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泰 江 玲 林 蓉
(1.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東 東莞 523419;2.廣東工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根據教育部《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將網上就業服務能力提升至新高度,這也促使高校積極運用互聯網與新媒體工具進一步提升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質量。
2019年微信已經實現了月活躍賬戶數11.51億,早已成為擁有網絡原住民身份的00后大學生熟知慣用、備受歡迎的新媒體軟件[1]。全國絕大部分的高校都順應新形勢,建立了官方微信公眾號平臺,并且能利用該平臺來指導就業創業工作。遺憾的是,眾多高校僅僅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招聘宣講通知、就業創業政策等簡單的線上宣傳,既未能開發微信的強大功能豐富就業創業服務,又停留在自娛自樂、缺乏盟友的狀態[1]。
教育部《關于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開篇即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持體系,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要求[2]。而企業無疑是大部分畢業生的就業流向地,因此如何在微信公眾號平臺基礎上加強校企合作,使就業、創業工作邁上新臺階是高校在新媒體時代與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迫切需要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在中國,相對于升學、出國出境、事業單位和機關、部隊、黨群及政法系統單位等眾多就業流向,企業一直是吸納高校畢業生最多的就業單位類型。以全國人口數排名第一的廣東省為例,2015~2018年廣東省畢業生在有限責任公司和私營企業就業的人數占總畢業生人數的比例分別76.19 %、76.25 %、76.25 %和73.22 %,其中有限責任公司更是吸引了40%~50%的畢業生就業,顯而易見企業是高校需要重點關注的合作對象[2]。
此外,畢業生創業比例一直較低,尚不到1 %。根據《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我國從2012年開始要求在普通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因此在最初的幾年創業浪潮興起。例如2015和2016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相對較高,達到0.74 %和0.65 %,但是2017和2018年創業人數基本腰斬,這說明在早年的創業高潮之后,創業空間逐漸壓縮,畢業生面對創業更加理性與謹慎。
當前高校與企業在就業與創業方面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發布招聘信息、開展宣傳招聘會、建立實習就業基地、聘請企業專家擔任校內就業創業導師、合辦創業孵化基地或創業比賽方面。除了發布招聘信息,這些校企合作大多以線下形式存在。如何運用好微信公眾號拓寬與豐富校企就業與創業合作模式是高校亟須探索的工作。
在新媒體時代,尤其在2020年遭遇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沖擊后,微信公眾號在就業方面的作用愈來愈緊要。例如教育部就創立了24365智慧就業平臺,廣東省高等學校畢業就業指導中心建立了廣東大學生就業創業公眾號。各高校也需要更加重視官方微信公眾號在就業創業上的應用,多措并舉促進就業與創業工作。
微信公眾號功能十分強大,遠遠不僅是一種只能將招聘和宣講會信息無差別推送給全體粉絲用戶的簡單工具。通過在微信公眾號后臺的用戶管理中將粉絲進行打標簽分組,可以實現分組發送推文。這樣的功能可以滿足開展個性化就業服務,實施精準推送的需求。
對于高校而言,可以根據學生的身份特點,例如學院、年級和專業等進行分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對特殊就業困難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心理問題、身體殘障)歸類管理,從而提供細致全面的就業指導。
對于有不同招聘需求的企業和求職意愿的學生而言,將招聘通知經由微信公眾號快速直接推送至專業等條件匹配的學生相當方便高效,節省了雙方閱讀與甄別海量信息時浪費的時間與精力。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不僅導致大部分企業遭到重創,而且引發了傳統招聘市場的巨大危機。總體而言,企業招聘需求紛紛縮水,甚至一批企業支撐不住而裁員或倒閉。這也令招聘市場供不應求,加強了畢業生求職的難度。同時,面對面招聘的方式不再適用于疫情形勢,因此網上筆試、面試以及簽約突然成了主流形式。畢業生此前接受的求職技巧訓練和經驗多來自實地課堂和企業,面對網絡招聘難免技藝生疏、心慌意亂、影響表現。
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網上筆試、面試以及簽約相關教程,通過文字、圖片、鏈接視頻等方式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接受網絡教育與培訓,提高學生的求職成功率。另外,高校還可以聯合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邀請有豐富網絡招聘經驗的專家開展直播教學或云會議,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這只需要通過微信公眾號提前發布二維碼,學生便能關注并報名參加。
對于企業而言,一方面這類課程有利于提升其知名度,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另外一方面則能教會更多學生掌握網絡求職技巧,也可以幫助企業提升招聘人才的質量,同時避免因不熟悉網絡招聘形式而被企業錯估并錯失人才的現象。
如果說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那么企業就是人才質量檢測的試金石。大多數高校每年都會在畢業生離校前后開展就業調查,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學生的就業質量和滿意度等,但是這類調查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缺少企業對學生入職后工作的評價,只有學生的評價難免有失客觀、不夠全面。二是缺少中、長期跟蹤調查,只重視調查學生在初次就業率時期的數據,這會導致即使畢業生后期發生頻繁跳槽等不良現象也無法反應在調查數據里。
