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琴高娃
(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 通遼 028000)
“一帶一路”倡議實行已有多年,所取得的成就世界共睹,在東北亞地區實行“一帶一路”倡議同樣也是促進東北亞地區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雖然東北亞地區一直以來具有復雜的局勢和巨大的風險,但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動以及局勢的不斷明朗,東北亞地區的合作迎來了新的機遇。如何在依舊存在風險的新局勢中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和實現東北亞地區的互利共贏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
東北亞的概念不單單是地緣層面上的,更是歷史文明、文化層面上的,東北亞在多個民族、國家長期且復雜的互動中形成了具有相似性與連續性的文化。而東北亞地區的文化相似性不單單體現了東北亞存在具有共性的歷史文明,還證明了東北亞地區存在一定的地區秩序,并且這種文化的相似性在不斷地促進這種特殊地區秩序的形成與穩固。東北亞地區的其他各國一直以來都與中國關系密切且交往頻繁。
除了黃河流域之外,東北亞地區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漢朝以來,中華文明就開始不斷地從中心向四周進行拓展。隋唐以后,中華文明向西遭遇到了阿拉伯文明的阻礙,向北又被草原游牧民族阻攔,在這種情況下,與朝鮮半島和島國日本進行頻繁密切的交往、建立良好的關系就成了一種必然的歷史結果[1]。中國與周邊國家這種相似的歷史文明和明顯的地緣性成為一種歷史基因,并且這種歷史基因正在不斷地影響當下中國與東北亞地區其他各國之間的關系。
盡管東北亞地區的歷史文明存在相似性,但是在歷史的發展中同樣也存在不少的沖突與戰爭。以中日關系為例,在1894年到1945年,中日關系主要以沖突與戰爭為主,而在這之前,中日之間也經歷過一系列沖突與戰爭,規模最大的就是唐朝主導的白村江之戰與明朝主導的萬歷之征。作為東北亞重要組成部分的日本,與中國既有著長期且頻繁的文化交流史,也同樣有著地域文化的差異。在唐末至明初的五百年間,中日基本沒有官方層面上的交流往來。在德川幕府統治日本期間,日本實施鎖國政策,中日交流再次隔絕兩百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進入西方陣營,至此又與中國開始中斷往來。中日一直以來都缺乏平等交流的機會與經驗,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問題,而這不僅僅是中日兩方的問題,中韓、日韓同樣存在不少的問題。由此可見,東北亞地區是存在動蕩沖突的歷史基因的[2]。
“一帶一路”是指連接亞歐大陸國家以進行經濟與文化交流的陸地——海上通道,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本質就是要繼承古代海陸兩個通道沿線國家合作交流的傳統,深化合作交流精神,通過經濟與文化交流實現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在人們的印象中,絲綢之路是由中國通往西方的,而東北亞國家并不在其中,并且在早期“一帶一路”的規劃中,日韓等東北亞國家也沒有得到過多關注。
歷史上,絲綢之路并沒有將這些東北亞國家排除在外。而且由于地緣臨近,中國與日本、朝鮮這些東北亞國家的關系比西亞、歐洲各國的關系更為密切,交流也更為頻繁。面向東方的絲綢之路早期是由于“朝貢”的需要而產生的,中國與周邊國家存在著穩定的朝貢關系,在這個基礎上,民間的貿易與文化交流也逐漸成熟。所以說在古代,中國與東北亞地區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還是比較頻繁與成熟的。
但是作為絲綢之路東部端點的東北亞地區,在現代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前期規劃中,日韓等東北亞國家沒有被排除在外,但是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合作交流僅停留在表面。這主要是由于東北亞地區局勢不夠明朗,國際關系較為復雜,可能存在較大的風險。從整體上來看,東北亞地區呈分割狀態,各個國家都在獨自尋求發展出路,各自為戰,合作無從談起[3]。具體到“一帶一路”建設中,部分國家對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存在因認識不夠準確導致對合作交流持懷疑態度,這對“一帶一路”在東北亞地區的建設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總的來說,現階段東北亞地區的整體經濟合作較為滯后。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東北亞地區的合作長期受阻。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家的民間機構一直都在呼吁和推動東北亞地區各個國家的高質量合作。面對日益復雜的東北亞局勢,這些民間機構積極地開展一系列探究討論活動,不斷地尋求新的合作方式。在東北亞地區有著經濟、政治、人文、能源等一系列民間合作機構,這些機構在各自的領域建言獻策,通過對局勢的深入研究,推動東北亞地區各國進行更好的合作。比如首屆東北亞發展合作論壇針對東北亞合作項目和具體實行方法進行了全面的討論,并將結果反饋給相應的國家政府。中國的東北亞智庫論壇同樣也是推動東北亞合作的重要平臺,第七屆東北亞智庫論壇就以“一帶一路”倡議下東北亞如何務實合作為主題,從經濟關系、人文交流、科技革命等方面進行了全面且深入的交流探討,推動了東北亞地區的進一步合作[4]。
環境合作也是國家之間展開經濟合作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東北亞地區各國之間的環境合作正在逐步開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這為東北亞地區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實際情況中,中國早已和東北亞地區各個國家簽署了環境合作的條約,日韓、俄韓等國之間同樣簽署了雙邊環境保護合約。
