業實踐提供良好的平臺,促進高職生專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綜合發展。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與企業需要明確校企共育平臺的目的與功能,即校企共育平臺不僅是為畢業生提供實習渠道,也要強調高職整個年級階段學生的參與。應輪流、定期地組織各個年級階段的學生赴企業參加實踐學習,在企業相關人員的帶領下,真正從理論知識世界走向工作崗位,強化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從而培養高職新型人才。同時,要堅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發展原則,組建專業化教學團隊、研究團隊、項目團隊,先行先試,加快校企共育平臺的創建。在校企共育平臺的創建上,應依托于當地發展形勢,著力打造開放式、全方位、分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8]。打通人才培養渠道,開放人才共享平臺,通過項目合作、項目參與、項目實踐等方式,為學生搭建起校企共育的學習實踐平臺。通過項目合作、項目參與、項目實踐的平臺搭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訓練機會。
在現代學徒制視域下,專業教師永遠是專業教學的施展者,也是高職生職業技能學習與職業精神養成的引路人。從教育角度來分析,高職教師的教學能力、職業素養關系著職業教育質量,專業教師也主導著高職生職業精神與能力的最終養成。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快校企合作,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例如:根據高職院校各項專業建設的情況,積極與當地知名企業進行合作,共同制定出“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目標,為高職“雙師型”團隊建設搭建平臺橋梁。學校方面,要根據當地產業發展需要、學校師資建設情況,為專業教師搭建教研平臺,定期派遣學校教師前往企業進行學習交流,增強專業教師的實戰能力。企業方面,企業要派遣知名專家、高技能人才前往高校開展專業教學講座,促進企業人員與學校專業教師之間的專業交流、探討。同時,定期開展校企合作研學項目,企業人員與學校教師共同開展教研活動。教師個人方面,高職院校教師應積極與知名企業專業人士相互交流,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教研能力,積極參加企業的調研學習活動,強化自身理論與技術實踐的融合[9],同時,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校企之間搭建起互聯網學習平臺,實現企業員工與高職教師在線的溝通與交流,在教師與企業人員之間搭建起研學橋梁,從而實現校企共贏。通過“雙師型”教學團隊的建設,提高高職教育質量,從而為培養我國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金華市作為我國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試點,需要以新型人才作為地方產業發展的資源支撐。在現代學徒制的視域下,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與企業的融合,不僅是新型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也是產業對新型人才的內在需求。要結合當前金華市高職院校新型人才培養現狀,使專業課程與金華產業能力需求融合,創新教學形式,拓寬現代學徒制育人渠道,打造校企共育平臺,共建“雙師型”團隊,釋放協同教育效能,提高新型人才培養成效,為我國創新型城市建設與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