微信公眾號的便捷性和經濟性使它能完美解決以上兩個問題。通過鏈接網上調查問卷或復制網上問卷二維碼在推文中,可以定期邀請關注過公眾號的招聘企業和已經畢業離校多年的畢業生都能參與到問卷調查中,幫助高校獲取覆蓋面更加廣泛、數據更加科學客觀的就業調查研究結果,有利于高校合理設置學科專業、科學匹配招生人數、改革教育教學模式以及準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要在我國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緊接著在2015年國務院就頒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強調了高校需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從而促進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適應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需求[3]。然而高校教授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大多為理論派,缺乏豐富的企業工作經驗及創業經歷,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對大學生開啟創業征途效用有限。因此,高校亟須增進與企業的溝通與合作,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專業性和全面性。
大學生一般缺乏創業知識、技能和經驗,經常具有充足創業經驗的導師能為他們指點迷津、保駕護航。高校通過發掘企業資源、建立合作關系、邀請企業家擔任創業導師將切切實實幫助大學生規避潛在風險、提升創業成功率。然而通常企業家事務繁忙,或者定期來高校教學多有不便,這時微信公眾號的功能之強便凸顯出來。
企業創業導師的課程或講座等信息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大學生廣而告之,方便大學生提前了解主題。導師們的課程可以通過直播、錄播等方式開展。針對直播形式,微信公眾號可以通過直播鏈接、二維碼來提前推送參加方法。對于錄播視頻,只需要將它發布在騰訊等視頻平臺后,再將視頻鏈接嵌入推文中,就可以供所有粉絲反復觀看學習。這兩種方式對企業創業導師和大學生而言都非常方便,不需要他們如線下授課和講座般同一時間集中在同一個空間。
隨著國家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和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大賽應運而生。創新創業類大賽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加強交流學習、展現創新創業項目,而且有利于企業家和風投機構發現人才和商機,幫助大學生實現創業夢想。
微信公眾號作為傳播能力強大的新媒體工具在諸多創新創業大賽中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就組織權威專家,為學校、老師及廣大學生舉辦了一系列的線上講座。這些講座的信息由“大學生就業在線”以及“大學生就業指導”微信公眾號推廣,當月6個培訓專題就獲得了近10萬次點播量,傳播范圍及速度驚人!
微信公眾號不但能幫企業家等權威專家發布有關創業大賽或課程相關內容,而且能促進參賽隊伍與投資機構、產業園區、孵化器、企業等社會資源的全方位對接。例如在“全國大學生創業服務網”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關于開展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智投未來”資源對接會的通知》就獲得了10萬多次閱讀量,起到了有效的宣傳效果。
微信公眾號還實現了報名參賽、賽事咨詢、賽事實時播報、參賽項目投票與評分等功能,讓世界各地關注者隨時隨地獲取第一手資料,同時也達到了為賽事承辦方、參賽選手與權威評委節省時省力的效果。例如推文《關于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獲獎公示及信息核對的通知》與《激動!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最具人氣獎”投票開始啦!》都收獲了10萬多次的閱讀量。
早在2011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確要求各高校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對基地內大學生創業企業提供培訓和指導服務,并組織開展政策咨詢、信息服務、項目開發、風險評估、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一條龍”創業服務[4]。然而,相對于企業型雙創基地創業孵化平臺全鏈條服務建設,高校型雙創基地創業孵化平臺的發展卻并不盡如人意[5]。
顯然,開展如項目開發、風險評估、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一條龍”創業服務并非高校這一主體能獨立完成,必須同相關政府部門、銀行、企業等多方達成緊密合作。微信公眾號在高校對外合作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展示雙創孵化基地的項目和團隊,供投資基金、創投機構、支持低息商業貸款的銀行等發現合作商機,另一方面微信公眾號與小程序的結合還可以實現網上辦事,簡化大學生創業手續,例如在線工商登記、線上項目申報和風險評估等。
2020屆高校畢業生高達874萬人,而今年則預計升至909萬人,這使就業與創業工作理所當讓成為了牽動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影響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面對輸送畢業生到社會的重任時,高校則需要順應信息化時代發展,運用好微信公眾號的強大功能,推動與企業在就業創業方面的合作。通過加強線上就業創業指導、推出個性化服務、重視就業跟蹤調研、引入企業創業導師、開展網絡雙創大賽、促進雙創孵化基地建設等措施,為畢業生實現就業與創業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