與此同時,東北亞地區設立了一系列的環境合作會議,比如東北亞環境合作會議、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等。其中,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是級別最高、權威性最強、發展最為成熟的東北亞地區環境合作會議,中國、日本、韓國三國政府給予了這個會議極高程度的重視[5]。截至2020年,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已經成功舉辦了21次。在每一次會議當中,三國政府都會分享最新最有效的環境保護政策,促進了三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共同發展。中日韓三國在環境合作層面達成了有效的共識,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這也就為三國之間的經濟合作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也為中日韓之間的經濟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
雖然在1972年中日兩國邦交恢復正常化,但是在這之后中日關系依舊處于一個動蕩的狀態中。為了更好地應對世界大變局帶來的挑戰及尋求更優質的發展,中日雙方的態度逐漸轉變。在2019年6月,中日雙方就改善兩國關系、尋求共同發展方面達成了十點共識,倡導建立起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中日關系。盡管中美關系呈現較為明顯的競爭態勢,但是日本政府并沒有完全受制于美國,并且強調自身的自主性,在中日關系上目前是呈現出友好的姿態。如果日本政府能夠以正確的態度看待歷史,抵制外來勢力的干涉,把握好中日關系的整體大局,那么在既有的民間良好經濟合作的基礎上,中日合作的空間與潛力都是非常大的。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與日本也形成了密切的經濟關系。在市場競爭加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有意愿通過參與“一帶一路”來加大與中國經濟合作的廣度與深度,從而促進本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采取互惠政策,通過合作來實現共贏。
信任是國家之間處理外交關系、促進深度合作的重要基礎。想要促進東北亞合作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就需要樹立起良好的大國形象,用良好的聲譽與形象來獲取其他國家的信任與認同,為深度合作打下基礎。面對中國的迅速發展,一些不良勢力推出了“中國威脅論”,想以此壓制中國的發展,破壞中國的良好形象,妨礙中國與他國的友好往來。對此,中國政府一直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主張以合作的形式來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及沖突,尋求共同發展。想要在東北亞地區實現更優質的合作,中國政府應不斷地增強綜合國力,應致力謀求各個國家的共贏,但同時也不能放棄主導地位。通過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幫助,正在不斷地塑造起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國產生了深刻的認同與信任,“中國威脅論”的負面影響正在被逐步減緩。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將會得到更多的支持,在東北亞地區的“一帶一路”建設也會更加順利,中日合作同樣會進入一個新局面。
現階段東北亞合作之所以依舊停留在表面,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還是東北亞合作的制度化建設比較滯后。所以想要促進東北亞合作與“一帶一路”建設,就需要推動東北亞合作制度化建設。中國可以倡導東北亞地區各國建立起共同參與、相互監督的機構來保障各國都能夠承擔好各自應有的責任與義務,借助這種內生性的約束監督機制來實現東北亞各國相向而行,加強合作,實現共贏。具體到中日兩國在經濟合作上的制度建設,中日雙方可以在貿易往來、跨境投資及貨幣結算等方面進行制度化的建設,根據市場需求來有針對性地推動合作制度化建設,從而助力中日雙方經濟合作的順利發展。
東北亞地區局勢復雜、各國之間的關系長期處于跌宕起伏的狀態,這不僅僅是歷史認知層面的原因,更是各國之間相互了解不足、缺乏積極的對話所造成的。在世界格局不斷發生變化的背景下,東北亞地區各國之間的關系正處于關鍵的轉折與調整時期,東北亞地區各國不管是在雙邊還是多邊關系上都需要進行戰略層面的調整與磨合。面對此種情況,各國就需要深化溝通,進行積極的交流探討,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應對未知的挑戰與風險。
對此,中國想要促進東北亞合作與“一帶一路”建設,就需要與東北亞地區各國就經濟合作展開積極的探討,推動各方進行積極的戰略對話。中國需要帶動東北亞地區各國就今后的經濟合作方向、合作重點領域進行探討,推進各國之間的政治互信,深化經濟、文化交流。中國可以提議東北亞各國就東北亞地區局勢、國際熱點問題進行積極的政策磋商以及政策意見層面的交換探討,以此推動東北亞各國克服政治障礙,實現良好的經濟合作,也同時推動“一帶一路”的高效建設。
中日雙方需要以經濟合作為基本方向,加強政治協調與戰略對話。對于來自朝核問題與美國的負面影響,中日雙方需要增強政治互信,避免中日雙方關系出現問題。對于中日雙方而言,經濟發展是兩者共同的需求,因此,中方需要闡明政治立場,避免出現戰略誤判的問題,從而促進中日雙方在積極的政治戰略溝通的基礎上進行緊密的經濟合作。
在實際情況中,東北亞一體化的建設受到了來自朝核問題和美國的負面影響久久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而且因為中美貿易爭端的出現導致東北亞合作出現新的不確定性。面對種種困難,東北亞地區各國特別是中日韓三國需要站在東北亞一體化的長遠視野上,克服傳統層面上的意識分歧和政治分歧,將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作為東北亞一體化的基礎與模板,以此推動中日韓三國經濟的共同發展。中國可以現有自由貿易區為示范,建議在具有地緣優勢的城市建立起面向東北亞地區各國的自由貿易區,落實一系列經濟合作模式,實現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多邊融合。
具體到中日合作方面,中國理應抓住中日關系較大程度緩和改善、日本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合作的機遇,積極地借鑒學習日本的成功經驗,立足自身優勢,恢復傳統自貿優勢,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自由貿易區的高效建設,以此推動東北亞地區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與“一帶一路”的建設。
綜上所述,在世界大變局的新局勢下,東北亞合作與“一帶一路”建設迎來了新的機遇。從長遠來看,東北亞合作與“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巨大的潛力,如果東北亞地區的局勢更加明朗、環境更加穩定,那么這種潛力就會變成動力,東北亞合作與“一帶一路”建設也將迎來新的局面。